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772
  • Tax100会员 33584
查看: 312|回复: 0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30年,一点点凿、一锤锤敲、一处处刨,他们硬是干出了“西畴精神”!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税界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246
2021-12-16 06: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省税务局公众号精选文章
公众号名称: 曲靖税务
标题: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30年,一点点凿、一锤锤敲、一处处刨,他们硬是干出了“西畴精神”!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NjExNDUyOA==&mid=2653211554&idx=6&sn=a9a345846ca50c0198d2ded5f91ec488&chksm=80c2362db7b5bf3b1379dbcd89266bfb3836350d7476f738d832e04638b18874fb98acdeb20d#rd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12-15 15:23
二维码: -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出品的
20集系列短视频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
成就篇
  
今天推出第12集
西畴精神




(视频 ↑ )
  
西畴精神”
具有当代中国精神的特质
是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
密不可分的
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宣传弘扬“西畴精神”
具有重要价值和时代意义

这里,是曾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西畴。
  

  
  
它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群山裸露、怪石林立,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这个曾被断言“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西畴人民并没有放弃,而是向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
  
30年里,錾子、大锤、双手是他们拥有的工具,一点点凿,一锤锤敲,一处处刨,以滴水穿石的精神,西畴人民硬是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
  
把一片片怪石林立的荒原变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人类绿洲,孕育出“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木者村,被称作是西畴精神的发源地。
  
“我们木者,是一个贴在石壁上的村庄,全村找不到一块大过1亩的平地,靠石缝中种出的那点玉米根本填不饱肚子,常年拎着口袋四处借粮,人称‘口袋村’”。西畴县原政协副主席王廷位老人回忆说。
  

西畴县原政协副主席 王廷位
  
当时,大家都想搬家,村里有个老人叫王庭章,他说:“搬什么家,把石头搬了不一样吗?”
  
1990年12月3日,王廷位、刘登荣等基层党员干部带领木者村300多名群众,在乱石丛生的“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给石头搬“家”,开启了西畴人民打造新家园的漫漫征程。
  

在乱石丛生的“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
  
没有机械设备和炸药,只有原始的办法,那就是用火烤水淋使石头裂开,再用錾子、铁锤、铁钎一下一下砸。
  
105天的苦干,木者村人开出了600多亩台地,解决了全村的粮食问题。
  
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
  
岩头村,一个被悬崖阻隔的村庄,现实版“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1997年,我们附近11个村的群众修筑了一条4.5公里长的主干简易公路。但我们岩头村因为有悬崖阻隔,仍没有摆脱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物资运输难等问题。”
  
“身处于大山的我深知抱怨、等待都不能改变现有的生存状态,只有拼搏才能拥有另一片蓝天!” 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民小组长李华明回忆。
  

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民小组长 李华明
  
于是,2002年,李华明带领群众,顶着别人的质疑和嘲讽,动员群众户均集资5000元,用了整整9年,挖开了村子到岩口800米长的路。
  

李华明带领群众上演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到了最难的地方,他们在原有路边建木篱笆来遮挡落石,再用泥土袋在路边砌防护墙,在悬崖上用铁锤小心敲,用錾子一点点凿,硬是把这最后的路凿出来了。
  


生态治理带来幸福小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江龙村最好的写照。
  
“四十年前,人们基本没有环保意识,村里先后办瓦窑厂、烧石灰、烧炭、毁林开荒,四周山林被砍光了,水土流失严重,田地十年九不收,村民收入低下。”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党支部委员刘超仁说。
  

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党支部委员 刘超仁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江龙村由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先从改造村庄的自然环境入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修建沼气池代替砍伐树木,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现在已经到了80%。
  
如今,江龙村已经成为小康村、示范村,变成风光美丽的绿色家园。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畴人民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一镐镐、一锤锤,硬生生地把乱石旮旯变成了满目苍翠。
30年间,西畴人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出“六子登科”的模式,探索出一条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的治理新路。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人民立足本地生态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猕猴桃、柑橘、中药材种植等高原特色农业,把昔日的生态劣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闯出了一条在石窝窝里创造奇迹的致富之路。
  
西畴人民改变命运的故事带给人们最大的启示,不仅在于脱贫摘帽的成果,更在于他们依靠自身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做法。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贫困地区的角度看,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治本之策。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激励我们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当代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成就篇】
出品人:和亚宁
总监制:余 雷
总编审:李晓风
监 制:尹 凡
策 划:卢 钢 胡 滨
制片人:卢 钢 陈 燕
总编导、执行制片人:盛雪梅
脚本总撰稿:文 剑
新媒体产品策划:杨维涵
制 片:邱黾勉
宣 推:杨维涵 赵小强 孙安然
  
【本期】
来 源:云南广播电视台“建党百年·口述云南”
  融媒体报道组
顾 问:辛 锋 陈祖英 陈国勇
本期脚本撰稿:李富艳
视频编导:陈 婕 杨观诚
摄 像:杨 清 魏 东
剪 辑:杨观诚
配 音:刘 阳
微信撰稿:陈 婕
主 编:盛雪梅
终 审:尹 凡 卢 钢 胡 滨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

128_163960745283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