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杂志 发表于 2023-1-18 01:35:06

如今的中原大地 天天像过年

http://file.tax100.com/o/202301/18/336_1673976905190.jpg?width=960&size=23438

乡村的冬天来得早。一进入腊月,闲下来的乡亲们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特别是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清冷的空气中弥漫起诱人的香味,预示着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快要到了。
记忆里,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就是过年。我家祖孙三代同堂,祖父祖母都是百岁高寿,三叔三婶春节还要从外地回来过年,所以一到春节就格外热闹。祖父早早地就忙着赶集购置年货,等着孩子们回家。祖母在厨房里忙活,母亲和两个婶子帮着打个下手,小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火药味儿和食品的香气,温馨的农家小院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
http://file.tax100.com/o/202301/18/448_1673976905347.png?width=406&size=135715
孩子们最盼着过年,因为不仅可以穿新衣、放花炮、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更可以放开肚子吃白面馍,还能吃到一些平时在走亲戚、来客人的时候才能见到的“好东西”……这些是我小时候,即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故乡过年的情景。那时候,乡亲们守着几亩薄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尚不宽裕,但春节毕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杀两只鸡、割几斤肉,给孩子们做身新衣服、买几串鞭炮,还是要尽力改善一下生活。过年的饭桌上,大多是粉条、豆腐、焖子等家常菜,很多人家的团圆饭就是大锅菜或者一顿饺子,过年去姥姥家走亲戚,带的炸油条就是最好的礼品了。
记得那时候,除了过年过节,一年当中,家里吃的多是红薯、玉米面。特别是冬天,红薯就成了最主要的食品。上学的孩子们起得早,从炉灶里掏出头天晚上奶奶放进去的蒸红薯当作早点,上完早读回来,还没到饭点,喝上一碗煮得甜甜的红薯茶,算作早饭。早晚都是玉米稀饭,熬得稠稠的,再放几大块红薯,代替一部分主食。吃菜更简单,一水儿的萝卜白菜。快过年的时候,在灶台上方吊一个瓦罐,放上豆子和水,生笨豆芽。过完年,剩下的猪油熬好装进罐子里,一直放到夏天,炒菜的时候放一点,或者在烙馍或玉米面饼子上抹一点,撒上盐,在炉子上焙一下,就成了孩子们的美味。
http://file.tax100.com/o/202301/18/208_1673976905841.png?width=1080&size=1150780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乡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顿顿大鱼大肉也不是难事,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野菜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居民的饭桌,甚至成为饭店的菜品——过去吃野菜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就是为了尝个新鲜。老家的伙伴让人捎来了一袋面粉,说是自己地里专门种的黑小麦,让我们这些吃惯了精米白面的城里人尝尝。想不到,现在城市和农村竟然倒了个个儿。
眼看着又要过年了,村支书中保叔打来电话 :“建华,啥时候回来看看啊?这两年,咱老家变化可大了!”中保叔说,水泥路修到了各家各户门口和田间地头,村里副业搞得好、厂子多,大家不出门就能把腰包装满,盖新房的、买小车的越来越多了。
虽然很多年不在老家过年了,但那一方水土总令人牵挂,听到中保叔的描述,我打心眼儿里替父老乡亲们感到高兴。如今的故乡,已然发生了巨变——用四婶的话说,现在家里啥都不缺,村里接上了天然气、自来水,家里冰箱、微波炉这些当年城里人才用得起的东西也一应俱全,天天都像是过年。不过,我最想念的依然是四婶做的五花肉炒焖子,油腻、喷香、解馋,那是童年的记忆,是过年的味道,是浓浓的乡情与乡愁。
来源:《中国税务》2023年第1期
作者:赵建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今的中原大地 天天像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