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上滑动阅览
清代内务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掌控着大量的财源,经费充足,是众多商人借贷的对象。至晚清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内务府已经无钱放贷,反向商号借贷。
对内务府而言,向银号借贷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从原来的债主转变为债务人,其身份的转换令人唏嘘,但形势发生了变化,内务府也不得不屈尊降贵,借贷于商人。
1895年,为了筹办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内务府需款甚多,不得不向银号大量借贷。仅此一年,内务府即向恒利银号借贷白银88.5万余两,向泰源银号借贷白银15.4万余两。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内务府向银号借贷不仅日趋频繁,而且款项数额居高不下。至1897年,内务府的借贷达到了顶峰,向恒利银号、泰源银号借贷白银总计174万余两。这一年内务府的总支出为190余万两,约90%的经费来自借贷。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出逃西安,为满足慈禧等生活需要,各地调拨的钱粮“有五百万之多”。借此机会,内务府要求终止借贷银号款项,但由于无处筹款,旋又恢复。至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内务府尚欠恒利与泰源银号白银60余万两未予结清。
1906年,度支部改户部银行为大清银行。相对于银号,银行的借贷更有优势。内务府也逐渐转向借贷于银行。
内务府的借贷行为使得其经费筹措方式发生了变化,即从原来由户部借拨款项变为向银号借贷,虽暂时满足了其开支需要,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财政难题,其还款方式未变,仍是国家财政为其代付。这一切之所以能够成行,其根源在于封建王朝的“皇权至上”,这是时代的局限。
这里是由中国税务杂志社出品的融媒体音频栏目《畅听税事》,本期内容改编自《中国税务》杂志2021年1月刊文章《向银号借贷的内务府》,内容有删节,完整文章请参阅当期杂志。感谢您的收听和陪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内容来源:《中国税务》2021年第1期
作者:滕德永
改编:王 扬
制作:王 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