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预算绩效管理工作20年守正创新之路——新书速递|《预算绩效管理“北京模式”》正式发布
http://file.tax100.com/o/202111/07/460_1636234810810.gif?width=354&size=95315近日,由北京市财政局和中央财经大学预算绩效管理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预算绩效管理“北京模式”》一书正式出版。该书围绕北京市近20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践、改革创新举措及经验成效,全方位呈现了预算绩效管理“北京模式”的生动实践。
全书按照“四全一多”的体系分为7篇,共13章、46节、338页、约42万余字,详细介绍了北京市自2002年启动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以来,逐步形成的“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为目标、以事前绩效评估为引领、以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为基石,构建全方位格局、全过程闭环、全范围覆盖、全成本核算、多主体联动的‘四全一多’预算绩效管理‘北京模式’”。
预算绩效管理“北京模式”的探索实践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北京市自2002年启动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以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不断强化绩效理念和成本意识,北京市连续九年被财政部评为预算绩效管理优秀省市,各项改革举措得到上级部门、兄弟省市、专家学者等多方认可。
统一领导,分抓落实——“北京模式”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
北京市坚持党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财政部门组织协调,各区各部门主责落实,人大、政协、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协同监督,社会第三方广泛参与的多主体协同联动机制。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严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国家发展规划、北京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的财力保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对重大项目的责任人实行绩效终身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以点带面,稳扎稳打——“北京模式”推广拓宽的基本路径
北京市自2002年启动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以来,先后经历了试点探索阶段(2002—2005年)、逐步推广阶段(2006—2010年)、全过程广覆盖阶段(2011—2017年)和新时代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阶段(2018年至今)。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北京市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从项目、政策向部门整体和政府层面拓展,从事后评价向事前评估和事中监控延伸,从一般公共预算向“四本”预算覆盖。近20年来,北京市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改革部署,从理论到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始终走在中国预算绩效管理探索的前沿。
朴实理念,科学运用——“北京模式”倍道而进的基本方法
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坚持最根本的“物有所值”理念,既在相同产出和效果的情况下,具有相对较低投入成本的方案,绩效更好,这是最朴实的绩效理念。北京市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贯穿“物有所值”理念,将成本核算、质量管理和效益计量等方法融入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打造了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形成了“抓两头”(成本和效益),“促中间”(管理效率)的工作思路。解决了“成本虚化、质量弱化、效益软化”等难题,找到了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的科学路径和方案。
强化应用,指导实践——“北京模式”落地生根的本质要求
北京市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强调绩效约束的前瞻性,以事前绩效评估为引领,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闭环。开展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将事前绩效评估结果作为项目入库和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处理好“谋事”和“花钱”的关系,形成了“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聚合链条,实现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预算编制工作的有效约束指导。
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使绩效管理工作逐渐成为引导财政工作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未来,北京市将继续按照中央改革部署,围绕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在财政部业务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主动施为、勇于创新,把绩效理念、原则、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中,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来源:市财政局绩效评价处
http://file.tax100.com/o/202111/07/814_1636234811513.jpg?width=462&size=29373
北京财政公众号
微信号 : bjcz_zwwx
网址:czj.beijing.gov.c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