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追梦
发表于 2025-6-4 15:36:53
防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务风险常规技术应用不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时间:2025年06月03日
来源:中国税务报
陈艳争 白凌 本报记者 林建荣
一家科技公司财务人员将常规技术应用理解为研发项目,导致公司错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432万元,最终承担了补缴税款及滞纳金的后果。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为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国家出台了《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等政策。但有些企业存在错误理解有关政策规定,导致错误享受税收优惠的情况。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盐田区税务局近期在风险管理中发现,一家科技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将常规技术应用作为研发项目,错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432万元。A公司最终补缴了税款,并承担了滞纳金损失。
两份申报明细表存疑点
前不久,在一次税收风险分析中,A公司的A105050职工薪酬支出及纳税调整明细表与A10701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引起盐田区税务局风险应对人员的注意。
表上数据显示,A公司2023年产生研发费用432万元,金额高度集中在研发人员工资薪金方面,且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薪酬在公司工资薪金总支出的占比高达82%。
进一步分析,风险应对人员发现,A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近几年增长较快,其中很多新增人员的岗位是运维支持,与公司研发方向的匹配度有偏差。另外,企业2023年度的研发费用总额相较于历史水平大幅增长,且大多为人工成本,测试材料费、设备折旧费等常规研发支出项目没有同步增长,也没有同步体现专利申报、技术转让等创新产出。结果是,扣除研发费用加计金额后,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为0元,无须缴纳企业所得税。
“现实中,常规研发项目往往伴随着设备购置、材料消耗等多种支出。为什么A公司申报的研发费用都是人工成本,且申报数据使企业最大化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其研发活动成本归集是不是存在系统性错误?”带着疑问,风险应对团队检查A公司2023年度5个研发项目的备查资料,发现从立项文件到辅助账目等一个不漏,十分齐整,没找到问题。A公司随后提供的税务师鉴证报告也显示,企业的研发费用归集符合会计准则要求。
双线验证找到问题根源
为什么企业申报的研发项目费用结构异常?为找到答案,风险应对团队约谈了A公司财务负责人刘某和王某。
刘某解释说,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工程师均为经验丰富的资深IT人员,所以薪酬高,公司对这些支出都按照规定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扣除符合规定。王某表示,公司不同的研发项目分类归集,仪器设备、无形资产费用分配都按照规定处理,不存在违规加计扣除研发费用问题。从两名财务人员提供的资料看,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处理似乎没有问题。
风险应对团队决定进一步调查验证。风险核查组核查A公司的工资薪金、人员资质,未发现问题,随即从研究业务实质出发,启动双线验证机制。就是一方面由技术小组对A公司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慧零售系统研发项目展开全网比对,另一方面由政策小组聚焦财税〔2015〕119号文件有关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标准的规定,看A公司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是否合规。
财税〔2015〕119号文件明确,本通知所称研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性活动。根据该文件,“企业产品(服务)的常规性升级”“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对现存产品、服务、技术、材料或工艺流程进行的重复或简单改变”等活动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而技术小组比对研究发现,A公司的智慧零售系统研发项目,其核心功能与市场上常见的有关系统高度雷同,在各大购物平台、购物广场、家庭超市均有使用。政策小组对照财税〔2015〕119号文件有关“三新”标准的规定进行分析,发现A公司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不符合规定。
在与A公司研发项目工程师的交谈中,风险应对团队技术小组了解到,A公司看似充满科技感的智慧零售系统研发项目,实质上是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直接整合。“这个项目就像给旧手机换新壳,虽然界面焕然一新,但底层架构仍是成熟技术的排列组合。”技术小组成员在剖析系统代码后指出。
听了税务人员关于财税〔2015〕119号文件所指研发活动是指“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性活动”的说明后,A公司承认对“研发”的理解泛化了,对“实质性改进技术”的政策标准把握失准,误将企业常规系统运维工作纳入了研发工时统计。
至此,风险核查小组依据研发活动判断基本要点及项目工程师的介绍,确定A公司的智慧零售系统项目是对成熟技术的直接应用,与财税〔2015〕119号文件所指的研发活动,如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等的研发本质相去甚远,属于“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活动。
促企业自查筑合规防线
经过充分调查分析,盐田区税务局认定,A公司的智慧零售系统研发项目不符合财税〔2015〕119号文件关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标准,企业却将其作为研发项目进行税务处理,导致错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根据规定,盐田区税务局要求A公司更正A10701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
