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405
  • Tax100会员 33478
查看: 402|回复: 0

山西2020:各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6390

2020税务高考

2021-12-27 11: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兰财税海研语
标题: 山西2020:各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3-30 06:20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MzIwNTIwMQ==&mid=2247485646&idx=1&sn=57d5d08d64dc245ba0fb4fa553f55e4d&chksm=c09890f0f7ef19e64692c9a0912d8f1f1b151203712d6801ec62913104cba689b4dbac8fed8d#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山西2020:各市经济发展
与财政收支
(第八十四期)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山西省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省经济稳定恢复、持续向好。2020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17651.9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6.6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7675.44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9029.81亿元,增长2.1%。总的来看,2020年全省经济稳定恢复、企稳向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但从全国的排位来看,山西省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仍居全国第21位,距离排名第20位的贵州省(17827.56亿元)有略微差距差距,高于内蒙古自治区(17360亿元)、黑龙江省(13699亿元)、吉林(12311亿元)和甘肃省(9017亿元)等十个省份,山西省GDP的排名仍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
山西省各市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山西省是少数民族散居省份,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2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35%,全省共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缺塔塔尔族),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山西省行政区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下辖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晋中市、运城市、忻州市、临汾市、吕梁市11个地级市(见图1),山西地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与河北、浙江、江西3省并列,属于市相对较少的省份。
图1:山西省行政区划图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大同市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阳泉市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山西省第三大城市,是中国著名的无烟煤产地,素有“煤铁之乡”之誉;长治市,古称上党,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晋城市古为冶炼之都,有“九头十八匠”之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朔州市是中国新型的以煤电为主导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国农区最大的奶源基地和北方重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晋中市是太原经济圈核心城市,该市文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自然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运城市因“盐运之城”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夏)在这里诞生;忻州市别称“欣”,素有“晋北锁钥”之称,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是山西省旅游热区;临汾市有“华夏第一都”之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梁市是发展新区,于2003年撤地设市,是山西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
随着2020年山西省各市经济运行数据的陆续发布,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据指标的对比分析,来反映各市2020年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变化,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山西省各市的发展状况。
一、山西省各市2020年经济发展
(一)各市GDP规模与增速
从2020年GDP规模来看,山西省11个市间存在着较大差距。省会太原的GDP规模为4153.25亿元,唯一超过4000亿元,稳居全省第一位,也远高于省内其他市。长治、运城、吕梁、临汾紧随其后,位于第二梯队,分列2-5位,GDP规模在1500-2000亿元之间,分别为1711.60亿元、1643.60亿元、1538.04亿元和1505.20亿元,但突破2000亿元还有一定距离。晋中、晋城、大同、朔州和忻州位于第三梯队,分列6-10位,GDP规模集中在1000-1500亿元之间,分别为1468.80亿元、1425.70亿元、1369.90亿元、1100.50亿元和1034.60亿元,这五个地区的GDP规模比较集中、差距相对较小,竞争较激烈。排在最后的一个市是阳泉市,GDP规模很低,为742.20亿元。其中,最高的太原和最低的阳泉,GDP规模差距达5.6倍。
