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2447
  • Tax100会员 28066
查看: 266|回复: 0

[官方公众号文章] 是最美逆行者 更是时代的英雄!祝医务工作者节日快乐!

3305

主题

3305

帖子

3309

积分

税界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9
2022-8-20 02: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全国总工会
标题: 是最美逆行者 更是时代的英雄!祝医务工作者节日快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8-19 19:40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U3OTI5Mw==&mid=2247578946&idx=1&sn=99f6eab129ef60c9640c37b7cebdbf91&chksm=e96915b0de1e9ca63d1307f48e4dbf518e72d7c74557876686ccc5ffc08d75fae062b5b9fe44#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http://file.tax100.com/o/202208/20/962_1660932018930.mp4

庆祝医师节 喜迎二十大
他们把爱的情怀注入生命,用爱的付出换取他人的健康幸福,用爱的热忱欢乐世间万千人家,用爱的坚韧撑起患者心中的一方晴空,他们就是上天派往人间的爱的天使。为庆祝第五个中国医师节,特分享一批优秀医师代表的先进事迹。“医”心向党担使命、踔力奋进永前行。祝广大医务工作者医师节快乐!



国之名医,善作善成

童朝晖,男,1965年4月出生。留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与危重症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诊疗与研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最美医生、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童朝晖创新工作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榜样等荣誉称号;获第十、十二届中国医师奖。

  ▲向上滑动

心系患者,不断创新,引领专业前沿
童朝晖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教、研工作30余年,带领团队在呼吸危重症与感染、呼吸内镜介入及诊治领域开展了大量创新性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在危重症医学领域,童朝晖带领团队在国内最早将ECMO技术应用于呼吸支持,救治了大量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技术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在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正压通气、人工气道管理、早期活动与肺康复等专业领域建立了科学、完善的临床规范并开展大量临床工作,极大改善了危重症患者的预后。积极开展呼吸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治疗与肺康复,建立从入院诊治到出院管理、居家康复一体的全程管理模式。应用新型诊断及治疗技术诊治新发及重症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诊治了大量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其他病原体所致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包括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免疫力低下所导致的肺孢子肺炎等。在介入呼吸病学领域,他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内科胸腔镜、REBUS-GS、冷冻肺活检、BTPNA、支气管镜导航等先进技术,并在国际上创新性地将自发荧光成像技术应用于内科胸腔镜。


舍生忘死,白衣为甲,屡次逆行出征
童朝晖屡次在国家突发应急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曾作为主任在SARS病房连续工作3月余,所救治100多名SARS患者无一例死亡。成功诊断和救治了北京市第一例H5N1患者、第一例H7N9患者、第一例H5N6患者,特别是2019年11年诊治了北京109年来首次出现的2例肺鼠疫(输入性)患者,由于防控严密、诊治及时,无任何医护人员或其他患者感染,为北京市鼠疫防控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保障了首都人民的安全。

  2020年1月18日,作为新冠肺炎中央指导组和国家卫健委专家,童朝晖奔赴武汉参加并指导新冠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他深入临床一线指导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及时总结新冠肺炎临床特点,在疫情早期提出“关口前移、积极救治”的原则,挽救了大量危重症患者的生命;积极探索各种治疗方案在新冠肺炎中的作用,参与了第四到八版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修订,第一到三版国家卫建委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制定和修订。同时,他及时总结抗疫救治经验,在中外杂志发表相关文章10余篇,并牵头承担了科技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项目的研究工作。2020年至2022年,他又先后奔赴黑龙江、吉林、北京、山东、河北、上海等地,深入一线,指导新冠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与疫情防控工作,行程两万多公里,指导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3000余人。由于童朝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1+1、央视新闻四十余次报道他的事迹。


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
童朝晖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先后承担科技部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协同创新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首发基金项目等30余项,人才项目6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7项,立项经费总额近7000万元。近年来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学者;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2.15北京市高层次技术人才、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十层次”、北京市医管局“登峰人才计划”等。在国内外发表文章230余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讯作者SCI收录文章80余篇,包括Lancet Planetary Health、AJRCCM、ICM、CHEST、AJRCMB等国际呼吸一流杂志;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壹、贰等奖各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贰等奖一项。

掌舵危重新冠救治 仁心精术即为良医
——记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安友仲


安友仲,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重症医学学系主任。在国家援鄂医疗队任北大医学武汉前线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兼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重症医学与器官支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委。先后荣获北京市“抗击SARS先进个人”、北京市“首都健康卫士”、“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0荣耀医者-专科精英奖”、“北京榜样”候选人等奖励。

  ▲向上滑动
“重症医学专业,从诞生的第一天,就注定了与灾难、疫情和临床医疗生命支持与救治的密不可分,就注定了从事这个专业的医护工作者的责无旁贷。”自踏上医学这条道路起,安友仲的生活便被奉献和奔波填满,年近花甲,他依然满腹豪情。肩上,是家国安危的重任,是无数百姓们的信任,是重症患者生的希望,这是安友仲“仁心精术为良医”的责任。

临危受命 悉心指导 掌舵危重新冠救治
作为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专家,抗击SARS、汶川救援、雅安救援、H1N1防控、新冠疫情防控……在国家重大疫情或灾难之时,都会出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主任安友仲教授的身影。过去数十年,他冲锋在前,为患者撑起一片天;这一次,他依然坚守在第一线,100 多个日日夜夜, 安友仲都在为着疫情防控、国家诊疗方案制定、重症病人治疗而奔走。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安友仲教授就高度关注疫情进展和救治情况,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传染病专家和重症医学专家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抢救病人。抵达武汉后,安友仲主任最快速度了解全部患者病情,并进入隔离病房逐一查房。密不透气的厚重防护服,对于年轻医护人员来说都是对身体和生理的考验,对于年近60岁的安主任来说,更是一种极限挑战。但他喜欢跟患者床边交流,不仅解答他们对病情的疑问,科普一些小知识,还询问生活方面的困难,他细心的话语,温暖了患者,也改变了原本沉重压抑的病房气氛。他的细心的话语,温暖了患者,安慰了患者,让患者眼中有了亮光,心中有了希望!

  每次查房,从器官功能支持、氧疗与呼吸支持、循环监测与支持、营养支持等细节方面进一步优化救治方案,给全队的诊治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安友仲主任带领团队从支持治疗、水电平衡、基础疾病治疗、肠内营养与血糖血脂监测、糖皮质激素用量和时间等细节入手;仔细斟酌包括氧合、心率等器官功能评估的临床预警指标、病情恶化指标需要;严格执行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无创或有创正压通气的规范管理,同时增强医疗队协同性,针对基础疾病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治疗原发病和累及特定器官的疾病,会最大程度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赢得了这场战斗,2020年4月4日,独立管理的重症病区“清零”,圆满完成援鄂医疗任务。“老夫聊发少年狂,赴汉口,跨长江。医亦凡人,匹夫尽责灭疫狼。”安友仲驰援武汉登机前,曾赋诗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决心。他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和医疗队员们圆满完成了武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凯旋而归。返京路上,他再次赋诗:江城月已三度圆,棉衣入箱易短衫,曾经霜雪凄风惨,更信春雨山花繁。


苦心钻研 奋斗不止 仁心精术即为良医
如果没有做一名医生,安友仲教授很可能会成为一名作家,或是一名哲学系教授。曾是当地高考语文单科状元的他,从医三十余年,对生活睿智敏感,对知识广博积累,不仅思维缜密,更是腹有诗书。受益于大学研习哲学,多年的重症医学临床经验,让安友仲教授对医学本质有着更多思考。

  “很多人说我是医生里的哲学家、是西医里的中医。其实医学是科学,更是思考与认识人体自身的哲学。我们不仅要把患者看成一个整体去认识、调理,更要扶正与祛邪兼顾,对‘症’支持与对‘因’治疗兼顾,全方位而又个体化地实施多器官功能支持。无论中医西医、无论全科专科,唯有救人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的。” 丰富的经验、渊博的学识、豁达的胸襟,让安友仲教授在重症医学领域独树一帜。他作为牵头专家制定了《中国重症加强质量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为中国重症医学镇痛镇静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提出了“无监测 勿镇静”、“镇痛是镇静的基础”等先进理念。在重症营养领域,一直强调肠道菌群的重要性,提出了“先喂菌 后喂人”等理念。近年来还一直致力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制研究,发现腺苷受体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对生命的敬畏、对医学的思考,让年近花甲的安友仲教授更凭添使命感。在安友仲主任带领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在急危重症疾病临床诊治及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重症医学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及京津冀重症医学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奉命于病难之间,受任于疫虐之际,白衣为袍,使命在肩,凡为医者,侠之大者!