与此同时,风险应对人员对A公司财务人员展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专项辅导。其间,风险应对人员一是针对企业的问题,逐条解析研发活动的“三新”标准及企业有关项目与之的偏差;二是辅导企业建立研发活动实质性审查机制;三是定期复查,建立动态跟踪服务台账。
“之前我一直认为,只要账目处理清楚、留存备查资料完备,就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了。为确保会计处理规范,我们还专门请税务师事务所针对会计处理进行鉴证。没想到忽视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核心要义,忽视了扣除标准规定。”A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其通过这次政策辅导,纠正了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理解偏差,认识到当企业出现研发费用人工成本畸高、项目周期违背技术规律、产出成果缺乏创新性等情况时,首先要对“创造性”“实质性改进”的政策实质性要求把握是否准确进行审视。同时,自己也意识到加强相关政策规定学习的重要性,将对公司其余4个研发项目的税务处理是否合规进行自查。
据悉,A公司目前已完成全面自查,确定其余4个项目也不属于〔2015〕119号文件所指的研发性质,不应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A公司随后按规定对其5个被作为研发项目处理涉及的432万元费用修改了申报表,将加计扣除金额清零,弥补以前年度亏损17.8万元后,补缴税款及滞纳金1.6万元。
■本案提示
正确理解适用标准
重视政策实质要件
本起案例暴露出部分企业在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时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对研发活动所指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这“三新”的认定标准把握不准,误将技术改良、常规升级视为研发活动;二是过度依赖第三方鉴证报告,忽视了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质要件的自主研判。
针对有关问题,税务部门在后续管理中,既要加强政策宣传辅导,帮助企业建立“政策理解—研发立项—费用归集”的全流程风控机制,也要综合运用“资料审核+实质研判”的复合式核查方法,防止税收优惠被不当套用。
对于企业而言,在适用这些政策的过程中,要确保正确理解有关规定,对于拿不准的,要向税务部门咨询,最好在研发项目立项阶段就主动与税务部门沟通,以确定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避免错误适用,产生补缴税款和滞纳金的后果。当然,更不能故意将非研发项目作为研发项目进行税务处理,以享受税收优惠,这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付出相应代价。
繁星追梦
发表于 2025-6-27 17:00:31
如何合规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五个典型案例 揭示企业常见操作误区
时间:2025年06月27日
作者:方思 汪平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常德市税务局
来源:中国税务报中国税务报社何振华税收宣传工作室供稿。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推出的一项税收优惠政策。笔者注意到,虽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专业性较强,与会计处理及其他税收政策关联度高,但其现行政策规定是比较清晰的。然而,笔者通过梳理近几年相关稽查案例发现,仍然有一些企业在研发费用归集方面存在问题。从被税务机关查处的具体情形看,主要有五个常见操作误区。
将常规性升级作为研发活动
◎典型案例◎
某地稽查局对制造业企业M公司进行检查时发现,M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近3年,在研发费用据实扣除基础上,M公司共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额4320万元,涉及44个项目。
检查人员通过比对企业相关资料和现场考察,认为企业申报的部分研发项目属于对产品的常规性升级,不符合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条件。对于这些项目,企业负责人解释,其对相关产品进行了持续性研发投入,发生的研发费用可以适用加计扣除政策。针对M公司研发项目认定问题,稽查局提请上级税务局,向当地科技局发函请其对企业研发项目出具鉴定意见。当地科技局收到函件后,组织专家赴M公司对异议研发项目进行了项目鉴定,最终确认10个项目均不属于研发项目。最终,检查人员调减M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1080万元。
◎分析建议◎
研发活动,指的是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性活动。结合这一定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指引(2.0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研发活动的三个判断要点,即研发项目必须符合“有明确创新目标、有系统组织形式、研发结果不确定”的特征。M公司对产品(服务)进行常规性升级,显然不符合这些要点。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企业产品(服务)的常规性升级不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如果税务机关对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的研发项目存在异议,可以转请地市级(含)以上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出具鉴定意见。
笔者建议企业围绕“有明确创新目标、有系统组织形式、研发结果不确定”这三个判断要点,对研发活动进行全方面分析。比如,是否要探索以前未发现的现象、结构或关系?是否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研发成果是否不可预期?如果答案为“是”,则说明该活动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活动是否以项目、课题等方式组织进行?是否围绕具体目标,有较为确定的人、财、物等支持?是否经过立项、实施、结题的组织过程?如果答案为“是”,则说明该活动具有系统的组织形式。活动的结果是否不能完全预期?是否必须经过反复试验?是否存在失败的可能?如果答案为“是”,则说明该活动研发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未按实际工时占比分配人工费用