从2020年GDP增速来看,山西省11个市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尽管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但各市2020年全年GDP增速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增速较高的是晋城(6.1%),其次是运城(5.2%)、长治(5.1%)、大同(4.3%)、朔州(4.1%)和忻州(4.01%),这5个市的增速均超过了4%。增速较低的是临汾(3.7%)、阳泉(3.6%)、吕梁(2.7%)、太原(2.6%)和晋中(1.5%),这5个市的增速相对较低,均不及全省3.9%的平均水平(见图2)。
图2:山西省各市2020年GDP规模及增长率
(二)各市GDP占比
从2020年各市GDP占比来看,太原一家独大,其他市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太原占全省GDP的23.47%,接近1/4,排名第2的长治占比为9.67%,但也仅为太原的41%,略高于2/5;其次为运城(9.29%)、吕梁(8.69%)、临汾(8.51%)、晋中(8.30%)、晋城(8.06%),这五座城市占比均超过8%,排名前七位的市占比合计达到76%;而占比较低的是大同(7.74%)、朔州(6.22%)、忻州(5.85%)和阳泉(4.19%),这三个地区GDP占比合计24%(见图3),这也反映出山西省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平衡程度,相较甘肃省,山西省的平衡程度较好,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图3:山西省各市2020年GDP占比
从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本省省会城市GDP占全省GDP的比重)来看,太原(23.53%)位居全国第十八位(图4中标红的位置),属于首位度比较低的城市。全国较高的是长春(53.9%)、银川(50.1%)和青海(45.68%),均超过45%;较低的是石家庄(16.39%)、呼和浩特(16.13%)、南京(14.4%)和济南(13.9%),均不足20%;其余省份21个省份省会城市的首位度集中分布在20%-40%之间。全国省会城市平均首位度为28.26%,只有吉林长春、宁夏银川、青海西宁、陕西西安、黑龙江哈尔滨、四川成都、湖北武汉、西藏拉萨、海南海口、甘肃兰州、湖南长沙等11个城市的首位度高于平均值,其他16个省会城市还需发挥效用,继续努力(见图4)。
图4:2020年省会城市首位度比较
二、山西省各市2020年财政收入
(一)各市财政收入规模和增速
就山西省财政收入情况来看,2020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96.5亿元,比上年下降2.2%。其中,税收收入1625.9亿元,下降8.8%;非税收入670.6亿元,增长18.9%。山西省2020年财政收入居全国第17位,与地区生产总值排名21名相比较,财政收入排名位次较高,超过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四个省。除3月、6月、9月、10月、12月外,其他月份财政支出均保持下降状态,12月上升幅度最大,3月次之;就山西省财政支出情况来看,2020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11亿元,增长8.4%。其中:民生支出4102.1亿元,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3%,增长7.3%,增支278.2亿元。山西省2020年财政支出居全国第23位,比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排位低2位,排在了内蒙古、福建两省之后。除2月、4月、7月、10月外,其他月份财政支出均保持增长状态,4月下降幅度最大,10月次之(见图5)。从图5可看出,山西省财政收支在12、9、3月差距很大,400亿元左右,甚至,12月收支差距较该省每月平均财政收支差距234.5亿元,高出214.8亿元。
图5:山西省2020年1-12月财政收支情况
就山西省2020年财政自给率45%来看,全国各省排名第10名,该名次相较GDP名次提升11名,排在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山东省、天津市、河北省后,相较GDP排名超过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安徽、陕西、江西、辽宁、重庆市、云南、广西、贵州等12个省,山西省财政自给率情况相对较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就山西省2020年财政负担率13%来看,全国各省排名第5名,该名次相较GDP名次提升16名,排在上海市、北京市、海南省、天津市后,山西省财政负担率情况较好,反映出该省政府调控经济运行能力较好,有能力为人民提供富足的公共服务。
从2020年财政收入规模来看,各市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较小但差距较大。其中,财政收入规模最高的是太原,为378.44亿元,也是唯一一个超过300亿元的地区,占11个地区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3%;其次是吕梁、晋中和长治,排名第二、三、四位,分别为187.30亿元、168.71亿元和166.35亿元;再是晋城、临汾、大同,排名第五、六、七位,分别为145.30亿元、135.30亿元和135.00亿元;其他地区均不足100亿元,财政收入规模最低的是阳泉,仅为56.93亿元(见图6)。最高的太原和最低的阳泉,财政收入规模差距达6.6倍,显著高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从2020年财政收入增速来看,各市差异显著。其中,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是晋城(5.10%),超过5%,有6个市超过了全省1.1%的平均增速,这6个市的财政收入增速均保持正增长。令人担忧的是,还有5个市的财政收入增速出现了下降,分别是阳泉(-0.81%)、临汾(-2.00%)、太原(-2.10%)、吕梁(-2.804%)和朔州(-2.99%)(见图6)。
图6:山西省各市2020年财政收入规模及增长率
(二)各市财政负担率
从2020年财政负担率来看,各市财政负担率也有所差异。财政负担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区GDP)较高的是吕梁(12.18%)、晋中(11.49%)和晋城(10.19%),这3个市均超过了10%;其次是大同(9.85%)、长治(9.72%)、忻州(9.13%)、太原(9.11%)、临汾(8.99%)、朔州(8.14%)、阳泉(7.67%)和运城(5.48%),这8个市均处于5%至10%之间。排名前五的市的财政负担率高于全省各市的平均水平(9.27%),整体来看,GDP规模较大的市,财政负担率也相对较高(见图7)。