心理危机干预先锋


西英俊,男,原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目前担任心理病房主任。曾获“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医师”、“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向上滑动
  危急时刻,总能在灾难现场看到西英俊的身影。作为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他曾参与“5.12”汶川地震、60年国庆安保、北京奥运会安保、伊春“8.24”空难、北京“7.21”暴雨、新疆喀什恶性暴力事件、四川雅安芦山地震、昆明暴恐事件、抗击埃博拉医务人员心理保健、“1.08”北京某小学伤人事件、“3.21”盐城响水爆炸事故、“5.27”甘肃化工厂泄露事故等多起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多年来为包括医务人员、官兵指战员等在内的4000余民众提供心理救援,为国家突发事件处理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


危机过后,第一时间冲在“前线”
秉持危机过后,心理救援不能缺席的准则,西英俊总是第一时间冲在“前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前夕,他正忙碌着一起恶性伤医事件的危机干预工作,除夕日仍在心理救援一线。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组组长,西英俊早就做好了赶赴救援一线的准备。

  2月2日凌晨,西英俊接到国家卫健委的电话,立即赶赴武汉救援。这个任务早在他的预料之中,心中无数次设想的救援方案已在他的头脑中形成。时间紧迫,他采取上车补票的方式,登上赶往武汉的火车,当晚10点到达武汉后,当地情况的严重程度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想。


实地研判,紧急开辟心理救援道路
作为国家卫健委最先派往武汉的心理救援人员,西英俊要在完全没有可借鉴经验的情境中,在心理救援工作全面铺开之前,形成方案设计、人员组织、协调资源、指导监督等工作的架构和思路。为此,他与队友主动要求进入定点医院发热门诊、方舱医院以及隔离点区域现场工作,实地研判,紧急开辟出一条心理救援道路。

  心理救援力量不足,成为当时面临的主要难题!面对困境,西英俊迎难而上,在第一次会议中,就明确提出要依托湖北和武汉当地的力量,建立一个以当地专业人员为组长的核心专家组,加之援鄂专家们献计献策,全力支持和配合,重新激发当地专业人员的自身力量和坚定信念,将心理救援工作顺利推进;同时,对援鄂心理专业人员进行整合,增强心理救援人员的归属感,保持这支队伍高昂的战斗力。

  危机事件的突然发生会导致各项工作陷入严重混乱和茫然之中,所以尽快制定适用于特殊阶段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建立实施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西英俊与队友们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集思广益,创造性地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方式,形成了网络会议机制、制定工作计划—服务全面覆盖—问题重点解决—专业培训督导的工作流程;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开辟线上服务平台,搭建起人们与心理救援专业力量之间的桥梁:向密切接触者传播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资讯;向疑似患者推送自我心理减压音视频;向过度焦虑和恐慌的人群提供电话热线和线上咨询服务;对一线医务人员定制线上巴林特小组和团体情绪调节的心理干预方案;同时,动员驻点心理救援人员,推广所负责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驻点的统一组织协调下,他们通过录像和面授的形式,指导医护人员开展自我心理调适和针对危机当事人的心理稳定化工作。

  危机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出现信息资讯满天飞的情形,这些都给医疗救治、心理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因此,西英俊强调一定要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筛选优化心理健康资讯,增强个体、家庭、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性。以方舱医院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综合研判,他和队友争分夺秒制定出初步干预方案,直至国务院批准,最终通过总指挥部下发各方舱医院执行落地,让方舱医院心理救援工作进入了科学、理性、有序、有效的步调。


健康所系,无愧心理危机干预先锋
在后继工作的日日夜夜里,每当西英俊穿上防护服时,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缓解了本能所产生的焦虑和担心,让他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工作当中;每当他进入发热门诊,看到那一双双渴求健康的眼睛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就响亮地回荡在耳边,让他不敢有半点儿马虎;每当被方舱医院的患者轻轻地问候一声“您辛苦了”,他都被深深地感动,更加坚定了自己“激发自身资源,抱持未来希望”的核心工作理念;看到经过自己专业干预的患者解除了对疾病的担心恐惧,树立起战胜病毒的信心,最终面带胜利的微笑,健康走向新生活时,他的价值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被不断地洗礼。

  西英俊不喜表达工作的困难与艰辛,他只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忘我投入地工作在心理救援一线,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无愧为心理危机干预先锋。

武汉战疫中的天津“拓荒者”
——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陆伟


陆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他扎根消化系病的临床、科研、教学三十余载,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怀着一颗救死扶伤的大爱之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的担当和使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陆伟坚守初心、担当使命、迎难而上,担任天津市首批援鄂医疗救治队临时党总支书记、领队,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带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责任担当,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重要力量和智慧!

  ▲向上滑动

强化“感控三原则”,努力实现“打胜仗、零感染”目标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和临床专家,陆伟同志坚决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2020年1月26日,陆伟同志肩负使命,逆风前行,他带领138名队员奔赴湖北武汉前线,投入到同新冠肺炎斗争的战疫之中。临行前他郑重表态:“只有武汉安全了,天津才能真正安全;只有武汉人民安全了,全国人民才能真正安全。我们一定不负众望,坚决完成任务!138个人去,138个人凯旋归来!”这不仅仅是对天津人民的承诺,更代表着沉甸甸的责任。

  在抵达武汉后,他顾不上休整,快速调整状态,连夜组织成立天津医疗救治队医疗救治专家组,明确防控救治总原则,强化个人防控具体措施,确定工作任务总目标。次日就实地勘察援助医院武钢二院专科住院部,带队了解医院整体布局条件。虽然对抗疫一线的艰苦条件有心理准备,但大家还是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医疗队即将入驻一座废弃多年的楼房,没有最基本的医疗设施,没有药物。而在他们抵达武钢二院前夕,当地已接收了60多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人住进这座大楼。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1月28日一大早,陆伟紧急召开临时党组织会议,决定当天上午10点30分进入“红区”,克服一切困难接管病人。运用当年参加抗击非典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他第一个提出了“感控三原则”:一是实行分区管理,严格划分红区、黄区、绿区,避免交叉感染;二是实行规范防护,既保证医护人员安全,又避免过度防护;三是实行一人盯一人,一对一检查防护措施,确保实现“零感染、打胜仗”的目标。在组织全体医疗队员培训的基础上,分层分批培训其他省市医疗队、对口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养老院医护人员以及后勤、保安等4700余人。培训指导厂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接管100余名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他代表天津医疗救治队向武汉市青山区人民政府提出的消防、疾控建议得到有效采纳,全面提升了区域防控能力。


坚持“救治三原则”,以人民安全和健康为重中之重
作为临时党总支书记、领队,陆伟同志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积极克服防护物资紧缺、医疗设施不完善等重重困难,竭思尽智,以科学严谨的专业精神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全力以赴开展救治工作。在当时感染患者多、群众情绪悲观、医护人员信心不足的情况,他带领队员们对住院病人进行安抚,“虽然病人看不到我们的脸,但他们能看到我们的眼神,能感受到我们打赢这一仗的信心!”随着医疗队员精心救治及细致的安抚工作,患者渐渐从刚入院时的绝望变成了对病愈的希望。为了提高救治效率,鼓舞医护人员士气,坚定患者信心,他又第一个提出“救治三原则”:一是尽快使轻症患者痊愈出院;二是尽快使重症患者转为轻症;三是尽最大可能救治危重症患者。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精心救治,经过33天不懈努力,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77人,治愈出院201人。他们的救治成效不仅得到了患者极高的赞誉,更是增强了大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他提出的“感控三原则”和“救治三原则”等天津模式,得到了国家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肯定与推广,先后在四期《支援湖北医疗队工作简报》中分享了天津医疗队的经验,为更多医疗队提供了借鉴。


坚持党建引领,让党旗在抗疫前线高高飘扬
作为天津市支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总支书记,他始终将党的建设与救治患者紧密融合,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每一位党员都成为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召开临时党总支大会,带领党员认真学习,重温入党誓词,坚定初心,提振士气,鼓舞医疗队员再接再厉、英勇斗争,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使队员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在救治工作中,他坚守初心,身先士卒,让大家深受感染,广大党员纷纷请战到最艰苦的第一线去救治病情危重患者,团队中46名同志火线入党。陆伟同志带领天津医疗救治队全体队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天津力量和智慧!