◎典型案例◎
N公司主要开展医药制造等业务,在医药行业专项整治工作中被当地稽查局立案检查。检查人员查看了N公司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发现其人工费用占研发费用的比重为50.22%,制造业企业由于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材料消耗等,人工费用占比过高,明显不合理。
检查人员对研发名单上的部分员工进行了询问,发现该名单上的员工同时从事车间生产和研发活动。但是,N公司没有对这些员工从事研发和生产活动的情况进行必要记录,也没有按照实际工时对相关人员的人工费用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间分配,而是将这部分员工的工资薪金、五险一金等全额计入研发费用,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合计金额达1430万元。最终,检查人员将N公司无法准确区分的人工费用,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中作了调减处理。
◎分析建议◎
实务中,不少企业的研发活动和生产活动联系紧密,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可能同时承担生产、经营、管理等职能,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无形资产也可能同时用于非研发活动。
财税〔2015〕119号文件第三条规定,企业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别核算,准确、合理归集各项费用支出,对划分不清的,不得实行加计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归集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40号,以下简称40号公告)第一条第三款进一步规定,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外聘研发人员同时从事非研发活动的,企业应对其人员活动情况做必要记录,并将其实际发生的相关费用按实际工时占比等合理方法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间分配,未分配的不得加计扣除。
为准确核算研发费用,建议企业对研发人员参与研发活动情况及仪器、设备、无形资产的使用情况做必要记录,并将其实际发生的相关费用按实际工时占比等合理方法,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间分配。比如,可以为每个研发项目建立专门的工作台账,记录研发人员在项目中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参与项目的阶段等信息,并采用打卡、签到等方式对研发人员的出勤情况进行记录,明确其在研发活动中的实际工作时长,最后根据时长记录对研发费用进行分配。
将行政管理人员费用计入研发费用
◎典型案例◎
P公司是一家从事环保建材制造的企业,因发票问题被当地稽查局立案检查。检查人员在核对P公司研发费用时注意到,其将董事长、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的工资薪金等,全部计入研发费用的相关人工费用中,并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对此,P公司财务人员解释,董事长等高管不仅负责研发项目的立项审批,而且持续跟进指导,在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
检查人员通过查阅研发项目的会议纪要、工作报告等资料,确认企业高管未参与研发讨论、决策,也未提出技术见解、解决方案,结合工时记录判定这些人员未直接参与研发活动。最终,根据P公司列支的管理人员人工费用明细,检查人员调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368万元。
◎分析建议◎
根据财税〔2015〕119号文件,允许加计扣除的人员人工费用包括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40号公告进一步明确,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辅助人员。其中,研究人员是指主要从事研究开发项目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是指具有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中一个或一个以上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参与研发工作的人员;辅助人员是指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技工。从政策规定看,这三类人员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从事的工作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
在符合正常商业逻辑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高管、财务人员、从事产品质量检测的人员所开展的工作,通常与研发活动没有直接关联。一般来说,企业为其发放的工资薪金等不属于研发费用的归集范围,更不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笔者提醒,如果企业不能合理确定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违规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将面临补缴税款和滞纳金的风险,还可能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失去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
未在研发费用中冲减材料费用
◎典型案例◎
2023年,Q公司在开展研发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形成了产品,并于2023年11月将该产品销售。但是,Q公司并未将该产品对应的材料费用冲减2023年的研发费用。
2024年,Q公司因双随机抽查被当地稽查局立案检查。税务检查人员查看了企业发票开具情况,并将销售合同中的产品规格、型号等信息与研发产品进行匹配,发现存在未按规定冲减材料费用的问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多申报了560万元。
◎分析建议◎
