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帆驿站”税务青年讲党史|第2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第一个在中国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陈望道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6/147_1625563516532.gif?width=629&size=9632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6/869_1625563516647.gif?width=638&size=324446
来源:北京开发区税务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6/136_1625563516744.jpg?width=1080&size=61612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6/627_1625563516889.jpg?width=1080&size=117087
第2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第一个在中国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陈望道
本集主讲人:第一税务所 于倩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6/531_1625563517042.jpg?width=1080&size=91074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指着一本泛黄的《共产党宣言》,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是他太过专注把旁边一碗红糖水,一口没喝,却把墨水都给喝了,可是他却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个人就是陈望道,第一个在中国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在写这本书。于是他由此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陈望道,是浙江省义乌县分水塘村人。1891年出生,曾留学日本,读书时,他结识了日本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并阅读他们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1919年6月,陈望道回国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是我国最早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后来,陈望道收到邵力子发来的请其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函。翻译此书太难了,要求译者不仅要谙熟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有相当高的中文文学修养,本来就对社会主义十分憧憬,对马克思主义充满敬仰的陈望道,来不及脱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战袍,毅然决然应允。为了专心致志完成这个任务,1920年2月,陈望道特地回到家乡义乌,开始心无旁骛地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他以日文版为依据,同时与英文版相互对照,费了平时译书多五倍的功夫,克服各种困难,用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忠诚和激情,终于在当年4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全文的中文翻译任务。我们开头讲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翻译完成后,他又历经了《星期评论》停刊、印刷经费短缺等困难,最终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拉斐德路成裕里12号的一个名叫“又新”的印刷所正式问世。
就这样,陈望道这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聪明才干,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标志性著作《共产党宣言》推向上海、推向全国!不仅影响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些领导人,更使广大党的干部能够克服语言文字的障碍,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宣言》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髓,从而确立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极大地激发了革命热情、凝聚了革命力量、推动了革命斗争!
陈望道不仅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且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发起人,是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发起者;抗日战争时期,陈望道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在“孤岛”上海坚持敌后斗争;解放战争时期,陈望道参与组建了华东地区16所高等院校“大学教授联合会”,并担任主席,大力推动了“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的运动,他积极营救被国民党逮捕的进步作家和进步学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们重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历程中的小小故事,一起体会信仰的感召,品味信仰的力量,在踏寻先行者的足迹中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初心使命,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往期回顾
·“红帆驿站”带您重温百年党史
·“红帆驿站”税务青年讲党史|第1集:红船精神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6/310_1625563517455.png?width=900&size=98915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6/901_1625563517655.gif?width=636&size=6065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