  2003年,在抗击非典一线,处于风暴中心的天津武警医院在“红区”党总支书记陆伟带领下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医护人员零感染;17年后,陆伟同志再次不辱使命,带领“零感染,零掉队,零心理问题”的队伍从武汉一线凯旋。陆伟同志曾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抗击非典”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2005年、2020年)、天津市道德模范、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纵有疾风起 人生不言弃


刘筠,女,医学博士,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主任医师(专业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天津名医,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院长,曾获天津市建功立业先进女职工、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向上滑动

临床之眼,影像解读者
凭借着一股能吃苦爱钻研,勇于挑战自身能力的医者精神,刘筠在头颈部影像诊断及磁共振技术方面深耕了27年,成为这个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2000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的《颅神经的MR成像》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成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分会最年轻的全国委员,2006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16年当选《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主编,2019 年被推选为天津市医学影像质控中心主任。“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刘筠长期承担颅底影像学诊断及进展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大力普及头颈部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着力推广医学影像质量控制规范,积极推动京津冀三地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一体化发展,拓展京津冀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有效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作为专业期刊主编,积极搭建学术平台,创建临床探究栏目,创办“沽放共赏”学术沙龙,带领杂志于2018年首次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9年入选中国科协首批认定的临床医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友谊之种,健康传播者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刘筠同志始终坚守在医疗工作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2020年4月作为中国政府首批派出的援非抗疫医疗专家组组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队员克服舟车劳顿、酷热酷暑、多种流行病和局势动荡等诸多困难,深入非洲疫情一线,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了援非抗疫任务。作为援非抗疫医疗专家,她和队友帮助布基纳法索的新冠定点医院现场解决了CT影像设备制动复位问题;与非洲放射同仁分享了新冠肺炎的影像诊断经验;为西非16国举办远程培训,快速提升当地医生的专业诊疗能力。应科特迪瓦政府邀请,专家组在圆满完成布基纳法索援助任务后,转战科特迪瓦。刘筠带领全队专家,不计得失全情投入,同科方医疗卫生机构同行分享抗疫经验,交流工作体会,提出抗疫工作意见和建议,帮助科方提升疫情应对能力。科特迪瓦政府为专家组颁发了荣誉证书,以表彰对其抗疫工作的突出贡献。中国驻布大使李健向专家组赠言“驰援万里中非情 抗疫逆行第一军”。


踔厉之气,改革践行者
作为医院管理者,她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增强危机意识比差距、比干劲、比作风。加强管理,优化岗位,“变并连为串行”,打破现状,人心思治,人心思变的局面逐渐打开。她狠抓提质增效,强化运营管理,注重夯实基础,通过院长质量查房,推进日常质量管理和专项质量管理内容落实。抓实人才队伍,摸清医院人才队伍状况,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通过建立职能部门负责人服务临床科室工作机制,让职能科长们轮流走进门诊、病案室,深刻感受患者就医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集中推进解决群众就医的痛点、堵点,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在从医的道路上,刘筠同志始终如一地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执着勤勉,无私奉献,秉持医者精神,护佑百姓健康。

沐雨踏云三十载,回首但见山河新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书记韩忠厚


韩忠厚,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燕山大学MBA校外导师、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 2020年11月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

  ▲向上滑动
  韩忠厚书记是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地市级工作委员会轮值主委、党建工作和医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多次受邀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干部培训班授课,在国家级管理论坛经验分享,出版《医者践悟》一书。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医生,一名有贡献的科学工作者,更是一名卓越的医院管理者。2022年2月4日,他作为全国楷模代表参加了盛大的、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与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108名楷模代表和各民族大学生代表共同进行国旗传递。


铁肩担当怀大义,科研攻坚护民生
韩忠厚推动医院先后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大医院感染科等建立了良好工作关系,参与中美合作课题、卫生部重点课题以及北京市重大课题研究。

  针对乙肝防治热点难点他率先立项,主持了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相关研究,在《中华内科》杂志(2005年5期)发表的《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文章,至今被广泛引用。当时,国内大部分医院在乙肝孕妇孕晚期每月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用于阻断母婴传播,但其安全性和疗效争议很大,药费高昂,韩忠厚书记通过整合省市医疗资源,在庄辉院士和田庚善、斯崇文、王贵强等著名专家资助和支持下,证实国内每年高达3亿元乙肝免疫球蛋白于孕晚期应用不能得到实验数据支持。目前这项应用近20年花费高昂的母婴传播阻断方法已销声匿迹。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相关,被众多知名专家广泛引用。“研究成果除了被评为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更重要的是为我国乙肝防治科学化规范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惠及普通大众。


谋近思远创一流,学科建设出成果
2008年在全国率先引入妇科盆底康复项目,医院首创外阴白斑的血动力治疗得到专家认可并在全国推广,成为全国盆底康复行业引领者。河北省首家引进国际化LDRP 家庭化产房,形成了待产、分娩、产后休养一体化管理的现代产科管理模式,是 “美国产科管理服务新模式示范项目”单位。2016年秦皇岛市首例试管婴儿在该院生殖医学科降生,帮助近3000家庭实现新生梦想。新生儿转运救治中心实现连续10年转运途中0死亡,2012年成功救治580g“拇指姑娘”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2018年独资建设了河北省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公益母乳库,募集到434名爱心妈妈捐乳296.3万毫升,免费救助1276位危重患儿及早产儿。


党建引领强队伍,特色文化开新篇
推动医院自我净化,实行重大事项公开制、专业委员会管理制、职能科室主任任期聘任制、定期轮岗制,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达到行业新高度,成为河北省纪委评定的全省各行各业25家基层重要事务规范化管理示范点之一。推动医院学习型组织文化的落地;推动了从“文过饰非”到“闻过则喜”文化的落地;探索了干部管理新机制,特别是探索了对中层干部进行360度全方位、深层次的考核,激发了干部队伍新活力;探索了将支部建在科室,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民主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跃上新台阶;探索了关口前移,建立了把骨干培训成党员的长效机制;探索了作风建设新举措,拒收红包成为了行业新榜样。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的党建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被评为行业优秀案例,在全国妇幼行业“党建工作和妇幼健康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进行经验分享。


体制创新激活力,综合实力上台阶
2015年,根据国家要求,在全国率先推动进行了妇幼行业大部制改革。建立了各系统以病人为中心每周质控大交班制度,设计并推动了以“主诊医师负责制”为核心的妇科、儿科门诊病房一体化管理模式落地。吸引8000余人次同行业骨干来院学习交流。

  2016年3月,成功托管了综合实力位居全市第二的综合性医院—秦皇岛市海港医院,开创了五百张床位专科医院托管800张床位综合医院医疗改革的先河。在他领导领下,海港医院发生了全方位、历史性、根本性变化。2018年海港医院荣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状。

  2017年11月7日,成立了河北省首家人、财、物、法人相统一的“秦皇岛市海港医疗集团”。他大胆探索,创新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同管模式,用“强投入、强人才、强信息、强品质(四强)”换得百姓“少跑路、少周折、少花钱(三少)”,基层百姓的获得感显著增多(一多)。2018年11月30日,新华社以“为有源头活水来—海港医疗集团破解百姓看病‘难’与‘贵’调查”为题全文刊发,点击量突破100万。