根据40号公告,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中,直接投入费用,是指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以及通过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租赁费。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研发活动直接形成产品或作为组成部分形成的产品对外销售的,研发费用中对应的材料费用不得加计扣除。据此,Q公司将研发活动中形成的产品对外销售并取得收入,应当按规定将这部分产品对应的材料费用,在归集的研发费用中进行冲减。
实务中,企业材料费用实际发生和对外销售可能不在同一年度。对此,40号公告明确,产品销售与对应的材料费用发生在不同纳税年度且材料费用已计入研发费用的,可在销售当年以对应的材料费用发生额直接冲减当年的研发费用,不足冲减的,结转以后年度继续冲减。
需要提醒的是,部分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可能会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和测试,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剩余材料或因实验失败、产品改进等原因形成的不再用于研发的物料,这些物料被作为下脚料处理。企业取得研发过程中形成的下脚料、残次品、中间试制品等特殊收入,在计算确认收入当年的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时,应从已归集研发费用中扣减该特殊收入,不足扣减的,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按零计算。
扩大“其他相关费用”归集范围
◎典型案例◎
某地稽查局检查人员在查看X公司申报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其他相关费用时,发现X公司将研发人员的通讯费2万元、知识产权年费0.7万元等费用均计入了研发费用,并申报适用加计扣除。对此,X公司财税人员的解释是,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将通讯费和知识产权年费归集为研究开发费用中的“其他费用”,认定机构并未提出异议。
最终,检查人员对X公司的其他相关费用进行了纳税调整,在其加计扣除的费用中调减了通讯费2万元、知识产权年费0.7万元。
◎分析建议◎
本案例中,X公司出现违规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问题,是因为企业财税人员混淆了研发费用归集口径。
40号公告规定,研发费用中的其他相关费用指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如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研发成果的检索、分析、评议、论证、鉴定、评审、评估、验收费用,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差旅费、会议费,职工福利费、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此类费用总额不得超过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总额的10%。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研究开发费用中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研发成果的检索、论证、评审、鉴定、验收费用,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会议费、差旅费、通讯费等。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20%,另有规定的除外。
对比两个政策可以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要求不尽一致。比如,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归集的其他相关费用不包含通讯费,但包含职工福利费;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时,归集的其他费用包含通讯费,但不包含职工福利费。基于此,笔者建议企业认真学习相关政策要求,按不同政策规定的口径准确归集研发费用,以免引发税务风险。
繁星追梦
发表于 2025-8-27 00:28:30
防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务风险
常规技术应用不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时间:2025年08月19日
来源:中国税务报
作者:陈艳争 白凌 本报记者 林建荣
一家科技公司财务人员将常规技术应用理解为研发项目,导致公司错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432万元,最终承担了补缴税款及滞纳金的后果。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为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国家出台了《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等政策。但有些企业存在错误理解有关政策规定,导致错误享受税收优惠的情况。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盐田区税务局近期在风险管理中发现,一家科技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将常规技术应用作为研发项目,错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432万元。A公司最终补缴了税款,并承担了滞纳金损失。
两份申报明细表存疑点
前不久,在一次税收风险分析中,A公司的A105050职工薪酬支出及纳税调整明细表与A10701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引起盐田区税务局风险应对人员的注意。
表上数据显示,A公司2023年产生研发费用432万元,金额高度集中在研发人员工资薪金方面,且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薪酬在公司工资薪金总支出的占比高达82%。
进一步分析,风险应对人员发现,A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近几年增长较快,其中很多新增人员的岗位是运维支持,与公司研发方向的匹配度有偏差。另外,企业2023年度的研发费用总额相较于历史水平大幅增长,且大多为人工成本,测试材料费、设备折旧费等常规研发支出项目没有同步增长,也没有同步体现专利申报、技术转让等创新产出。结果是,扣除研发费用加计金额后,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为0元,无须缴纳企业所得税。
