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子宁 于 2020-7-21 15:33 编辑
“澜沧江源头、海拔4600米、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气候极其恶劣、重点贫困村……”,这一个个饱含重量的词汇曾经全部是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莫云乡达英村的“身份标签”。然而,随着2020年6月20日至23日达英村顺利通过国家组织的脱贫攻坚第三方抽检评估,标志着这个位于“中华水塔”,由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精准扶贫的小乡村趁着国家一系列扶贫政策的落地终于摘掉了穷帽子,摘掉了重点贫困村这个“标签”,迎来了它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绿色发展之路。
“我们在澜沧江源头为祖国守护青山绿水”
“我现在就在达英村,我们在澜沧江源头为祖国守护青山绿水,我不觉得辛苦,反而感觉到自豪呢。喂,喂,不好意思,这里的手机信号不是很稳定,过一会我找一个信号比较强的地方给你回电话啊,”这是国家税务总局玉树州税务局二级高级主办、玉树州杂多县莫云乡达英村第一书记吴华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吴华今年58岁,是地地道道的藏族,丈夫和孩子长期在北京生活,而她自受组织安排任第一书记后却一直坚守在海拔4600米的达英村。吴华书记坚守的达英村位于玉树州西南部,是杂多县交通最偏远、经济最落后的乡镇之一,地处澜沧江源头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全村有446户,1879人。过去的达英村居民主要是单纯以牧业生产和采挖虫草为生,然而随着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贫困的达英村走上了脱贫之路。说起达英村走过的脱贫之路,吴华书记十分感慨,她说:“我刚去达英村的时候,那里的状况真的是非常艰苦,村里受过教育的人不多,主要靠游牧生存,能听懂汉语的更是寥寥无几,所幸我们工作队部分成员懂藏语,我们就采取地毯式逐户宣传的方式,携带各种宣传册、口袋书等为藏族同胞大力宣讲国家的扶贫政策,赢得他们的心理认同。你想啊,单一的劳动方式势必存在极大的生存风险,因此,我们村的脱贫就需要从打破这种生存结构开始。首先呢,我们村享受了国家公园管护制度,村民每人每年可享受21600元的国家补贴,村民不定期赴所管辖的林地或草山进行垃圾清扫、养护植被、清理水源等工作,确保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的草场茂盛、水源清澈、水量充沛、国家珍稀保护动物雪豹、白唇鹿、棕熊、鹤等延绵不绝。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又是玉树人,这是多么自豪的事啊,我又怎么会感到辛苦呢!另外呢,从2015年开始,村里175户村民自愿选择搬到了杂多县城,其中享受国家异地搬迁扶贫政策37户,这些搬迁户通过打工挣钱、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走上了习总书记说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脱贫道路。”
今年42岁的多加义祖祖辈辈在达英村过着游牧生活,一场大雪就可将家里的牛羊全部冻死,没受过教育、有四个孩子的多加义是建档立卡贫苦户,家里的帐篷无法让一家人温暖地度过寒冷的冬季。自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派驻吴华至达英村任第一书记后,第一时间为多加义家庭争取了一顶20平方米的帐篷,解决了多加义家庭住房困难。2018年,多加义一家选择享受异地搬迁扶贫政策,在杂多县城分到了80平米的房子,过上了有房住、有电照、有工打、有学上的生活。“过去我们需要经常搬家,现在不用搬了,房子里还通了电,这是我们藏族同胞过去想也想不到的,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社会主义新生活啊!”多加义这般淳朴地向吴华书记表达对党的感谢。对于多加义的感谢,吴华书记有着更深的体悟。她说:“达英村原来很多人家没有电、更不要说通网了,现在搬迁至县城的居民全部通了电和网,留在原址的79户居民也覆盖了太阳能、架上了电信通信网,这样的日子是大家做梦也不敢想的。还有啊,过去达英村很多适龄儿童不上学,现在的达英村无辍学儿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有本科生2人,大专13人、中专14人、高中11人、初中36人、小学160人、幼儿园28人,我们村共有264名学生呢。”
吴华书记介绍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话语确实永远不过时啊,我们达英村距离杂多县城近200公里,交通状况十分差,从县城到村里辗转需要近七八个小时。自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经过几任第一书记向州委和交通等部门反映,在多部门的联合扶持下,2018年我们省局党委筹集资金在达英村先后修建了查曲河中桥、巴曲河中桥、尕曲河中桥三座中型桥梁,惠及达英村三个社355个牧户,1412人。你可不知道啊,我们达英村接壤西藏,牧民们住得非常分散,加上这三条河流的阻挡,牧民们日常出行和生产生活极其不方便,省局党委修建的这三座桥真的可谓是周边牧民的连心桥。虽然因接壤西藏的尕曲河中桥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不能施工桥两侧辅路还未建通,省局党委也已将此情况专题向省交通部门反映,正在等待解决方案。已经投入使用的两座桥给当地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牧民们都说,这是税务局给他们修建的幸福桥,都竖起大拇指感谢政府、感谢党呢。”
“听党话 跟党走 保安定,我们与党心连心”
(图为:2020年5月12日,达英村召开虫草采集管理工作动员大会)
