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灵活用工平台被调查”这一消息犹如一记深水炸弹,在人力、财税等多个领域引起热议。
“多家涉及个税委托代征的灵活用工平台公司正在被税务局调查,税局将撤销部分平台委托代征资质,多地已暂停发放资质……”等大量负面消息的出现,让众多参与灵活用工平台这一领域的企业都开始停步踟蹰。
那么到底为什么多家灵活用工平台会被调查?灵活用工平台依旧是大热领域还是所涉风险过高该停步观望了呢?接下来此文将对灵活用工平台这一产业的现状和风险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灵活用工平台成大热,形成个税征管新模式
共享经济产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共享员工等灵活用工模式开始被广泛应用。据统计中心数据,2019年我国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达8亿。
受今年疫情影响,更多的个人参与到灵活用工的队伍中,此前7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再一次提出“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灵活用工模式得到广泛认可。 然而,庞大的市场需求下涌入的大批灵活用工平台以及该模式的快速推行带来了一系列税务问题。为了解决灵活用工的税务合规问题,委托代征这一征管方式被引入,成为灵活用工平台的征管工具。这种基于灵活用工业务为个人税费进行代征的新型征管模式,在协助税务机关代征零星、分散税收的同时也解决了个人收入的合法性问题。
委托代征被滥用,灵活用工产业风险丛生
一个行业的大热势必会引起大批量企业的创业投资,同时也会暴露出大量问题。
随着灵活用工的爆发式增长,各种新业态让委托代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突破地域限制、代开票等等。再加上个税简易征收、免征额度这类大力度优惠政策的吸引,众多用工平台纷纷开始申请委托代征资质。然而获取资质之后代征不合规、操作不合法等问题导致灵活用工这一行业乱象丛生。
灵活用工平台下的委托代征模式存在六大风险
1.涉税洗钱犯罪 大量代征资质下发之后,税局对具体用工业务监管困难,有不法分子利用委托代征模式进行洗钱,涉税洗钱属于税务犯罪行为,其风险不言而喻。
2.虚开增值税发票 部分灵活用工平台不注重业务,取得代征资质后反而大肆进行发票买卖,对私转账虚开增值税发票。虚开发票属于刑事犯罪,用工平台万不可取!
3.市场营销乱象 有的灵活用工平台进行推广加盟营销,收取代理商加盟费和保证金,甚至为了抢占市场而采取降低成本垫资运营的方法,一旦资金链断裂,很容易产生平台跑路的风险,个人拿不到服务报酬。
4.代征税风险 部分灵活用工平台在个税代征方面根本达不到税务总局《委托代征管理办法》的要求,面对的纳税人都比较零星、分散,对如何征税、报税、监管等情况根本不清楚,这样会导致委托代征关系中出现自行少征税款、未按期上缴税款、超越代征权限等问题。
5.客户资金安全 一般来说,在灵活用工平台进行委托代征的流程是:客户将资金汇入平台账户,再由灵活用工平台分发给个人。因此,可能会产生平台私自挪用客户资金或者平台账户资金被盗的风险。
6.盗用个人信息 部分企业打着灵活用工的旗号,实际并不存在真实的用工需求,仅仅想代发工资对外开票,往往会发生盗用入驻平台从业者的个人信息进行避税的风险。
强监管助力洗牌,新变革下风控为王
面对灵活用工平台这一产业的种种乱象和风险,税局进行监管和调查是必然的。
早在今年6月份,河南省税务局就已经通知,要求对已签订委托代征协议的灵活用工网络平台企业认真开展自查。对协议签订不规范、代征范围不清晰等现象及时进行整改;7月,海南省展开对委托代征的灵活用工平台的清理整治行动,近几个月已经终止了近十几家灵活用工平台的委托代征资质;近日,多个省份税局均要求暂停发放委托代征资质。
税局对灵活用工平台的清理整治和各项监管文件的逐步出台,是灵活用工平台越来越合规的表现。灵活用工平台这一产业即将迎来新的监管方向,在行业整顿洗牌下,大量不规范的平台将被清理,整个灵活用工市场发展也将会越来越规范。
在这里提醒各个使用灵活用工平台的企业和个人,在选择灵活用工平台时一定要分辨其是否合规。
可根据以下四点判断灵活用工平台的合规性: 01、灵活用工平台一般有合规的委托代征资质,已有合作平台的企业可以通过税局网站确认一下其资质的有效性; 02、要确定平台存在真实的用工业务,承接的业务严格按照拟定适用的零工场景进行,平台要有明确的风控准入制度; 03、对于有代征资质的灵活用工平台,应进一步确认是否具有专业财税人员审核; 04、灵活用工平台要有专门的系统,展示灵活用工场景的全流程,便于税局监管业务的真实性以及发票、资金的流向,严格把控风险。
强变革下,风控为王。灵活就业市场规模大、空间大,灵活用工平台这一产业实际上能够利国利民,还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便捷,但是平台只有做到合法合规,才能在这一领域走得平稳且长久。
税务顾问 | 叶美愉
编辑撰文 | 陈奕竹
来源:优税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