图7:山西省各市2020年财政负担率
(三)各市财政收入结构
由于长治和大同两个市2020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中的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数据尚未公布,本部分仅简要分析其他9个市的财政收入结构等相关指标。从2020年财政收入结构来看,9个市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结构、负担率和财政收入质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
首先,从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规模来看,各市差距明显。其中,太原税收收入(285亿元)和非税收入(93亿元)规模均居第一位,且远高于其他市;吕梁的税收收入(138亿元)和非税收入(69亿元)规模居第二位;阳泉的税收收入(34亿元)和非税收入(23亿元)规模最小(见图8)。
其次,从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增速来看,各市差异很大。其中,税收收入增速最高的是忻州(3%),其余8个市的税收收入均为负增长,其中阳泉、朔州、晋中的税收收入下降很显著,下降幅度均高于10%,而作为省会城市,太原的税收收入也出现了下降(-5.5%);非税收入增速最高的是朔州(45%)和晋中(40%),均超过了40%,其余7个市的非税收入增速均为正,且增速最小的忻州为5.2%,大于5%(见图8)。总体来看,各市税收收入增速和非税收入增速的关联度较大,两条趋势线变化趋同。
图8:山西省各市2020年税收与非税收入的规模及增长率
再次,从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负担率来看,各市也存在差异。在10个市中,税收负担率最高的是吕梁(8.96%),税收负担率最低的是运城(3.91%);非税负担率最低的是吕梁(4.49%),最低的是运城(1.56%);总体来看,各市税收收入负担率和非税负担率的关联度较大,两条趋势线变化趋同(见图9)。
图9:山西省各市2020年税收与非税负担率
最后,从财政收入质量来看,各市差异较大。在9个市中,财政收入质量(一般公共预算税收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好的是太原(75.38%)、吕梁(73.57)、运城(71.44%)和朔州(74.52%),均在70%以上,实际上,除这4个市,还有一个临汾市(68.14%)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67.36%);财政收入质量较差的是晋中(59.10%)、晋城(58.22%)、忻州(65.58%)和阳泉(60.03%),均低于平均值但高于58%(见图10),山西省还需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图10:山西省各市2020年财政收入质量
三、山西省各市2020年财政支出
(一)各市财政支出规模和增速
从2020年财政支出规模来看,各市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大同市2020年财政支出数据尚未公布,此部分简要分析其他10个市的财政支出相关指标。其中,财政支出规模最高的是太原,为647.35亿元,也是唯一一个超过600亿元的市;吕梁(461.20亿元)、临汾(439.70亿元)、运城(417.70亿元)、忻州(404.78亿元)和晋中(400亿元)5个市均超过400亿元,分别列第二、三、四、五、六位;位列后四位的是长治(395.88亿元)、晋城(284.10亿元)、朔州(197.21亿元)和阳泉(154.21亿元),均不足400亿元,最低的阳泉不足200亿元(见图11)。最高的太原和最低的阳泉,财政支出规模差距达4.20倍,低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差距5.60倍,也低于财政收入规模的最大差距6.65倍。
从2020年财政支出增速来看,各市差异显著。其中,财政支出增速最高的是阳泉(16.58%),超过15%;其次,晋城(12.50%)、运城(11.60%)、长治(11.59%)均超过10%,其余市均在10%以内,大致在2%-9.5%之间;另,有5个市超过了全省(9.09%)的平均增速,有5个市低于全省的平均增速(见图11)。
图11:山西省各市2020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增长率
从2020年财政收支增速对比来看,二者的关联度并不高,10个市的财政支出增速均高于财政收入增速。二者差距(财政支出增速-财政收入增速)最小的是晋城(1.80%)、阳泉(2.75%)、长治(4.18%)和晋中(4.30%),这4个市的差距均不到5%,反映出财政收支的增速相对较为均衡;二者差距最大的是太原(18.68%)、吕梁(15.30%)、临汾(13.60%),这3个市的差距均超过了10%,反映出财政收支的增速不够均衡(见图12)。
图12:山西省各市2020年财政收支增长率
从2020年各市财政收支排位来看,二者并无直接的关联。在10个市中,太原、吕梁、朔州、阳泉的排位未发生变化,稳居第一、二、九、十位,其余6个市的排位均发生了变化;其中,有3个市(晋中、长治、晋城)的财政收入排位高于财政支出排位,排位差异均为3名,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有3个市(临汾、忻州、运城)的财政收入排位低于财政支出排位,排位差异较大的是运城(4位)、临汾(3位),两个市相当于“享受”了其他市所做出的“贡献”,这两个市均分布在山西的西南角(见表1)。
表1:山西省各市2020年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排位表

(二)各市财政收支差额和财政自给率

从2020年财政收支差额和财政自给率来看,各市间差距显著。由于大同市2020年财政支出数据尚未公布,此部分简要分析其他10个市的财政自给等相关指标。就财政收支差额而言,最大的是运城(328亿元)、忻州(310亿元)和临汾(304亿元),均超过300亿元;太原、吕梁、晋中和长治4个市财政收支差额均超过200亿元;晋城和朔州2个市超过100亿元;而阳泉(97亿元)的财政收支差额最小,最大的运城和最小的阳泉差距达到了2.76倍(见图13)。我们通过对比还发现,财政收支差额较大的均为山西西南和中北地区,而山西其他地区的财政收支差额总体相对较小。
