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深不知处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08/376_1604769941440.jpg?width=661&size=2976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是贾岛的《访隐者不遇》。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通常都认为他“有佳句而无佳篇”,而这首诗却反过来,“有佳篇而无佳句”。四句20个字,字字朴素无华,平白如话,确无佳句,但合起来却是佳篇。整首诗采用问答形式,以答句包赅问句,用白描的手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简洁的素描:老师哪里去了?老师采药去了。去哪儿采药了?就在这山里呀。在山的什么地方?哦,云太多了,我也看不到他呀!
美吗?美!美就美在那一句——“云深不知处”。因为云多,把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遮住了,山峰树林显得朦朦胧胧,小桥流水早已无影无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犹如雾里看花,似花非花,非花似花,把距离拉长了。而恰恰就是这种拉长了的距离才产生美。远远地看一个女子,无端地觉得她很美,至少不难看,可当走近一看时,常常会有不如不看的懊恼。距离近了,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脸上的青春痘和蝴蝶斑一览无余。距离所产生的美,是一种不确定的美。这就是“云深不知处”的美学意义。
说它是佳篇,就因为它简洁而不简单。表面上看来,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然而细细一读,却能看出它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与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如果说贾岛的《访隐者不遇》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空旷的朦胧之美的话,那么汪曾祺在《大淖记事》里为我们描绘的则是一种具体的细致的美。
《大淖记事》是汪曾祺一篇著名小说。开篇的一段描写是很美的:
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
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这条沙洲是两条河水的分界处。从淖里坐船沿沙洲西面北行,可以看到高阜上的几家炕房。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鸡鸭炕房”,非常显眼。
每次我读到这里时,都会放慢语速,或者干脆掩卷闭目,走进汪先生营造的美丽的意境中。我特别喜欢这两句:“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这分明是宋词嘛,有“句之长短”,有“声之高下”,哪里是小说!
春夏秋冬,景色随之变化,紫色、绿色、黄色、白色交替。时间是具体的,色彩也是相应的具体的。大淖的美,美在哪里呢?美就美在沙洲上的茅草、蒌蒿和芦荻。这些植物,单看一株并不怎么样,但整片连起来则美不胜收。首先,一大片的茅草、蒌蒿和芦荻,能够形成有规律的线条,而无数这样的线条不断重复,就是一种律动的美。其次,因为是整片,大面积相同的色彩,就形成了色块。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对比,增加了线条之美的内涵。在这里,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问题:要看到整片的,你只能站到远处,也就是说要有距离。所以还是那句话,距离产生美。这样,我们就又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云深不知处”。有许多美因之产生。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08/750_1604769941498.jpg?width=1080&size=115674
审美,有角度之别。“云深不知处”,似乎是从高往低看,俯看。透过浓浓的云雾,你只能看到低处的一星半点,而这一星半点又常常是经过了云雾的洗礼,有意无意地凸显出来的。换句话说,它是云雾挑选出来的。我的摄影作品《云雾深处》也是用俯拍的角度拍摄的。白云占据了画面的3/4,犹如有人手持白色的刷子,漫不经心地涂抹,遗漏了星星点点,于是我们看到了青山田野、房屋小路。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08/913_1604769941598.jpg?width=1080&size=198544
《曲径通幽》以绿色为基调,配以淡蓝及浅黄,色彩和谐,画面宁静。树木浓密,清晨的阳光穿过层层树叶,零星洒落在蜿蜒的山路上,三个出家人身背茶篓,行走在山路上,淡蓝的薄雾为小路增添了几分幽静。以近乎平视的角度拍摄,雾把路的一头遮住了。人们往往喜欢对看不见的东西产生联想,越是看不清楚的,越想探个究竟。原来,雾宜平视。平视的雾营造出幽静神秘的氛围。雾是云的童年,雾长大了,升到天空去,就成了云。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08/511_1604769941697.jpg?width=1080&size=171034
《招唤》摄于庚子年观音成道日,南安雪峰寺。仰拍。清晨5点多,几缕绛红色的轻云自天边飘来,聚在一起,似一只手,张开五指,对我招唤。是观音向我招唤吗?我觉得,这片圣洁的云应该有所呼应,有所依托。我的目光自然地落在那片屋顶上。这一片黑色的瓦,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明,一对翘脊充满期待地举向苍穹。本来,这就是祈求上天的祝福吧!
---------------------------------------------
以清雅的佳作,抵挡世俗的喧嚣;
以走心的文字,温暖平淡的日子。
欢迎关注公众号“佳作在线”。
投稿信箱:15959520986@163.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