抗击新冠 驰援八方 守卫人民生命线


马晓春,男,汉族,1961年3月生,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上滑动
  2002年,马晓春教授满怀对医学的挚爱,对生命的敬畏,在缺少前辈指导和专业人员及物资支持的条件下,创立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使重症医学科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落地生根,使重症病人的救治发生了质的飞跃,也为医院大型手术和新技术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倾力推动重症医学学科发展和信息化建设
马晓春教授在许多学会担任重要的职务和工作,他为推动重症医学学科及行管学科的发展四处奔走,很少有休息的时间。在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的5届委员会中,他担任3届副主委、2届秘书长,是中国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也是中国感染、休克、呼吸治疗等多领域的知名学者,在多个学会担当副主任委员职务,是这些学会和学科的重要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马晓春教授更是中国重症医学信息化建设的引领者,他牵头建立的ICU信息化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被大量的接受和使用,为中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全力推动重症医学人才的培养
马晓春教授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为了推动辽宁重症医学整体的提升与发展,科室分别于2005年、2011年建成为辽宁省ICU医生培训基地,辽宁省重症专科护士培训临床实践基地,承担省内ICU专科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于2018年获准成为首批重症医学国家专科培训单位,已培训来自东北三省、内蒙及全国各地区进修医生二百余名,进修护士近500名,他培养的研究生遍布全国,相当多的医护人员成为所在学科带头人及骨干力量。他牵头组建辽宁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为辽宁的重症医学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牵头建立辽宁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倾心尽力的培养重症医学人才;牵头成立辽宁省预防学会出血和血栓预防学会,为拓展各个学科对于出血和血栓的认识辛苦操劳;牵头主办每年一届的全国性“重症感染大会”、“脓毒症论坛”等学术会议使其成为引领学术前沿的品牌年会;牵头的 “辽宁省重症医学沙龙”已经有30届, “辽宁省重症医学巡讲”43届,为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马晓春教授多次带队主持全国和辽宁省危重病学继续教育学习班,开展重症医学各领域的专题讲座等。这些成果都极大地带动了辽宁省重症医学事业发展,逐渐使辽宁省内重症医学的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辽宁省乃至东北的重症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十年来,马晓春教授和他培养的重症医护团队以“团结、进取、求实、奉献”的理念不断付出、不断奉献,成为全国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临床应急团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团队。科室2016-2018连续三年,在重症医学专业复旦专科声誉排名中取得了全国第五、东北地区第一的佳绩。


忘我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线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马晓春教授不惧危难、冲锋在前,充分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担当和民族责任感。疫情暴发后,马晓春教授第一时间受辽宁省防疫指挥部委托,出任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专家组组长,负责辽宁省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工作。他参与推动新冠病毒肺炎重型标准的修订,建议对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层管理,对于重型乃至危重型病例进行集中化管理,并制定可行的转运流程。他牵头组建了辽宁省重症患者救治前线指挥部,负责和协调全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指导救治。他还组建省内ECMO机动小组、重症应急支援梯队,集中全省的重症医学资源共同应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作为国家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组专家,马晓春18次背上行囊,先后奔赴黑龙江、吉林、河北、新疆、江苏、甘肃、陕西、河南、上海等9省18市指导重症新冠肺炎救治工作,总里程19855公里,多次在返程隔离期又开启新的救治征程。在长达两年半的抗疫征程中,哪有重患,哪里就有马晓春教授的身影。他就是那个执着于救死扶伤的医者,他就是那个勇于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战士。在马晓春教授的感召下,每当面对重大灾难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辽宁重症医学团队都会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毫不畏惧,勇于奉献,召之即来,战之必胜。马晓春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参与SARS疫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甲流疫情、河南手足口病疫情、安徽手足口病疫情、重大矿难与交通事故等多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工作,还选派优秀骨干人才奔赴西藏、延安、青海、新疆等地支援,彰显了重症医学人的大爱无疆!

  从医30年来,荣获2004年辽宁省卫生系统“优秀服务先进个人”,2008年“沈阳优秀医师”,2009年“沈阳市干部保健工作先进个人”, 2011年“辽宁省优秀医疗卫生工作者”,2015年辽宁省首届“辽宁名医”,2018年沈阳市“杰出医师奖”,2019年“辽宁好人-最美医生”;2020年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2021年获评“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他带领的团队获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自2002年至今,辽宁重症医学从无到有,二十个春秋,七千个日夜里,重症医学领路人马晓春教授始终坚守在重症医学的最前沿,在每一个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用精湛医术救回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让他们得以重返社会,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价值,无愧“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的称号,是医疗行业劳动模范真正的践行者。

王檀:人生千百面,医生是我最好的一面


王檀,男,汉族,1963年2月生,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肿瘤血液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国家防疫专家组成员。2008年、2021年先后被授予“吉林省医德标兵”称号;2014年被先后被授予“吉林省名中医”、“吉林省第十三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20年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与“吉林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2021年被授予“长江学者”称号;2022年5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2月入选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公示名单;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向上滑动

热爱祖国,践行职业精神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王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工作36年,一直奋战在医、教、研一线,多次参加急性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工作:2003年SARS期间奋斗在一线,获得“吉林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甲流期间,作为省内唯一的中医定点医院,带领团队建设了隔离病房,收治病人,基于呼吸道急性传染病特点,提出了从“腠理”防治的理论,针对常见外感热病研制了疏风散寒颗粒、解肌清热颗粒等院内制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檀多次深入一线,先后支援湖北武汉、吉林市、舒兰市、通化市、长春市,疫情初期,在国内前瞻性提出新冠肺炎“寒、湿、瘀、虚、痹”的中医病机,制定《长春中医药大学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研制“除湿防疫散”预防方剂,共发放覆盖人群百万余人份,并在美国纽约等国外中医馆中推广。2022年3月吉林本土疫情严峻,做为吉林省疫情防控中医专家组组长,王檀教授更新完善针对“奥密克戎”病毒感染的防治方案,为吉林省多家方舱医院、定点救治医院进行会诊、查房,定期主持召开线上视频会议,为吉林省一线医务工作者培训、进行方案解读。王檀带头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精神,模范履行岗位职责。


开拓进取,指挥若定
作为学科带头人,在他的主持下,学科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上升了一个新高度。从肺病科逐步扩大到包含肺病科、肺病肿瘤科、肿瘤血液科的肺病中心,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临床诊疗方案,形成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学术队伍。2020年2月他带领国家第四批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整建制接管雷神山医院C8病区。2020年5月吉林舒兰疫情反扑,他带领团队接管吉林市传染病医院四病区、舒兰市第二人民医院,制定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康复方案,主持编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中医药预防、治疗及康复手册》。2021年通化疫情期间主持制定《吉林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吉林省新冠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方案》,为日本、美国、加拿大、欧洲、中东等多个地区、国家进行抗疫专题讲座,多次为海外长中大校友做疫情防治网络讲座。


刻苦钻研,业绩突出
“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对中医学理论、中医方法既有传承,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这是业界对王檀的评价。

  王檀临证多年,以疗效说话,以攻坚克难为己任,除治疗常见呼吸疾病外,在中医药治疗难治病间质性肺疾病方面,从“肺痹”论治,以“阳虚肺寒”为基本病机,开发了针对性的助阳补肺除痹颗粒等院内制剂。总结肺癌病机为“肺气不足、心神失控、肝火司令”,治疗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已形成规范的诊疗方案。近三年出诊次数620次,门诊次累计达40000次,患者遍布全国30余省市,域外患者数达30%以上。

  2009年成立并发展国内首家规范中医肺康复室及康复疗区,主编出版书籍《中医肺康复》,将中医肺病康复的理念向全国推介,打造了肺功能室、支气管镜室、睡眠检测室、中医外治室等系统性诊疗中心,建设长江学者工作室、王檀教授名中医工作室。主持及参加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奖5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项。在我国医学、教育等各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增加民族自信。


立德树人,医者楷模
王檀从医执教的30多年里,共培养了8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打造专业型团队,培育优秀青年中医。他在临床工作中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他时刻关心国内外医学发展动态,潜心研究中医古籍方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医者情怀,是学生的榜样,医者的楷模。

