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税史】县长的助征员岁月
http://file.tax100.com/o/202105/30/145_1622316913949.gif?width=640&size=6261“税”月荏苒,沧海桑田。在让人目不暇接的变化中,税收是一部所有国人的时光胶卷——它带来改变也记录改变,促进发展也见证发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到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税史相贯通,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巴中税务”特推出“口述税史”栏目,记录税收的发展变化,你会发现身边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惊喜,都与“我”有关,与税有关。
http://file.tax100.com/o/202105/30/913_1622316914068.png?width=32&size=1270
县长的助征员岁月
【胡继昌,男,汉族, 1947年6月出生,四川平昌人,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四川省财贸干部管理学院和北京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曾担任平昌县税务局助征员、税政股长、秘书股长、县财委副主任、县体改委主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政协主席等职。】
1962年下半年,我15岁多点儿,初中毕业,因父母过世早导致家境贫寒,条件不允许我继续求学,不得不参加工作来养活自己。我最开始是在邮电局去工作,当时因年龄小身体弱,只能从事较为简单的架设有线通讯的“放电线”工作。1963年上半年,税务局的王富轩等两位同志找到我家,他们告诉我税务局正在招收税收助征员,听说我读书成绩较好,问我是否愿意去工作。我因为当时年纪小、社会经验不足,所以特意去征求了我初中班主任老师的意见。班主任老师建议我到税务局去,就这样我进入了税务局工作。当时局里要求年轻人下基层锻炼,我就被分配到离县城最远的镇龙税务所。我记得当时家里连一床好的被盖都没有,就在税务局借了一床被盖,然后带上局里给我的工作介绍信、一个帆布包、一双胶鞋、一把雨伞,当时不通公路没有车船,只能靠走路。我便走澌滩到通江的刘坪(现在的铁佛)、过喜神再到镇龙。平昌到镇龙有200里路,而且因为是第一次去镇龙,路线也不熟悉,只能边走边问,就这样走了两天才到了镇龙。稍作歇息过后,领导便安排我第二天去赶麻石。我走了40多里路赶到麻石(现在的望京),当时住在一个木架房子,生活就搭在公社食堂,一个月要交几块钱的生活费。
当时主要是逢“场”收税,镇龙逢1、4、7当场,界牌逢2、5、8当场,麻石(现在的望京)逢3、6、9赶场。当时税务所总共才5个人,要管理三个大的乡镇,所以基本都是“连轴转”,在镇龙、界牌、麻石(现在的望京)之间循环往复。当时没有交通工具,来回都要走几十里路,通常都是天不亮就出发,带上帆布包、雨伞,还要带上一根竹竿打蛇撵狗,以此壮胆。不管天晴下雨、刮风落雪,都是按时到“场”收税。那时税源也比较单一,主要有集市交易税、屠宰税、烟叶税等等,对裁缝铺子制衣服、理发、餐饮、农民卖烟、木材交易等都要收税。国家当时实行的是生猪“卖一留一、购留各半”的政策。农民到食品站交猪后,凭发票供销社给农民奖励化肥25斤或粮食25斤,我记得60年代的屠宰税是每头猪6.76元,70年代降到4元一头。冷场天我们还要下农村去寻找税源和培植税源,要联系各大队的书记、生产队长、会计等相关人员带路,卖树的要交原木树,杀羊子的也要交屠宰税。通常会为了收几毛钱的税,会走上几十里的山路。中午饿了,就吃点自带的干饼子,渴了就到老乡家找碗水喝。一个月只能收到几十元、一百两百元的税款。我要到公社信用社存款然后开支票到营业所,再划到县财政。我还记得当时还收了一张旧五元(第一版人民币是苏联印制的那种),信用社不收,最后从我工资里面扣了的,我当时的月工资是18元,我心痛了很久。当时的政策是严禁私宰乱杀,杀猪必须是专业的屠工,我们收税的几乎都跟他们在一路,当时屠工也少,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帮忙打下手,时间久了,对杀猪的流程就比较熟悉,后来我们也就学会了杀猪。
我们那时基本没有娱乐生活,稍微空闲一下就是看书学习,读毛主席语录,当时书籍资料也是比较稀缺的,杂志书报基本看不到。只能早睡早起,随时都要做好准备去赶路去收税。在生活上是一个星期只能吃两次肉,一双胶鞋都要穿两年,补了又补疤上重疤都舍不得扔。
我们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仍然充满了工作热情,一心想把工作搞好,我们每年都能按时完成任务,也多次受到表彰,确实过得很充实、很快乐。我们当时的组织观念很强,很热爱自己的单位,纪律性相当强,随时随地都怕拖了后腿。我还记得当时县局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召开前的一天才带信到农村通知了我,我早上三点钟便出发,整整两百多里的山路,直到晚上八九点才赶到县城,硬是走了一天的时间准时参加了会议,这件事我现在都记忆犹新啊。
http://file.tax100.com/o/202105/30/855_1622316914198.jpg?width=851&size=86144
记录整理:苏茂江 陈思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