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407
  • Tax100会员 27995
查看: 576|回复: 0

冰盘荐琥珀 何似糖霜美——四川糖税往事

363

主题

487

帖子

1552

积分

特级税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552
2022-3-14 14: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冰盘荐琥珀  何似糖霜美
——四川糖税往事

作者:税月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雅安市税务局

来源:2022年03月14日  版次:08


清代中期以前,川人的饮食调味以甜为主。早在唐代,四川遂宁一带就有用甘蔗制作糖霜的记载。宋代,遂宁糖霜知名度很高,苏东坡曾在诗中写道:“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因糖业兴盛,清咸丰六年(1856年),四川开始征收糖厘。此后近百年,四川糖税因糖业发展而生,随糖业凋零而落,历经沧桑,于甘甜之中平添了许多复杂滋味。


许多人只知道四川人嗜麻嗜辣,实际上自秦汉时起,至清代中期以前,川人的饮食调味是以甜为主,糖业是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三国文》中就写道:“蜀猪鸡鹜(注:鸭子)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着饴蜜,以助味也。”细算起来,川人吃糖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


然而,经历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大战乱后,原本兴盛发达的四川糖业同四川人口一样,走向衰落。清康熙年间,福建汀州移民曾达一将福建甘蔗移种内江,加上大规模移民入川,解决了打工人短缺的问题,种蔗制糖又逐渐兴起。到清代中后期,四川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糖区之一,民国时期蔗糖产量更接近全国的50%。重现辉煌的川糖,为糖税的开征打下了基础。


糖厘,清末财政的救命稻草

据《四川省志·财政志》记载,四川对糖征税的历史始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当时,沱江流域的内江、资中、资阳、简阳等地大量种植甘蔗,种蔗制糖者获利甚厚,收益10倍于普通农民,有的甚至发展成名门望族。而同时,因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爆发,屡尝败绩、失去大片富饶地区的清政府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为增加财政收入,四川地方政府遂效仿他省开征厘金(因最初的税率为1%,即一厘而得名),利润高、受众广的糖业自然首当其冲。


此后,尝到甜头的四川地方政府加大了对糖厘的征收力度,多次提高税率,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2%逐渐提高到1901年的7%,所得款项主要用于战争赔款。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赵尔巽任四川总督,他认为四川产糖多,而“每岁仅收厘金,为数甚微,颇多偷漏,遇卡征收,又甚纷繁”,加上为筹措边军饷,遂提请清政府将糖类纳入税收项目。在此之前,征收糖厘只是四川地方政府筹款的临时措施,并未获得清朝中央政府的明文批准。


当年12月,四川正式开征糖捐,并设立专门征收机构:在资中设糖厘总局,在简阳、资阳、内江、富顺等县设立分局或代办处;其他地方则委托县衙门兼办,类似现在的税款代征。糖税,从此登堂入室进入法定税种目录。


糖捐开征第一年,四川全省实收38.19万两,所得款项全部从省藩库划归赵尔巽胞弟——时任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的军队使用,为巩固边防提供了重要财力支持。


从厘金到税收,糖税身份大转变

1912年,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四川军政府财政部将糖捐更名为糖税。1913年,四川又改糖厘局为糖税局,征税范围首次从单一的糖清扩大到多个糖类成品,并执行“一税制”,即在生产地一次性完税后,便可行销全省。


这些税收措施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又一定程度减轻了糖业者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四川糖业的发展。据统计,1916年,仅经重庆一地出省的桔糖就从1909年的1公担(即100公斤)增加到24161公担(即241.61万公斤)。


然而好景不长,1918年四川开始实施防区制,各地军阀在驻防区域内自立为王,自行委任税务官员,还巧立名目,肆意征税。一时间,强加在糖业头上的各种苛捐杂税就如和尚敲木鱼——多多多。这种税收乱象,一直到1935年刘湘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川政统一,才得以逐渐好转。同年,四川公布《糖税征收章程》,并裁撤糖税局,但在资中、内江保留有两个分局,1938年改征营业税时才一并撤销。


同一时期,准确地说是1932年12月~1935年4月,川陕苏区在废除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后,也曾对糖征税,但只征收出口税,目的在于鼓励糖品在苏区内产销、满足苏区百姓生活需求。同时,苏区政府还和农民合资种植甘蔗、开办糖厂,并成立消费合作社以保障糖、盐等生活物资的供应。


支援前线,抗战的幕后英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筹集资金支持抗战,开始加强对食糖等重要物资的税收管控。1938年7月,在时任四川省营业税局局长张镜明推动下,对糖改征营业税。同年,川军第二次出川抗战,因财政困难,无力提供军费,四川省政府只得以营业税作抵押,向银行押借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货币),这才解了燃眉之急。有句俗话说,“无川不成军”,其实“无税也不成军”。当时《四川营业税局周报》就宣传道:“非常时期的营业税,是战时财政的重要收入。”


1939年,因汽油来源几被日本断绝,重庆国民政府开始全面实施“酒精代替汽油”政策,而漏水、桔糖等糖品恰是生产酒精的重要原料。原本只与民生相关的糖业,一下成为关系国防的战略产业。在政府主导下,四川资中、内江等地建了许多酒精工厂,为交通运输业供应了大量燃料酒精。


1940年12月,四川开始对糖类征收统税,停征营业税。1941年9月,糖类又由统税改征货物统税。


在短短几年,糖类经历了糖税、营业税、统税、货物统税的几次变化,可谓遍尝税滋味。但无论身份如何变化,糖税始终如同新鲜血液般,源源不断输往抗战一线。有研究认为,抗战期间四川承担了全国财政支出的约30%,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在1945年9月发表的《胜利日宣言》中说:“各种税捐如营业税、各种专卖税、印花税、所得税、地价税等,或则始创于四川,或则在川继续扩大推行,综计川人直接间接负担数字,亦无一不超过全国其他各省。”这句话所提到的税捐自然包括糖税在内。


最后的荣光,专卖制度下的川糖余晖

1942年1月,隶属国民政府财政部的川康食糖专卖局在重庆成立,不久迁往当时的糖业中心——内江,负责四川、西康两省糖品的统一定价、购买、销售等,其实质是由政府垄断糖品运销。同年2月,专卖局接管糖税业务,并变征税为按收购价的30%向运销商征收专卖利益(也称专卖税),征收率比之前翻了一倍。


此后,由于战时外省市场不断萎缩,加上国民政府出于抗战需要实行种粮抑蔗政策等因素,四川糖类生产规模和产量逐年减少。


1942年底,整个沱江流域的糖品产量下降至9000多万斤,不到前一年的40%,与1940年的3.6亿斤相比,更是跳水式下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川康区食糖专卖收入连年递增,1942年约1.25亿元,1943年猛增至4.4亿元左右,1944年达到5.5亿元。


专卖制度为国民政府积累了大量财政收入,但也给四川糖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944年7月,深受诟病的食糖专卖制度在一片骂声中停止。但同时,政府实行糖类统税征实,征实率30%,即每百斤糖类征收实物30斤。据当时糖农粗略计算,加上各种生产成本,缴纳实物的实际税率达到70%。该政策仅存续一年多,于1945年10月被废止。


1946年至1949年,四川糖业归于沉寂,糖税的故事也只剩下政策文件里的枯燥文字。


在中国的近代糖税史上,四川尤其是以内江为代表的沱江流域各地始终占有重要一席,它不仅见证了四川制糖业的兴衰发展,更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成为一个难以磨灭的经济和文化符号。


【扩展阅读】

糖税简史,欧洲减糖大作战!




1.png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liwei03@51shebao.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