就财政自给率而言,最高的是太原(58.5%)和晋城(51.1%),均超过了50%;其次为朔州(45.4%)、晋中(42.2%)、长治(42.0%)和吕梁(40.6%),均超过了40%,也只有这6个市高于全省财政自给率(39.2%)的平均水平;其他4个市中,阳泉、临汾高于30%,忻州、运城高于20%,最高的太原和最低的运城之间的差距达到了2.71倍(见图13),财政自给率低的市主要以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图13:山西省各市2020年财政收支差额及财政自给率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三大视角,分析了2020年山西省11个市的经济财政发展现状。总体而言,尽管受到了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2020年山西省各市经济财政整体保持增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各市经济财政格局分化明显,地区间差距依然较大,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
从山西省2020年经济发展来看,11个市2020年GDP增速均实现了正增长,但市间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省会太原的GDP规模为4153.25亿元,稳居全省第一位,长治、运城、吕梁、临汾分列2-5位,晋中、晋城、大同、朔州和忻州分列6-10位,阳泉市GDP规模很低,为742.20亿元。省会太原占全省GDP的23.47%,接近1/4,城市首位度居全国第18位;排名第2的长治占比为9.67%,;其次为运城、吕梁、临汾、晋中、晋城,这五座城市占比均超过8%,排名前七位的市占比合计达到76%。
从山西省2020年财政收入来看,11个市2020年的财政收入规模较小但差距较大。最高的太原为378.44亿元,占各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3%;其次是吕梁、晋中和长治均超过150亿元;再是晋城、临汾、大同,均高于100亿元;其他地区均不足100亿元。最高的太原和最低的阳泉,财政收入规模差距达6.6倍,显著高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是晋城超过5%,有6个市超过了全省1.1%的平均增速,但有5个市的财政收入增速出现了下降,尤其是朔州-2.99%。财政负担率较高的是吕梁、晋中和晋城,均超过10%;其余市均处于5%至10%之间。税收收入增速最高的是忻州,其余8个市的税收收入均为负增长,其中阳泉、朔州、晋中下降幅度均高于10%;非税收入增速最高的是朔州和晋中,均超过了40%,其余7个市的非税收入增速均为正。各市税收和非税收入增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财政收入质量较好的是太原、吕梁、运城和朔州,均在70%以上,财政收入质量较差的是晋中、晋城、忻州和阳泉,均低于平均值但高于58%。
从山西省2020年财政支出来看,11个市2020年财政支出规模的差距也较大。最高的是太原,唯一超过600亿元的市;吕梁、临汾、运城、忻州和晋中均超过400亿元;位列后四位的是长治、晋城、朔州和阳泉,均不足400亿元,最低的阳泉不足200亿元。最高的太原和最低的阳泉,财政支出规模差距达4.20倍,低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差距5.60倍,也低于财政收入规模的最大差距6.65倍。财政支出增速最高的是阳泉,超过15%;其次,晋城、运城、长治均超过10%,其余市均在10%以内,大致在2%-9.5%之间;财政支出增速均高于财政收入增速。
各市财政收支并无直接的关联,在10个市中,太原、吕梁、朔州、阳泉的排位未发生变化,稳居第一、二、九、十位,其余6个市的排位均发生了变化。财政收支差额最大的是运城、忻州和临汾,均超过300亿元,太原、吕梁、晋中和长治4个市均超过200亿元;晋城和朔州2个市超过100亿元;而阳泉的财政收支差额最小,最大的运城和最小的阳泉差距达到了2.76倍。财政自给率最高的是太原和晋城,均超过了50%;其次为朔州、晋中、长治和吕梁,均超过了40%;其他4个市中,阳泉、临汾高于30%,忻州、运城高于20%,最高的太原和最低的运城之间的差距达到了2.71倍,财政自给率低的市主要以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二)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进入转型出雏型的关键时期。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山西省转型出雏型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该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十一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六新”突破,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加快转型发展蹚新路,努力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确保“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起好步。
要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为转型出雏型创造良好条件。抓好疫情防控重点环节和能力建设,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高质量推进P3实验室、县级疾控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城市检测基地、专业流调队伍建设,加强医疗物资储备,加快提升县级公立医院重大疫情应对处置能力;加强经济调节和政策储备,密切关注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创造性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精准落实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稳岗就业等政策举措,抓好入企服务工作,做好政策跟踪评估,开展重大政策前瞻性研究,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加强生产要素调度和供需对接,有效抗风险、稳增长。
要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111”“1331”“136”等创新工程,开展基础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双百”行动,加快光刻机用激光器、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智慧能源等领域技术突破,建立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两长制”,助推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基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支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积极培育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推进华远中西部物流枢纽建设,提升中鼎、穗华、方略、晋北等物流园功能,建设太原国家物流枢纽和晋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发展智慧物流,降低物流成本。