“现实中,常规研发项目往往伴随着设备购置、材料消耗等多种支出。为什么A公司申报的研发费用都是人工成本,且申报数据使企业最大化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其研发活动成本归集是不是存在系统性错误?”带着疑问,风险应对团队检查A公司2023年度5个研发项目的备查资料,发现从立项文件到辅助账目等一个不漏,十分齐整,没找到问题。A公司随后提供的税务师鉴证报告也显示,企业的研发费用归集符合会计准则要求。
双线验证找到问题根源
为什么企业申报的研发项目费用结构异常?为找到答案,风险应对团队约谈了A公司财务负责人刘某和王某。
刘某解释说,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工程师均为经验丰富的资深IT人员,所以薪酬高,公司对这些支出都按照规定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扣除符合规定。王某表示,公司不同的研发项目分类归集,仪器设备、无形资产费用分配都按照规定处理,不存在违规加计扣除研发费用问题。从两名财务人员提供的资料看,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处理似乎没有问题。
风险应对团队决定进一步调查验证。风险核查组核查A公司的工资薪金、人员资质,未发现问题,随即从研究业务实质出发,启动双线验证机制。就是一方面由技术小组对A公司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慧零售系统研发项目展开全网比对,另一方面由政策小组聚焦财税〔2015〕119号文件有关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标准的规定,看A公司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是否合规。
财税〔2015〕119号文件明确,本通知所称研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性活动。根据该文件,“企业产品(服务)的常规性升级”“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对现存产品、服务、技术、材料或工艺流程进行的重复或简单改变”等活动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而技术小组比对研究发现,A公司的智慧零售系统研发项目,其核心功能与市场上常见的有关系统高度雷同,在各大购物平台、购物广场、家庭超市均有使用。政策小组对照财税〔2015〕119号文件有关“三新”标准的规定进行分析,发现A公司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不符合规定。
在与A公司研发项目工程师的交谈中,风险应对团队技术小组了解到,A公司看似充满科技感的智慧零售系统研发项目,实质上是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直接整合。“这个项目就像给旧手机换新壳,虽然界面焕然一新,但底层架构仍是成熟技术的排列组合。”技术小组成员在剖析系统代码后指出。
听了税务人员关于财税〔2015〕119号文件所指研发活动是指“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性活动”的说明后,A公司承认对“研发”的理解泛化了,对“实质性改进技术”的政策标准把握失准,误将企业常规系统运维工作纳入了研发工时统计。
至此,风险核查小组依据研发活动判断基本要点及项目工程师的介绍,确定A公司的智慧零售系统项目是对成熟技术的直接应用,与财税〔2015〕119号文件所指的研发活动,如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等的研发本质相去甚远,属于“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活动。
促企业自查筑合规防线
经过充分调查分析,盐田区税务局认定,A公司的智慧零售系统研发项目不符合财税〔2015〕119号文件关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标准,企业却将其作为研发项目进行税务处理,导致错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根据规定,盐田区税务局要求A公司更正A10701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
与此同时,风险应对人员对A公司财务人员展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专项辅导。其间,风险应对人员一是针对企业的问题,逐条解析研发活动的“三新”标准及企业有关项目与之的偏差;二是辅导企业建立研发活动实质性审查机制;三是定期复查,建立动态跟踪服务台账。
“之前我一直认为,只要账目处理清楚、留存备查资料完备,就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了。为确保会计处理规范,我们还专门请税务师事务所针对会计处理进行鉴证。没想到忽视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核心要义,忽视了扣除标准规定。”A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其通过这次政策辅导,纠正了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理解偏差,认识到当企业出现研发费用人工成本畸高、项目周期违背技术规律、产出成果缺乏创新性等情况时,首先要对“创造性”“实质性改进”的政策实质性要求把握是否准确进行审视。同时,自己也意识到加强相关政策规定学习的重要性,将对公司其余4个研发项目的税务处理是否合规进行自查。
据悉,A公司目前已完成全面自查,确定其余4个项目也不属于〔2015〕119号文件所指的研发性质,不应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A公司随后按规定对其5个被作为研发项目处理涉及的432万元费用修改了申报表,将加计扣除金额清零,弥补以前年度亏损17.8万元后,补缴税款及滞纳金1.6万元。
■本案提示
正确理解适用标准
重视政策实质要件
本起案例暴露出部分企业在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时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对研发活动所指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这“三新”的认定标准把握不准,误将技术改良、常规升级视为研发活动;二是过度依赖第三方鉴证报告,忽视了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质要件的自主研判。
针对有关问题,税务部门在后续管理中,既要加强政策宣传辅导,帮助企业建立“政策理解—研发立项—费用归集”的全流程风控机制,也要综合运用“资料审核+实质研判”的复合式核查方法,防止税收优惠被不当套用。