杏林勇士 逆势前行
——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群教授


梁群,长江学者,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中医大一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主任,黑龙江省名中医,龙江名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兼任世界中联急症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副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学会常务委员,黑龙江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学会重症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急危重症专科联盟主席。

  ▲向上滑动
  “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分夺秒,是急重症医生的天职,我们就是在和时间、死神赛跑。”三十多年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群教授始终坚守医者使命,以仁心仁术治愈了无数患者。无论是日常的医疗救治工作,还是疫情肆虐时期的逆风前行,都有她坚毅果敢的身影,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最美医生的高风亮节,展示了龙江杏林人的无私大爱。

  作为一名中医医生,她是急危重症领域的领军人物;作为一名白衣战士,她是逆风而行的抗疫英雄。虽然身兼数职,但梁群不忘初心,恪守使命,以一颗天使之心,视患者如亲人,一切以病人的利益为重,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勤奋敬业,无怨无悔。


临危不惧 战疫无悔
梁群教授常说,“国有危难,医生也就是战士”。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国以来,梁群教授充分发挥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独特优势。作为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督查组专家、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队长、省中医传染病防治和感染防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省新冠肺炎中医医疗救治专家指导组组长、省中医药全面参与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特聘专家,多次进驻多家新冠定点医院,督导各地规范开展诊疗工作,强化一线工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重症患者的理念,指导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药防治作出巨大贡献。累计收治患者千余人,中医药治疗覆盖率达到100%。

  2021年,梁群教授临危受命,再次奔赴那没有硝烟的战场。与全国一线抗疫专家深入交换学术意见,日夜奋战,不辞辛劳,一遍遍优化诊疗方案,做到一人一方、辨证施治。

  梁群教授不仅为患者治疗,还积极为共同战斗在一线同仁建立免疫防线,把中医大一院专家研制的“扶正清瘟合剂”赠送给免疫力较弱的同事,增强机体防病抗病能力。在省内定点医院“进舱”的同时,梁群教授以线上形式与国内和国际医学同道进行交流与探讨,指导多地使用中医药抗击新冠疫情,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抗疫作出贡献。她的抗疫事迹被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34家权威媒体广泛报道。


立足岗位 敬业奉献
急诊、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的中心科室之一,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梁群教授投身急危重症领域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工作繁琐、任务重,科室病人来得快、来得急,病人的需求就是“军令”,急重症科室的医生很少有时间好好休息,跟家人团聚,因此,很多同事纷纷离开或转岗。面对患者,她始终坚持全心全意,对每一位病人认真负责,因为深知急诊、重症医学科工作特殊性,不管多累,她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她常说,既然选择了从医,救死扶伤就是我们的使命,只要病人病情好转了,再苦再累都值得。因此,很多病人都慕名而来,说看到梁主任好像吃下了定心丸。她精益求精,用仁心练就“回春妙手”。

  梁群教授还把中医药疗法引入急危重症领域,创新提出“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脓毒症,“祛瘀通络、利水消肿”法治疗脑出血,“温补心肾,活血化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学术思想,填补中医药发展空白。在她的带领下,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是国家二级重点专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重点专科,所率领的急诊、重症医学科建设成为全国首批落户于中医医院的黑龙江省重大疫情中西医结合救治基地。


教书育人 春风化雨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梁群教授积极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要求,把自身愿望和抱负倾注在她热爱的医学教育事业上,致力学科建设,倡导名师带徒,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逾60人。她悉心指导,积极引领,带领学科成为全国最早的经教育部授予的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博士点。

  梁群教授不仅注重对学生临床技能、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强调科研在医学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梁群教授主持并参与22项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近百篇、影响因子总共为70.9,出版著作十余部,获得科研奖励共十余项。梁群,和龙江大地成千上万的医务工作者一样,为身患重疾的百姓祛除病痛、挽救生命,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一路前行,甘于奉献,她们就是人间最美的白衣天使。

光明使者—姚玉峰


姚玉峰,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省重点创新学科角膜病学科带头人,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省角膜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十三届省人大代表、中共浙江大学党委委员等职。

  ▲向上滑动

他是心系祖国的医学赤子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姚玉峰以优秀的成绩考入浙江医科大学,成为高考恢复后的早期大学生之一。90年代初期,经过全国选拔考试,姚玉峰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国家卫生部笹川医学奖学金公派留学生项目,赴日本大阪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在留学期间,他取得了属于当时国际眼科最前沿的学术成就:率先证明了角膜上皮的移植理论,证明了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最早在国际上分离到了阿昔若韦耐药单疱病毒株并阐明其生物学特性。因为学术上的突出成就,他获得了日本大阪大学破例的博士研究生提前答辩的机会。完成答辩之后,姚玉峰婉拒了日本大阪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眼科研究所热情邀请,他决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

  回国后,姚玉峰白手起家组建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和眼科学教研室,成为浙江省重点创新学科、浙江省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单位、卫生部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中国首家三焦点晶体植入矫治老视手术培训基地。他培养了25名博士研究生,2名博士后,42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这些学生已经成为了医疗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从1998年起,姚玉峰就系统记录、收集角膜病人的就诊图像和治疗经过的资料,到现在为止达到了1万5千多角膜病人,16万多张角膜病的裂隙灯照相,这使他拥有了国际上积累图像最多,配备病历资料最完整,以及明确诊断的病例答案最清晰、最可靠的数据库。在没有经费资助的情况下,他利用业余时间和自筹经费,与浙大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合作,研发人工智能角膜病诊断系统超过96%的医生水平,把角膜病诊断准确率提高了四十个百分点以上。

  姚玉峰把自己的学识和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全国各地的同行,他连续十多年义务举办“角膜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通过无偿转让姚氏手术器械的专利,系统培训了约占全国眼科医师总数四分之一超过7000余名的眼科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眼科技术的进步。


他是勇于创新的医学匠人
姚玉峰独创了新的角膜移植术——保留角膜内皮层的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这个新技术完全避免了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论文发表时,被美国眼科科学院以快讯方式进行了突显报道,称其为是角膜移植技术的新突破,之后作为一个独立章节写入美国眼科教科书,还被世界角膜病大会列入了世界角膜移植发展史,被评价为推动角膜移植技术进步的重要技术。这项技术还被推广到了美国、日本、欧洲、印度等国家,后来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深板层角膜移植术”。

  姚玉峰领导的团队还开发出了真菌性角膜炎的菌种鉴定新方法和药敏检测新方法,严重眼烧伤的手术治疗技术,冰冻保存供体的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复发性胬肉睑球粘连眼表重建三联术,以及发现了氧自由基对角膜上皮创伤修复的新作用,这些学术成果均在国际眼科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姚玉峰参与编写了三部卫生部规范化教材,在国际上发表了五十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他还获得第一届世界华人眼科大会优秀论文奖第一名,浙江省科技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


他是勇于担当的医学大家
姚玉峰从医生涯的三十多年里,亲自诊治过30余万名眼科病人,通过手术让近3万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他毫无保留地培训与推广角膜病知识和独门技术,从零开始建设了一个现代学科,带出一批具有国际眼光的专业人才,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眼库。

  他先后为黄旭华院士、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96岁高龄的龚全珍老人做最严重的白内障手术。他的先进事迹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一次被焦点访谈报道,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广泛多次报道,在社会各界和眼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姚玉峰同志先后荣获2020“全国先进工作者”、建国70周年“最美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白求恩奖章”、全国首届“最美医生”、浙江省“最美教师”、浙江省“杰出教师”等10多项荣誉称号。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获得者代表,登上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彩车,参加了国庆游行。

攻坚克难 打造山东病理学科新高度
——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病理专业孙青团队


2021年岁末年初,山东省病理质控中心主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病理科主任孙青的《基于人工智能之数字病理切片优良率自动化评价系统的研发》创新工作室项目获批中华全国总工会2020年度全国职工创新补助资金40万元,这是在全国相关省份同批次获批的32个补助资金中,获批资金最多的项目,也是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唯一一个获批项目,是孙青工作室获评“山东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来结出的又一创新硕果。

