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税史话·先秦篇』范蠡献薄赋敛之策助越灭吴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1/702_1605888022357.gif?width=640&size=6261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1/777_1605888022476.png?width=888&size=315213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1/964_1605888022655.png?width=776&size=17828
范蠡献薄赋敛之策助越灭吴
吴越争霸历时三四十年,其战线多在今嘉兴中南部。如今,嘉兴境内除有诸多记录着腥风血雨的战场、城邑遗存外,市区环城南路边,还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景致——范蠡湖,据传亦与此事有关。古时,其湖面宽阔,南湖也曾是其一角,后因筑城而成一小湖泊。相传,范蠡竭智助越王灭吴后,曾偕西施来此隐居,后从此发棹,泛舟五湖。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1/154_1605888022768.jpg?width=1024&size=147400
嘉兴市区范蠡湖公园 (摄:马到成功)
这一传说的真伪,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但春秋时发生在嘉兴的檇李之战,见载于《春秋》和《左传》等书,系中国历史上著名战役之一。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越王允常新亡,兴师伐越。越王勾践率军应战,两军战于檇李(今嘉兴南)。此战吴师大败,吴王阖闾伤重卒于归途。其子夫差即吴王位,为雪父耻,励精图治,整军备战。公元前494年,吴越战于夫椒,越军大败,被迫乞和,勾践入吴为奴。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1/993_1605888022902.jpg?width=1080&size=156950
嘉兴市博物馆内的檇李之战场景,此战为中国历史著名战役
越王勾践七年(公元前490年),夫差遣勾践归国。勾践采用大夫范蠡、文种的建议,坚持“利民、生民、成民、富民”的政策:
"无夺民所好,是利民;
省严刑繁罚,是生民;
不占农耕时季,是成民;
薄赋敛,少税收,是富民"。
范蠡向越王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计划。所谓“十年生聚”,是指用十年时间分三步发展人口;“十年教训”是指再用十年时间训练、培养军队。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1/978_1605888023043.jpg?width=640&size=80572
陶朱公范蠡画像
范蠡明白只要不对百姓做过多的规定,不征收过重的赋税,令其自由发展,那么国家自然会达到安乐、富裕的状态。《吴越春秋》中记载,“七年不收国,民家有三年之蓄”,越国在七年内没有向人民征收赋税,百姓每家都有三年以上的粮食储备。此外还规定凡长子夭折的,“三年释其政”。即如果一户人家的长子死了,可免除其三年的赋税。
其“缓刑薄罚,省其赋敛”的效果,在十几年后得到了证实。勾践回国时,越国土地上人口不足1万。十几年后,在越国发动对吴的泓上之战前,其人口已经达35万。这便是“十年生聚”的效果,越国经济、人口水平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1/275_1605888023175.jpg?width=1080&size=97335
范蠡与西施泛舟五湖图 (绘画:马伯乐)
后来,勾践等待的时机终于到来。公元前478和475年,吴国“大荒荐饥,市无赤米”,经济陷于危机。越国两次攻吴,获得全胜。夫差自刎而死。范蠡、文种灭吴兴越有功,理应享受殊荣。但范蠡却功成身退,和西施乘舟飘然而去。据《史记》记载,他行前致信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不信,以为勾践不至如此绝情,后勾践赐“属镂”剑,这正是当年吴王夫差令伍子胥自杀之剑,文种悔之晚矣,只得自杀。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1/758_1605888023296.png?width=640&size=149882
(本文节选自中国税务出版社《禾税史话》2020年7月第1版)
往期故事
[*]先秦篇|稻作之光 禾税之源
[*]先秦篇|天高听远 贡赋难输
[*]先秦篇|春秋时嘉兴税收演进拾遗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1/436_1605888023409.png?width=603&size=15318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