对于企业而言,在适用这些政策的过程中,要确保正确理解有关规定,对于拿不准的,要向税务部门咨询,最好在研发项目立项阶段就主动与税务部门沟通,以确定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避免错误适用,产生补缴税款和滞纳金的后果。当然,更不能故意将非研发项目作为研发项目进行税务处理,以享受税收优惠,这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付出相应代价。
纵横四海
发表于 昨天 21:08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注意事项及风险防控对策
来源:《中国税务》2025年第9期
作者:陈佳军李明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VTgRoOB8F8vPQPObiTCnA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鼓励创业创新,国家出台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但该政策中的“加计”有其明确要求,“扣除”也有一定的限定条件。实践中,不少企业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适用不当被税务稽查,除调整应纳税所得额、补缴税款并加收滞纳金外,还可能被处以罚款。本文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相关稽查案例出发,梳理政策适用注意事项及风险防控建议。
违法行为类型一:虚构研发项目
【典型案例】A公司通过虚构立项报告、虚假记录材料领用单、虚列研发人员等方式虚构未真实发生的研发项目,将外购成熟产品伪装成自研产品,虚增研发费用472.13万元。税务局稽查局依法调整了该公司虚增的研发费用及加计扣除金额,追缴了税款和滞纳金,处以罚款,并将该案虚开发票的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注意事项】上述案例提醒我们,研发费用的“加计”不可任性,要实事求是。一是真实性是加计扣除的前提。没有真实发生,虚构的研发项目或虚开的研发费用不得加计扣除。二是创新是加计扣除的第一要义。研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性活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常规性升级,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对现存产品、服务、技术、材料或工艺流程进行的重复或简单改变,市场调查研究、效率调查或管理研究等均不属于研发活动,不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三是不征税收入对应的支出不得加计扣除。企业将取得的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活动所形成的费用或无形资产,不得计算加计扣除或摊销。
违法行为类型二:虚列人员工资
【典型案例】B公司主要开展医药制造等业务,在医药行业专项整治工作中被当地税务局稽查局立案检查。检查发现,其研发台账上的研发人员同时从事车间生产和研发活动,但企业没有按照实际工时对相关人员的人工费用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之间进行分配,而是将这部分员工的工资薪金、五险一金等全额计入研发费用,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合计金额达570万元。最终,税务稽查部门将B公司无法准确区分的人工费用,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中作了调减处理。
【注意事项】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的工资薪金、五险一金和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可以加计扣除,但需注意以下事项:一是需准确界定研发人员。研发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财务人员及后勤人员等不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不属于研发人员,相关人员的工资薪金、五险一金以及劳务费用等不能计入研发费用进行加计扣除。二是科学做好工时划分。即便是“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若非全职研发人员,也应将其“从事研发活动的时间”和“从事非研发活动的时间”进行区分,只能将“从事研发活动的时间”所对应的人工费计入研发费用并加计扣除。三是未取得合法有效凭证不得税前扣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前提是税前可以列支,要对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加计扣除,必须取得合法有效凭证,否则不能税前扣除,也不能加计扣除。四是实际未发放的工资薪金不得加计扣除。例如,企业已预提但未实际发放的研发人员工资薪金,不得在预提年度加计扣除。
违法行为类型三:扩大“相关费用”
【典型案例】C公司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其他相关费用时,将研发人员的通讯费5万元、专利年费0.7万元等费用均计入研发费用,并申报适用加计扣除。最终,税务局稽查局对C公司的其他相关费用进行纳税调整,追缴了企业所得税和滞纳金。
【注意事项】一是其他相关费用实行列举式。研发费用中的其他相关费用,指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如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研发成果的检索、分析、评议、论证、鉴定、评审、评估、验收费用,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差旅费、会议费,职工福利费、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列举中的真实发生的费用可以按规定扣除,未在列举中的费用不得在此类费用中加计扣除,比如专利年费。二是其他相关费用扣除有比例要求。此类费用总额不得超过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总额的10%。三是需准确进行归集。例如,职工福利费、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要归类到“其他相关费用”,不应归集到“人员人工费用”。
违法行为类型四:未冲减研发费用
【典型案例】2023年,D公司在开展研发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了产品,并于2023年11月将该产品销售。但是,D公司并未将该产品对应的材料费用冲减2023年的研发费用。2024年,D公司因“双随机”抽查被当地税务局稽查局立案检查。检查人员查看了企业发票开具情况,并将销售合同中的产品规格、型号等信息与研发产品进行匹配,发现其存在未按规定冲减材料费用的问题,追缴了少缴的税款及滞纳金,并给予行政处罚。