  自2017年被省医务工会授予“创新工作室”以来,科室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弘扬工匠精神,承担了数项国家自然基金、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以及省科技攻关、省自然基金等,成功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大多获成果转化;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医学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孙青主任也先后被授予“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山东省十佳女医师”等荣誉称号。

  ▲向上滑动
  “有为才有位。20年来山东省医疗机构的病理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发挥了引领作用。”孙青主任介绍,多年来,我们着眼于整个山东病理学科的发展,以高标准夯实自身根基,结合全省特点,奋力争先,持续构建病理“山东优势”,打造了病理学科的“山东高度”。如今医院病理科是 6 个省级临床质控中心之一,8 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之一,13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


信息化赋能 病理诊断更标准更规范
打铁必得自身硬。着眼病理学科壮大发展,作为山东省病理质控中心的挂靠单位,省千医病理科紧跟医学前沿,紧抓发展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病理诊断水平。

  2003年,孙青团队建起全国领先、全省第一家新鲜标本组织库,在省内率先开展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定量 PCR、一代测序、流式细胞术、电镜、肾活检、骨髓活检、原位杂交、数字 PCR、二代测序等检测。通过自主研发的病理科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从标本离体到病理诊断报告发出全流程的无纸化办公和质量控制及病理资料的数字化存储。

  自主研发了病理质控管理平台、远程病理会诊系统和远程培训及考核系统等,连接300余家医疗机构,在全国首家步入病理学科的“智能+”时代,为进一步提升全省的病理质控管理水平,促进医院整体诊治水平的提高再献千医力量。


打造病理高素质团队 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人文服务
“精准的治疗取决于正确的诊断,而正确的诊断来源于高素质的病理诊断和技术团队。”孙青说,科室致力于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培养,科室如今90%以上人员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

  怀着对病理学的无限热爱,孙青带领团队紧跟临床学科发展前沿,在病理常规工作 A、B、C(尸体解剖,活检,细胞学)之外,较早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并致力于学科细化,形成了覆盖各系统疾病MDT团队的亚专科,并开展了现代最先进的分子病理技术、职业病鉴定、移植病理、穿刺细胞病理、法医病理等特色项目。

  问渠那得清如许,源头活水润无声。在人文氛围浓厚的齐鲁沃土和千医文化中,多年来,科室工作人员主动利用周六的时间为周五进行手术的患者加班制片,在周日将病理报告发出,并加做免疫组化,确保患者可以在周一出院。还有面对面即时会诊,借还切片一站式服务、邮寄服务等,这些人文举措来源于一个由从事病理工作40年的女巾帼孙青带领的团队。


重任在肩 不断创造质控管理新高度
“我们,是医疗质量的守护者;我们,是山东病理的质控人。”这是以孙青为首的省千医病理人深刻于心、执着于行的信念和情怀。

  从多年前病理医生水平不一、人才匮乏的状况到中心利用全国的优质专家资源对全省病理诊断与技术人员进行7期全员岗位培训,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涉及范围,均开创了全国病理行业的先河,受到了业内的一致肯定和广泛赞誉;从山东病理“无为无位”的滞后现象,到全省16地市全部建立了病理质控分中心,病理科环境设施明显改善,“山东病理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蝶变。”孙青说。

  在提升全省病理质控管理整体水平同时,省千医病理科亦逐步构建起更加细化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针对在历次省督促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孙青团队还自行设计了标本取材模板和常见大癌及ESD标本等25种病理诊断报告模板,质控管理堪称“360 度无死角”。

  医院病理科的污水含有很多生物的和化学的有害物质,大多直接排入地下,对地球生态造成严重危害。山医大学一附院病理科始于责任,将污水经过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先期处理后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再排入地下;专门采购的废液回收系统则处理和回收酒精和二甲苯,变废为宝再利用的同时减少了化学垃圾的危害。“从你们设计使用的实验室污水处理系统和废液回收系统可以看出,科室管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种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应用。”这是2019年山医大一附院三甲复审时,国家级评审专家对病理科的肯定和赞誉。

践行医者仁心 坚守抗击疫情一线


龚作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二级岗,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传染科病学教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与肝病研究所副所长。他长期从事传染病学临床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2003年被武汉市政府授予"抗击非典"三等功,多次获武汉大学优秀党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中,感染科病房作为医院新冠肺炎病人集中收治点,龚作炯带领全体医护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积极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病人,同时严谨防护做到科室医护人员零感染,为武汉市抗击疫情中做出突出贡献。

  ▲向上滑动

医教研全面“开花” 做专业领军人物
1987年,龚作炯获武汉大学医学硕士学位后被公派至欧洲留学,1998年龚作炯学成归国,担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繁忙的医务工作之余,龚作炯继续钻研学术,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70篇论文被SCI收录(Hepatology, J.Hepatology, J.Viral Hepatitis),70篇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主编专著《肝脏疾病诊疗进展》、《临床治疗学实践》2部,参编8部。作为研究生导师,已指导20名博士生毕业,40余名硕士生毕业,现带教7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湖北省科技奖励6项。

  承担医院感染科的医疗和科室管理工作之外,他多次参与湖北省“送医下乡,健康扶贫”大型义诊、健康教育活动,并连续3年获健康中国行——“湖北省百万人肝病大筛查”突出贡献奖。

  2003年,龚作炯作为武汉市“非典”防治专家组成员,为武汉市“非典”防治作出重要贡献,获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三等功”。2006年受卫生部派遣,龚作炯作为中国专家出访非洲,考察疟疾疫情,帮助筹建中非疟疾防治中心,成为湖北省援非抗疟疾第一人,为落实中非论坛议题,巩固与发展中非友谊,支援非洲大陆疟疾的防治工作作出了贡献。


率领团队坚守抗疫一线 弘扬众志成城抗疫精神
2019年12月3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了1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科主任龚作炯出于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及丰富的SARS防治经验,迅速对病人展开救治工作,同时在科室晨会上反复要求全员做好个人防护。2020年1月6日至2月17日,龚作炯所带领的感染科团队已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0余例,转至定点医院100余例,目前病房全部收满。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成功救治了许多危重症病人,同时严谨防护做到了科室人员的零感染。

  龚作炯坚持在病房一线管理危重症患者40余天,每天查房对病人实行“一人一策”精准施治。在积极救治病人的同时,同时还全科室想方设法为病人提供生活保障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龚作炯的带领下,感染科医疗团队对新冠肺炎患者精心救治,多名治愈患者顺利出院,并与住院患者互喊“加油”,互相鼓励,该事件被《人民日报》、新华网、湖北经视、长江云、腾讯大楚网、搜狐网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鼓舞了大众抗击疫情的士气及信心。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龚作炯还受组织嘱托,积极收治患有新冠肺炎的危重症保健对象,并精心施治,尽力关怀,使患者病情得到明显缓解,趋于稳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展医疗支援后,龚作炯教授团队积极参与了李兰娟院士的李氏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工作,明显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总结临床经验献计献策 主动发声传递正能量
龚作炯带领团队成员及时总结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经验,收集临床数据、统计实验结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献计献策。目前团队已有两篇临床研究论文投稿,另有两篇正在撰写中。

  龚作炯还积极通过网络、微信、电话对家乡湖北云梦县人民医院及县中医院的疫情防控及病人救治,提供专业指导及技术支持,有力提升了当地疫情防控水平。

  为提升广大群众防疫信心,宣传抗击疫情科普知识,龚作炯接受了湖北卫视特别节目《众志成城抗疫情》的专题采访,解读了武汉市疫情的一线现状及应对措施,为消除市民的恐慌,正确防疫提供了有力的信心,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医务人员,受中宣部指派,龚作炯接受了瑞士新苏黎世日报等海外媒体的电话、视频采访,客观地介绍了中国防治新冠肺炎的现状及防治措施,展现了中国抗击疫情的大国担当、坚定意志,弘扬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精神。

白衣执甲 不辱使命


巩守平,男,汉族,1968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神经外科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西安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纪委委员、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等职。2020年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向上滑动
  牢记初心践使命,党建业务双提升。