要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科学安排政府投资,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聚焦“六新”突破、“两新一重”等领域,深入推进转型项目建设。促进消费回暖升级,提振传统消费。大力培育外贸主体,稳住龙头企业,引进大型外贸企业,打造一批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外贸企业集聚区。扎实推进太原、大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做好二手车出口试点工作。加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力度。支持市场主体开拓国际市场。
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执行“四个不摘”,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促进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扎实开展1市、10县试点工作;分类指导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整体推进县稳步发展、先行示范县引领发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高增收技能,防止返贫致贫;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产,持续提升发展能力。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探索。
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大县城建设。依托开发区、产业园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产业集聚、教育集中和生态移民等措施,引导县域人口向县城集聚,加快就地城镇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城风貌,提升县城公共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清徐、孝义、阳城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以业兴镇,打造一批文旅小镇和特色产业小镇。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三线一单”,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深入实施能源消耗双控行动,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统筹推进“五水综改”,推进水权确权登记及交易管理、水利投融资改革;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7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
要持续用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拥有高品质生活。深入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提高考证持证覆盖面,优化技能人才结构。统筹做好农村技能人才就近就地就业和省外境外劳务输出工作,打响特色劳务品牌。办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拓宽增收渠道。健全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结算范围。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准备工作,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实施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要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释放蹚新路动力活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把开展碳达峰作为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牵引举措,研究制定行动方案;开展企业质量管理年活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数智化管理水平,加强流动性管理,提高企业资本回报率;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商会和民营企业制度,深化政企双月对接,健全民营企业诉求维权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按照“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要求,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建立地方金融组织全覆盖、穿透式监管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注:文章数据来源于山西省及其各市财政、统计部门网站。
  
参考文献:
[1] 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 2021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3] 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作者:郭欣欣,山西长治人,兰州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税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实践,现税务师已通过4科,注册会计师通过2科;在2020年第三届全国本科院校税收风险管控案例大赛中获二等奖,在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校级银奖。
指导教师:李永海

相关文章:
山西十年:经济财政发展回顾与展望
342_164057406656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