解决了村民的住房、通电、修路等生产生活问题后,如何进一步加强达英村村民思想、文化、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党委思考的另一问题。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党委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的发展思路,积极抓好达英村“两委”班子建设,在莫云乡设立了党员活动室,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主题党日等活动,推进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同时,积极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户“双帮”工作,按照“一户一人、一户一法”原则,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据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党委书记、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谷剑锋介绍,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党委对标对表逐项落实六个方面110项支持脱贫攻坚税收政策,切实将政策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实效。达英村就享受了国家推行的免征农村电网维护增值税、减免小微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免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增值税等多项优惠政策。此外,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党委还在达英村大力落实劳动力技能促就业计划、雨露计划和农民工培训等政策,加强对帮扶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等的教育培训,努力培养党员后备干部和致富能手,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目前,达英村共有党员40名,其中男性党员33名,女性党员7名,积聚起了达英村脱贫攻坚的“硬核”力量。
达英村党支部书记江革是一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的虫草采挖期间,他和“两委”班子及其他党员组织全体村民召开了达英村虫草采集管理工作动员大会、脱贫攻坚推进会、到户产业收益分红大会等三个会议。会后的他抓着吴华书记的手说:“感谢共产党啊,我第一次感觉自己像一个真正的党员,党组织活动、村集体会议的召开就像让我找到了家,我们一定带领村民听党话、跟党走、保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等着过上更美的好日子哩!”
“找准产业 盘活资源 激活村民致富源泉”
(图为:青海省税务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赴达英村捐赠物资)
因达英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的牛羊肉、虫草等产品具有很高的市场口碑,村里也形成了养殖业、生态农业的集体经济,但发展规模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此,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高世俊描绘了这样一个达英村的发展蓝图。他说,我们省局党委已经制定了“三变”政策,即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民”运作机制,盘活贫困农牧区资源、资产和资金,积极探索“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扶贫思路,通过投入专项扶贫资金,统筹社会帮扶资金,联系企业投资入驻等方式,进一步激活村民致富源泉。
对于这样的发展蓝图,58岁的吴华书记最希望尽早实现。她不无感慨地说:“我马上就要到了退休的年龄,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玉树人,我希望我们守护的这片神圣土地可以变成祖国大好河山的生态屏障,我希望看到我热爱的土地永远保持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象,我更希望看到我深爱的藏族同胞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是啊,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党对全体人民的郑重承诺,作为一级党委,脱贫攻坚是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党委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各级党委向全省税务系统定点帮扶的106个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1895.95万元,帮助引进企业14家,引进帮扶资金3970.35万元,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46家,带动了8182户贫困户50776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在全省脱贫奔康的道路上,印上了鲜活的税务印记。尤其像达英村这样地处特殊生态保护位置的扶贫点,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党委更是实施了一系列用心、贴心、暖心的扶贫政策,因为只有实现了牧民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才能安心地每年7至8次去澜沧江源头捡垃圾、保护植被,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来源:青海税务
核稿:李钰
编辑:小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