  作为时任西安交大二附院党委书记,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抓班子、带队伍,率先践行“八带头八要干”承诺,促院科两级班子能力提升和作风建设,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提出并构建PEO-PLE Health的党建工作体系、全方位全周期医学模式,并在扶贫攻坚战中探索建立了基于‘3+1’分级诊疗和‘531’健康扶贫模块集成的西安交大平利精准扶贫模式。

  白衣冲锋勇担当,救死扶伤显大义。

  从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都冲锋在前。2019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他向全院师生员工发出“不负医者使命,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动员令。作为西安交大二附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长,带领130名业务骨干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进驻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带领队员坚守一线53天,收治患者91人,并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目标。在赴鄂航班中他说:“此时不出手,枉费从医心!”在进行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颅脑手术时,面对三级防护所带来的视野、手感、灵敏度严重受影响的重重困难,巩守平当机立断,以“这是患者留给我们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必须上!”的医者仁心和勇气,与死神竞速,经过45分钟的不懈奋战,顺利完成了手术。

  铸造抗疫硬核铁军,凝聚贡献陕西智慧。

  他善于凝聚集体智慧,带领医疗队先后实施并推出了《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新冠肺炎方案-早期、足量、短程、联合的八字原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状态下全球首例全麻下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疑似及确诊新冠肺炎患者气管插管流程及应急预案》《创新应用托珠单抗、大剂量丙球、联合CRRT三联疗法治疗高龄新冠肺炎患者复发CRS》《两群双轨分层四段全方位医学人文关怀方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新冠肺炎》等多个“硬核交二方案”,受到媒体广泛报道,并与多个医疗队、多个地区、多个国家分享抗疫经验,为疫情防控、患者救治贡献了“陕西智慧”。

  让党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高高飘扬。

  作为时任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他始终坚持党的旗帜引领思想,召开战备大会,搭建组织架构,加强队务管理,凝聚思想统一行动,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临时党支部严肃政治纪律,组织学习红旗渠精神、西迁精神、卫生职业精神等多次党课。在抗击疫情中,他始终坚持群众无小事和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理念,在物资匮乏时,提出“三先三后”的物资发放原则(先群众、后党员,先一线、后二线,先护理、后临床),把组织的关心化作队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艰辛付出践行着医者仁心、党员初心、战疫决心和必胜信心!做到了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在危险的时刻冲的上去。其先进事迹在央视新闻联播“让党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高高飘扬”和央视朝闻天下“巩守平—守护患者的平安”专题报道。

  逆行出征再出发,“疫”不容辞挑大梁。

  2021年12月西安疫情发生后,他立即启动医院应急预案,组织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有效保障医院正常运转。在西安疫情最吃紧最吃劲的时刻,他临危受命,2小时内组建管理团队带领135人整建制医疗团队,二次出征进驻西安市人民医院航天院区,并作为总负责人,面对定点医院16个普通病区,1个重症病区,700张床位。起初的5天,每日收治患者超过100人,最高单日收治178人,5天累计收治患者695人;协调完成25个医疗团队近2000人员的入驻;梳理制定117项制度、流程及应急预案等。他不分昼夜的连轴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理顺了各项制度和流程,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医精诚勇攀登,展名医名师风采。

  作为西安交通大学名医名师,他担任西安交大二附院脑科病院医负责人、医院国家卒中中心建设单位负责人以有关神经外科专业学术职务多项,对医院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工作进行整合和优化,推动神经疾病诊疗工作的规范化。他长期开展颅脑和脊髓肿瘤、重型颅脑损伤、脑和脊髓血管性疾病、畸形、癫痫的外科治疗,在医院率先开展了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眼眶肿瘤经颅切除术等十多项术式方法;在新生儿、低龄儿童中率先开展新生儿颅脑和脊髓手术、难治性癫痫的VNS治疗等技术,最小患儿出生仅3天,取得良好效果,在西北地区最早最多,居于领先。作为一名师者,先后培养了16名硕博研究生,承担陕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指导获批1项陕西省社科项目,主讲2门中国大学MOOC课程,其中《医学人文》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编著国家规划教材4部,主持国科金及省校级科研项目等共8项,共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10余篇。

时刻不忘初心,始终牢记使命


雷根平,汉族,1966年6月出生,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主任,陕西省第三届名中医。雷根平同志时刻不忘党员初心,始终牢记党务工作者使命,在带队援鄂抗疫和负责医院党建工作中,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向上滑动

关键时刻,体现党性修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春节刚过,陕西中医药大学接到组建国家(陕西)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的任务,雷根平同志毫不犹豫,主动请战,被组织任命为国家(陕西)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医疗队队长。接受任务后,他立即行动,积极协调,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医疗队组建工作。2月14日,雷根平带领的国家(陕西)中医医疗队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走到了抗疫最前线。经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批准,雷根平担任江夏方舱医院党委委员、第一副院长,主管医疗、行政工作。

  国家援鄂中医医疗队陕西队由来自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五个单位组成。雷根平与各单位党组织沟通,成立支部委员会,并在各单位设立党小组。医疗队抵达武汉的当天晚上,雷根平即主持召开各小组领队及党支部委员会议,要求大家提高政治觉悟。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雷根平特别要求各党小组,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求每位党员要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在江夏方舱医院奋战的日日夜夜,雷根平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克服困难,坚持每天入舱查房,深入一线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他的带领和感染下,医疗队党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凝聚起全体医疗队员的信心和决心;全体队员,精诚团结,士气高昂,提高了工作效率,赢得了各方面的好评。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国家(陕西)中医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火线发展28名优秀医务人员入党。

  作为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雷根平带领广大党员在武汉抗击疫情期间,在中医药临床救治、中医药抗疫科学研究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零转重、零死亡、零感染的骄人成绩。国家(陕西)中医医疗队也被国家卫健委、人社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集体”称号。


履行职责,做好党务工作
雷根平始终坚持围绕医院发展大局,紧紧抓住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只要抓住这个“纲”,工作的“目”,再难解的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从事党务工作中,雷根平同志能够结合自身及抗疫医疗队鲜活的生动事例,深入联系党支部宣讲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能够结合医院实际,不断巩固和扩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先后开展党委书记讲党课、党史宣讲,举办庆祝“七一”职工书画展等系列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坚定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他从实践出发,深入调研,认真思考:如何以党建促工作,以党建促业务发展?“头雁效应”非常重要。只有让“头雁”飞的更高,才能带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才能有效的推动业务发展,推动创新党建管理模式。在他和党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内科一支部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陕西省"双创"样板支部、陕西省“双带头人”支部称号,带动全院支部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医院党委党建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学校党委的充分肯定,2020年被授予“ 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持之以恒,发挥模范作用
雷根平同志坚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到医院工作三十余年来,他能够坚守中医临床,成效显著;潜心科研攻坚,成果丰硕;矢志中医药教育事业,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咸阳市先进工作者、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陕西省名中医等荣誉称号。

  2015年担任医院和中西医临床医学系党政领导干部以来,雷根平同志更能以广阔的胸怀,献身于党的事业中,投入到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在日常工作中敢于扛事、愿意做事、能够成事;在关键时刻站得起、豁得出、顶得住。真正做到了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彰显了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展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先锋形象,展现出了一名优秀党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开启生命律动 守护母婴平安


“做一个有温度的医者,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赵亚宁1998年西安医科大学毕业以来,深耕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4年,不论何时何地、身处什么岗位、面对什么困难,她都靠坚定意志、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术,践行和诠释着“母婴守护者”这个第一身份。

  ▲向上滑动

巾帼诚心究仁术
产科是医学四大临床科室之一,急危重症多,工作强度高,住院人群特殊,辛苦指数常人难以想象。有人问20多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赵亚宁总是谦逊笃定的回答“我只是做着医生的本分,诚心诚意对待每一位患者而已”。

  产科医生的本分,不仅需要具备外科医生一样的充沛体力、良好心理素质和出色动手能力,还需要内科医生全面的知识体系。作为产科主任,赵亚宁每天提前到科室悉心查看全科孕产妇、新生儿情况已经成为习惯,出现各类突发状况她总是冲在一线,遇到急危重症即便休假也会第一时间赶到。近年来高危孕产妇增多,一名产妇在其他医院做第三次剖宫产术时出现胎盘植入,病情十分凶险,接到求助电话后,赵亚宁临危不乱,迅速启动紧急抢救预案,第一时间实施手术,凭借丰富经验和精湛医术,经过2个多小时的抢救,成功保留了患者子宫,硬生生将母子从死神身边拉了回来,在场的人无不感叹这真是一场生命的奇迹。