【注意事项】一是研发产品对外销售的,应冲减对应的材料费用。企业研发活动直接形成产品或作为组成部分形成的产品对外销售的,研发费用中对应的材料费用不得加计扣除。产品销售与对应的材料费用发生在不同纳税年度且材料费用已计入研发费用的,可在销售当年以对应的材料费用发生额直接冲减当年的研发费用,不足冲减的,结转以后年度继续冲减。二是研发产品无偿提供给客户试用的,按视同销售处理。产品研发后,无偿提供给客户试用,试用后未归还的,应按视同销售处理,冲减对应的材料费用。三是特殊收入应扣减研发费用。企业取得在研发过程中形成的下脚料、残次品、中间试制品等特殊收入,在计算当年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时,应从研发费用中扣减该特殊收入,不足扣减的,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按零计算。
违法行为类型五:误判享受主体
【典型案例】2023年,受托方E公司接受委托,为委托方F企业开发一套包含芯片设计和后期运行的软件系统,已于2023年度完成开发工作,实际发生研发费用150万元。根据合同约定,该系统的所有权归委托方F公司。汇算清缴时,E公司适用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税务稽查部门依据委托开发合同调增E公司应纳税所得额,追缴了企业所得税和滞纳金。
【注意事项】一是委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有比例要求。企业委托境内的外部机构或个人开展研发活动发生的费用,可按规定税前扣除,加计扣除时按照研发活动发生费用的80%作为加计扣除基数。委托个人研发的,应凭个人出具的发票等合法有效凭证在税前加计扣除。二是加计扣除主体有规定。无论委托方是否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受托方均不得加计扣除。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委托方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权利都不能转移给受托方。三是委托境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有限制。企业委托境外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按照费用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委托方的委托境外研发费用。委托境外研发费用不超过境内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2/3的部分,可以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四是委托研发和合作研发存在区别。合作研发是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项目,由合作各方就自身实际承担的研发费用分别计算加计扣除,没有80%的加计扣除基数限制和加计扣除主体限制。
风险防控建议
企业违规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既有主观上以少缴税款为目的的“虚”列费用,又有对政策理解上存在偏差所致的“误”用政策。因此,企税双方应双管齐下,真正让税收优惠政策助力企业产品迭代更新,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创新动力。
科学准确判断,筑牢合规申报根基。一是真实发生。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以真实发生为前提,切勿虚列项目或虚增费用。二是自行判断。在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要关注“三性”,即行业的适用性、项目的合规性和归集的准确性。住宿餐饮等被列入加计扣除负面清单的行业不得享受加计扣除;对于产品的常规性升级,产品、服务、技术、材料的重复或简单改变的也不得加计扣除;对于研发费用和生产费用要准确核算;各类研发费用要准确进行归集。三是留存备查。留存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和立项决议文件,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和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无形资产的费用分配说明,研发支出辅助账及汇总表等资料,以配合税务机关后续的检查。
深化精准辅导,防范违规享受风险。一是拓展多元化辅导渠道。在巩固传统的与纳税人面对面政策宣讲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12366纳税缴费服务热线、征纳互动平台、企业微信、抖音政务直播等线上载体,构建立体化、即时响应的辅导网络。二是实施“精准滴灌”式辅导。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特性、不同申报经验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首次申报企业,开展靶向政策辅导与申报预审服务,前置化解共性及个性疑难问题,从源头提升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与规范性。三是强化“正负清单”宣传引导。常态化开展针对研发活动界定、费用归集范围、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事项的专项解读。编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合规操作指引》,提供清晰、可操作的实务标准。
分级分类管理,提升精准监管效能。构建科学动态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基于企业历史申报数据质量、纳税信用等级、科技部门评价等信息,将企业动态划分为A、B、C三类,实施差异化监管策略。A类企业为研发管理较为规范且信用良好的企业,以“服务+信任”为主,主要采取资料备案管理和基于风险模型的随机抽查。B类企业为新成立或者首次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实施“辅导+核查”并重,当年度重点对其研发项目核心留存备查资料进行实质性审核,确保政策初享合规。C类企业是根据大数据扫描出的风险企业,纳入重点监控名单,实施“监测+严管”,对其研发费用年度归集、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重点核查。根据后续申报合规性、风险核查结果及外部信息变化,实时更新企业分类等级,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闭环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