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味
http://file.tax100.com/o/202210/16/935_1665861907296.jpg?width=900&size=38707http://file.tax100.com/o/202210/16/779_1665861907525.png?width=1047&size=1072879
读《燕食记》
读葛亮《燕食记》,很有感触。小说写得很有味,是已经消失的老电影的那种味道。像香港电影《玻璃之城》,有着两代人两条叙事线;又像大陆电影《霸王别姬》,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和个人的情感兴衰史;还有点台湾电影《饮食男女》的感觉,从饮食中看出人生的态度和况味;而小说中的两次厨神大战,更有点像周星驰喜剧电影《食神》的戏剧化场面,充满了趣味性和观赏性。
主角是两位大厨师徒,从学艺到出走到重逢,是时间,是恩怨,更是人之为人的真心与真情。书分上下,上阕写师傅,荣贻生荣师傅;下阕写徒弟,五举山伯。写师傅,重在突出厨艺之神;而写徒弟,重在突出感恩之情。但师傅,何尝没有他对感情的浓烈追求,包括他对儿时玩伴堃少爷的终身难以舍弃的情感;而徒弟,何尝没有他对厨艺的精益求精的毕生追求,尽管他为了爱情放弃了师傅的技艺。师门的背叛,是两种情感之间的冲突和张力,这一张力贯穿文本始终,并最终在最后一次厨神大赛中得以和解。感情和厨艺,本就可以二合一的。
葛亮让人惊骇之处在于,写荣师傅,他竟能将其身世、经历,牵扯到晚清的翰林学士、民国的政坛大佬、山间的绿林好汉、名庵的绝妙女尼等等。一时间,康有为、孙中山、陈炯明等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小说背后的“隐藏人物”。而诸多小人物,与大人物擦肩而过;个体命运与历史大势,不经意间牵扯在一起;厨房美味、人生滋味、历史况味,不知不觉间捆绑在一起。
小说写的是粤港饮食文化,折射出的是每个定居点人们生活样态的变迁,从广州到香港,从城市中心到街头巷尾,无论是荣华富贵,还是穷困潦倒,都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人间烟火味。民以食为天,无论是飞黄腾达时,还是落魄漂泊时,对于更美味食物的追求,始终是中国人不变的主题。这是中国人追求生活品质的最典型的特征。
葛亮让最人佩服的是,他对各种粤菜、上海菜、粤式茶点,不论是做法、手艺、味道,都如数家珍,仿佛自己就是一个厨艺大师,又让人疑心他身旁放了几十本菜谱,而他本人,也将所有的菜都炒了个遍,尝了个遍。
书的内容非常宏富,像一道道精美的菜品,不只是主角,每个人物,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精彩故事,就像一桌盛宴,每一道菜,都在适当的位置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是,如果一定要从中索隐出一个关键词的话,我以为是:熬。熬,是小说中最著名的点心“莲蓉月饼”的重要工艺,也是中国人生存的最深刻秘密。勤劳而又饱受苦难的中国人,谁这一辈子不是熬过来的!
小说中除了写吃,还有另一个颇为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戏。从粤曲、昆曲直到后来酒吧夜总会港式歌舞的流行,同样是时代的变迁在艺术形式上打下的深深烙印。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无论是吃,还是娱乐,做到极致,都具有一种艺术性,给人以安慰,之于胃,之于精神。
纵观小说的发展,有一条隐隐的线,那就是:厨艺的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所以,名师选徒,都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要经过一番无比细致的人品考察和人性考验的。小说最后,厨艺传到了舞女露露身上,不但从男性传到了女性,而且包容性也变得更大,从广州菜,慢慢融入上海菜,最后还融入了东南亚的菜系。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厨艺或许是人类最古老的技艺:要活着,总得吃饭;要吃饭,总是有厨艺。厨艺伴随着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变迁。这变化,难说有好坏之分,只是顺应时局之道也。
小说题为《燕食记》。葛亮引汉代经学大师郑玄之解:“燕食,谓日中与夕食。”讲的是午饭和晚餐。粤港人讲究喝下午茶,大概就是这日中之后的事了。
从小说的名,到每一章前所引的古文,再到文本的叙事风格,可以看出葛亮是一个很古典很传统的人。小说中没有欧式句式,完全是中式的汉语传统语言,简洁、隽永。这种语言本身,也恰如书中的厨艺、情感一样,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文化品位和继承。
品读《燕食记》,既口齿留香,也精神愉悦。人生百味,回味无穷!
作者:莆田税务 林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