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养鱼”是中国经济保持活力韧性的密码
来源:凤凰网·政能亮
链接:http://www.gov.cn/zhengce/2022-03/22/content_5680504.htm
日期:2022年03月23日
今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约1.5万亿元;优先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6月底前存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中央财政安排1.2万亿元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基层落实退税减税降费和保就业保基本民生……
3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政策安排,会议指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稳定经济运行的政策要抓紧出台实施。
很多人对今年两会总理记者会上的一个比喻印象深刻。谈到今年即将实施的大规模退税降费时,总理说,所谓水深鱼归、水多鱼多,这是涵养了税源,培育壮大了市场主体。
何为“水”?何为“鱼”?“水”是流动性,是市场活力,也是中央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活力的积极努力;而“鱼”则是一个个充满生机、拼搏竞进的市场主体,是全社会创富创造创新的可能性,是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活力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姿态。
全国两会闭幕刚刚10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紧锣密鼓安排落实大规模退税降费,这是当下中国提振经济信心、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中央政府雷厉风行抓落实的施政风格。决定了的事情就要马上去做,做就要做到位。正所谓说破千言万语,不如干成实事一桩。
不仅如此,中国此次大规模减税降费是退税和减税并举,总规模达2.5万亿元,为史上最高。
当下,尽管很多地方都强调“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项目为王”“开门红”,也开始推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大部分省市在之前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的2022年投资增速也均高于GDP增速,但仍需看到,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确实存在着企业开工不足、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艰难、市场需求有待激发等情况。
当市场主体的种种困境与社会公众的消费信心交织,则无疑会加剧经济形势的收缩态势。也因此,市场的事情必须用市场化的方式来寻求破解。这就需要以积极的财政政策、精准的纾困举措,为企业松绑,为市场注入活力。
“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中央政府决定今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约1.5万亿元,就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各类市场主体直接高效的纾困措施,是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关键举措,也是涵养税源、大力改进增值税制度的改革。
此外,大规模退税也有满满的底气。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新增市场主体纳税逐年增加。去年中国新增纳税市场主体交的钱,超过了当年减税的钱。而从2013年实施增值税改革,以减税为导向,累计减了8.7万亿元,当时财政收入大概11万亿元,去年已经突破了20万亿元,增加了近一倍。
用今天的“退”换来明天的“增”,用税收的减法换取市场主体活力的乘法。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必将极大缓解企业流动性紧张,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中国经济的发展活力和韧性。
应该看到,本届中央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当然,大规模减税降费,也会引发两个维度的担忧,一是这些资金能否安全运行,直达“树根”,其经行之处会不会出现七折八扣、变相截留等难题?再就是当地各地已经紧张的财政状况能否支撑此次退税降费,会否产生连带效应,波及其他民生保障项目?
不客气地说,这些忧虑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人们基于经验抑或教训得出的预判。基层民众、小微企业,包括此次政策涵盖的一些制造业企业等的日常所见,也会提醒他们心存疑虑,不能过于乐观。
对此,一方面,国务院常务会议已有部署,要求加强资金监管和国库管理,确保退税资金直达市场主体、对地方的补助直达市县基层,对偷税、骗税、骗补等行为坚决打击、严惩不贷;另一方面,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大幅扩大,也可以解决不同地区之间财力平衡与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等关键问题。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让政府保持谦抑、过“紧日子”;让市场主体层出不穷、生机勃勃,就是在为中国留住青山,也是在增进民众的福祉。
2021年下半年,伴随多重冲击交织,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全年仍实现8.1%的经济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经济的活力从哪里来?从社会来,从市场来,从政府来。而来自政府层面、政策层面的每一点善意、每一次改革,都会激发社会踔厉奋发的活力,都会释放全民创新创造的激情。
这样生动、激荡的局面,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始终保持活力和韧性的密码。(龙之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