  “把娃交给赵医生我们一万个放心。”“赵大夫主刀肯定没有问题!”这是群众对赵亚宁最质朴的评价。为了不辜负患者的信任和期待,她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花在了产科专业的研学上,她不想、更不允许给病人带来半点闪失。正是凭这种精益求精的钻研劲头,她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在关键时刻救人于危难。

  从医20余年来,她多次成功抢救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危重产科并发症,对产前诊断及各类妇产科常见病均有独到见解,完成剖宫产等各类妇产科手术5000余例,近万名新生儿在她的守护下来到世间。


不忘初心担使命
每个时代,总有一些人负重前行、默默守护着我们。2021年底,西安、咸阳等地新冠疫情形势复杂严峻,封控区、管控区大量孕产妇怎么就医、去哪就医成为当务之急。陕中二附院(西咸新区中心医院)被定为西咸新区新型冠状病毒危重孕产妇定点救治医院。

  赵亚宁主动请缨、挺身而出,带领全科医护人员组建产科隔离病房,春节期间都在“白+黑”连轴转,经常每天只吃一顿饭、只上一次厕所,忙到深夜才回宿舍休息。在战疫的数百个日夜里,赵亚宁带领医护团队迎接了一个个“疫情宝妈”在这里平安分娩,一个个“疫情宝宝”在这里健康诞生……。她用实际行动把一名优秀医护工作者的敬业与奉献、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书写在疫情防控的日日夜夜。截止西安全面解封,隔离病房共收治并安全分娩近百名中高风险地区孕产妇,得到西安、咸阳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和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为了让许多外地慕名而来的孕产妇及时得到救治,赵亚宁每天都会延迟下班。对那些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的病患,她设身处地开出精准的药方,最大限度减轻病人经济负担。从医20余年来,赵亚宁始终用微笑和爱心真挚面对每一位病患,她高尚的职业道德、热忱的暖心服务、耐心的解释安慰,化解了无数孕产妇的担忧,收获了产科同仁广泛的认可,那挂满墙面的感谢锦旗和堆满抽屉的荣誉证书就是最好的见证。


秉持公心强队伍
作为科室带头人,赵亚宁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发挥好“传帮带”作用,用自己的所学所悟所长培养更多优秀青年医生,才能持续提升科室整体医疗水平,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三秦广大孕产妇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多年来,她既奋战在临床一线,又承担着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妇产科临床教学和基层医务人员培训等任务。她紧扣生育服务需求的新趋势、新变化,定期组织开展疑难病案讨论,强化医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培训,不断锤炼青年医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通过深化推广“学习+研讨+实践”模式,培养基层进修学习人员,有效解决了一些基层医院产科力量不足、技术不足、管理不足等问题。在她的带领带动下,科室上下团结一心、朝气蓬勃,一批年轻医生快速成长为临床业务骨干。在她的指导帮助下,一大批学生和基层医务工作者更加坚定的投身到了医疗卫生战线。

  “赵老师讲课要早点去,不然都没地方站了。”“有什么拿不准的,我们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去请教赵老师。”一些学生和同事非常珍惜跟赵老师学习相处的机会,而赵亚宁也会不遗余力的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随着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医疗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医疗条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赵亚宁深知自己还需要作出更大努力、发挥更好作用、挖掘更多人才,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对得起组织培养。正如她常说的那样,陕中二附院产科的“金字招牌”,靠的是医术和医德,医术和医德则靠耳濡目染的代代传承。

  栉风沐雨守仁心,大爱至简积长善。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一件平凡的事,自然也就变得不平凡了。赵亚宁表示,将始终坚持“生命至上”理念,把孕产妇摆在第一位、把救治摆在第一位、把事业摆在第一位,竭尽全力为广大孕产妇创造更大福祉,为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牢记医者初心 践行责任使命


贾绍斌,男,1962年11月出生,教授,二级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宁夏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宁夏医学院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

  ▲向上滑动
  工作38年来,始终把治病救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名医生,他始终牢记医者初心,用责任和使命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作为一名老师,他坚持科学精神,致力于医学科研研究,多项研究运用临床。作为一名党员,贾绍斌同志始终如一地以优秀共产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人民为中心,模范带领党员冲锋在前、共克时艰,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断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要为核心,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西部地区医疗新业绩。他本人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313人才”,自治区“塞上英才”,全国侨联突出贡献奖、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坚守医者初心,守护百姓健康
上世纪九十年代,风华正茂的贾绍斌就开始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工作。凭借敏锐的专业观察和思考,他预判介入治疗将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里程碑式的革命。同时因宁夏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条件差,心血管疾病高发,在强烈的危机感促下,在他临床工作伊始,就积极投身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工作。凭着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和攀登医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在设备相对不足、防护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先后开展了多部位、多功能永久起搏器的安装、经皮心脏瓣膜球囊成形术、快速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等心脏介入手术,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免除了患者转往外地诊治所带来的身心压力,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我区首例开展了冠脉造影术及腔内成型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等填补了该项技术的空白,使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多年累积的心脏介入技术始终在全区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快速增长,心血管介入治疗发展突飞猛进。在强烈的职业使命驱使下,贾绍斌赴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专攻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回国后,他潜心除患者之病痛,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宁夏第一”,如宁夏首例冠状动脉“高频旋磨术”、经皮主动脉瓣移植术(TAVR术)、左心耳封堵术、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抢救爆发性心肌炎等最新技术,多项技术填补了宁夏地区的空白;同时通过胸痛中心建设提升了宁夏及周边地区心血管急危重症的区域协调救治能力,使宁夏心血管病救治能力、诊疗水平由全国末位进入西部第一、全国前列。


秉承科学精神,致力医学研究
为促进宁夏心血管医生与全国同行和欧美发达地区医学、学者的交流,他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举办“第四届黄河国际心脏学术会议”,在宁夏心血管学术界反响强烈,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自2010起开始承办年度国际心血管盛会-宁夏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目前已经成功举办10届,每年数百名来自美国、欧洲知名大学和国内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在宁夏银川欢聚一堂,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他通过建设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协同救治项目,推行建立了“市、乡、村”三级救治模式和网络系统,已完成全省所有基层医生培训和对广大老百姓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健康知识的普及,以急性心肌梗塞为主的胸痛患者的及时有效救治,大大提高了宁夏心肌梗塞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报告显示,宁夏心血管病综合防控水平进入了全国前列(第6位),西部排名第一。

  为了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在他的极力推动下宁夏医科大学和丹麦奥尔堡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博士协议,先后派遣多名优秀青年医师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北卡罗莱纳中央大学、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进行短期或者长期学习交流,与美国天普大学、加州大学圣地哥分校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广泛的交流带来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合作。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中心成功参与多项心血管新药、新器械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被欧洲、美国心血管同行作为制定心血管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的依据。他先后承担16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已在SCI、CSCD等多个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培养博士、硕士生40余名,学术成果斐然。


勇于担当做表率,危难时刻显身手
无论面对2003年的非典疫情,还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贾绍斌同志都是临危受命,勇挑重担。特别是担任疫情防控培训组组长以来,他积极组织大家学习相关疫情防控知识,根据医院不同岗位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他率先到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急诊预检分诊等高风险区域培训所有工作人员,及时到下级医院培训医护人员,为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无院内扩散,培训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及时总结经验,他还组织培训组和相关专业医生一起编写出版了《宁夏医疗机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及工作人员防护培训教材》,免费发放到宁夏各医疗机构。目前正在开展的《公立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培训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科研项目,目的是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建立全区公立医院新冠肺炎及其他感染性疾病防控培训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工作。
来源: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工人日报客户端
编校:马晨琦、夏会儒
编审:陈文娟

???点击上方,即刻关注,查看更多
858_166093202131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liwei03@51shebao.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