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政策君 发表于 2020-11-18 00:00:16

『禾税史话·先秦篇』春秋时嘉兴税收演进拾遗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18/845_1605628815713.png?width=888&size=315213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18/508_1605628815837.png?width=776&size=17828
春秋时嘉兴税收演进拾遗
春秋战国,群雄逐鹿,军资靡费。仅凭助、彻的什一税入,已不足供国用之需。据《左传》记载,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是为“初税亩”,后楚、郑、晋、秦等国也先后施行了土地、赋税改革,实物地租开始取代劳役地租,“税,租也,从禾从兑”,为实物税之义,故此时为华夏税之肇始。
其时,嘉兴属越国北陲。欲知此地是否如中原诸国般履亩而税,似不应拘泥于有无如鲁“初税亩”、晋“作爰田”等概念名号,而应访查越地农民是否摆脱人身奴役,能否自由从事生产,方能理解税制在从贡助彻向田租口赋力役演进过程中的南北异同。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18/169_1605628815908.jpg?width=1080&size=223819
嘉兴地处吴越边境,相传城区西南郊国界桥是两国界桥,
附近南北草荡,是古战场(摄影:何文彪)
从嘉兴马家浜文化及同时期的相关文化遗存可知,越地稻作文明绵延不绝。春秋时,经不懈努力,越国政治、经济、军事空前繁荣。除渔盐、冶炼、陶瓷、造船航海、葛麻蚕丝纺织等业外,稻作农业更是发展迅猛,其生产规模、数量和技术,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18/957_1605628816017.png?width=801&size=163242
中原诸国,如鲁国在实行“初税亩”前,贵族隐瞒采邑私田亩数,大量新垦田地不向国家纳税,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而据《吴越春秋》记载,越国殷富,并不存在类似问题。数百年来,历代越侯、越王组织民众筑海塘、拓田亩,耕地面积逾180万亩,“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越绝书》记载,嘉兴境内檇李(今嘉兴西南)、御儿(今桐乡崇福)、射襄(今嘉兴王江泾)等越国古城,均设有粮仓,部分粮仓“周一里八步”,规模颇大。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18/800_1605628816108.jpg?width=1080&size=157998
今桐乡市石门镇磊石弄口“古吴越疆界”碑,碑前即京杭大运河。
春秋时,吴越争霸,越王垒石为门,为两国之限,
石门之名由此而来。(摄影:邹丽)
西周时,井田制在中国北方已很成熟。在春秋时期,“初税亩”按实际田亩产量十分之一纳税的方式,让劳动者切实体会到了个人努力后的收益,极大地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敲响了奴隶制彻底崩溃的丧钟。然而,越地先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海侵不断,田地屡拓屡毁,“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本就未建立起完善的“井田制”体系。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18/111_1605628816215.jpg
春秋时,越国虽未有如“初税亩”的田赋改革记载,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越国农民卖米的案例: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
意思是谷物卖价太低会损害农民,太高会损害工商业,如果把谷价限制在不高不低的幅度内,就会对农业和工商业都有利。这充分说明,越国农民已有了自己的私有经济,从人身奴役下解放出来。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18/409_1605628816311.jpg
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的记述,这里说到周天子赐给越王的,是祭祀时供神的肉,却省略了越王上贡的物品。据《周礼》称,类似越国这样富有山林薮泽的国家,贡品包括木材、海产、鸟兽和织品等。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18/777_1605628816456.jpg?width=1080&size=116703
历史进程,总是螺旋式地上升,在礼崩乐坏的新旧之交,各国君主在保留原有的贡赋体系的同时,也会部分征收实物税,越国也不例外。《越绝书》称“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说明山泽税已构成越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山泽产品的税率无统一规定,载于史籍者,场圃二十税一(5% ) ,漆林二十税五( 25%) 。
综上所述,嘉兴在越国治下,不仅据周律依王畿之地所行税制,执行传统贡、赋制度的同时,还根据异于中原的气候、作物特点,以及本地的经济、政治形势,在潜移默化间,相对独立地完成了税收制度的历史性演进。就如同华夏文明由北方黄河文明和南方长江文明共同交织而成一样,中原井田崩溃后跃升的生产效率,越地稻作繁盛后丰盈的仓廪府库,一南一北的文明,在税制改革的岔路口,走上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轨迹,但随着交流的深入,最终又殊途同归,构成了先秦税制的完整框架。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18/782_1605628816583.png?width=640&size=149882
(本文节选自中国税务出版社《禾税史话》2020年7月第1版)
往期故事


[*]先秦篇|稻作之光 禾税之源



[*]先秦篇|天高听远 贡赋难输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18/200_1605628816712.png?width=603&size=15318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禾税史话·先秦篇』春秋时嘉兴税收演进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