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897
  • Tax100会员 30828
查看: 391|回复: 0

[官方公众号文章] 在一个班组里扎根60余年,这位“蓝领院士”为中国航天拼尽全力

3305

主题

3305

帖子

3309

积分

税界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09
2024-2-18 11: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全国总工会
标题: 在一个班组里扎根60余年,这位“蓝领院士”为中国航天拼尽全力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02-17 14:53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U3OTI5Mw==&mid=2247633152&idx=1&sn=9e85ead0a78989258e9ae1b8e8b22b2d&chksm=e96669f2de11e0e49de19397ad2ecdca81abdafb79daec3e2a846af35b52135ed9a153021c2d#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他是投身于航天基层岗位
六十多年的“超级码农”
是在大家束手无策时
灵光一闪的“蓝领院士”
近日,总台《吾家吾国》专访
我国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院士
听他讲述“攀登航天技术高峰”的故事

01

为证明方案可行性
他们足足算了两三个月
余梦伦院士今年87岁,是我国弹道式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开创者之一。1960年,他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提前毕业,被分配至当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总体部,为导弹和火箭的发射计算飞行路线。1965年3月,我国开始了东风系列某型号导弹的研制工作,余梦伦是弹道设计小组中的三名成员之一。
面对超长的飞行距离,如何进行试验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正当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余梦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低弹道和高弹道相结合的特殊弹道方案,将全程试验拆分成了两次分别进行。

  根据余老的回忆,为了用数据证明方案的可行性,他们五六个人足足算了两三个月
1980年5月18日,东风系列某型号导弹首次海上全程飞行试验成功,实现了我国超长距离导弹从无到有的跨越,彻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长期垄断。

02

40岁起,从零学编程
他成功将返回式卫星送入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为了便于国土普查和地面测绘,发射返回式卫星被提上日程。返回式卫星重达1800千克,是“东方红一号”重量的十多倍,因此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对运载能力的要求要高得多。
解决火箭速度和运载能力问题的任务落在了余梦伦的身上。然而,此时的余梦伦已经40多岁了,计算工具也换成了微型电子计算机,于是他开始从零学习计算机编程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计算机编程工作者,余梦伦和同事们在摸索中逐渐克服着程序出现的问题。经过无数次最优推力程序的分析,余梦伦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的“小推力弹道方案”
“五个发动机——一个大推力的发动机、四个小推力的发动机。我让大发动机工作时间短一点,小发动机工作时间长一点,这样等于平均的推力就降下来了。”
余梦伦的“小推力弹道方案”,使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25% 。1975年11月26日,载着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准时点火升空,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而在随后的三年,“长征二号”火箭又连续两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具备设计研制高性能、高可靠性运载火箭的技术能力。
https://3e1b183a0ddf08dc3dd6c8278a256c4d.v.smtcdns.com/om.tc.qq.com/AIM5VYLx8QR9JGmDU2oK0bK1Dgldx2BQRsxyooiLgDV0/B_JxNyiJmktHRgresXhfyMeo7sTcfkqknBraFhoZc8BV3SmD8qQQslaQNFNLUrVgfc/svp_50001/szg_9295_50001_0b53naah2aaaheabggwplzsvc2gdpvuaa7ka.f622.mp4?vkey=87101E154CFFDA1E957245C4B1527B250ED033E3EB6D38102C4B722518287F7E5519F1C6D19245D975A548B889C888E7FB227143BDE224E2BF13D7A33F64358C453847ACF9A99A4113825FF394038D20429D00A2A2E1DEA5A27E8354DD9AF40FC34B8CFAF1390FD62F3725F844B3334B015DB21BBCE602C4
03

面对美国提出的苛刻条件
他超负荷工作18个月,如约完成
1978年,我国开始在“长征二号”的基础上对运载火箭进行适应性技术改进,从而衍生出我国目前最大的运载火箭家族。
其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型可以执行载人任务的火箭,负责运送航天员。而它的前身,就是余梦伦参与全过程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简称“长二捆”

余梦伦:当时,美国的航天飞机搞得不成功。我们要搞“长二捆”,用它专门打国外卫星,严格来说打美国卫星。

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灾难年。美国、法国发生多起火箭爆炸事故,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几乎瘫痪。而此时,中国航天人带着还是两张设计图纸的“长二捆”火箭进入了国际发射市场,开始了与各国艰难的合作谈判。
1988年11月,在经过近两年的谈判之后,中美正式签订了两颗卫星的发射合同。余梦伦表示,和美国人签合同后,美国要求18个月必须成功地发射一次,如果不成功就要赔钱。
为了能够如期发射,余梦伦和研究院的同事们开始超负荷工作。44万多张设计图纸,5000多套特殊工装,几十个部段和十几万个零件,300多项大型地面试验,都在短短18个月内完成了

  1990年7月16日,作为我国首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二捆”成功首发,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
然而,在随后的4年里,“长二捆”经历了两次发射失败。余梦伦提出了高空风对火箭飞行影响的假设,经过对一千多次西昌发射基地的高空风数据进行演算,成功化解了阻碍。“长二捆”不仅仅打开了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大门,也正式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征程。
http://file.tax100.com/o/202402/18/239_1708228543255.mp4
04

扎根航天一线60多年
他的名字被命名为科研班组
余梦伦是浙江慈溪人,两岁时为了躲避战乱随家人搬到上海。从小成绩名列前茅的他,却被严重的口吃问题深深困扰,“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提问,这个问题我会做,但我说不出来,那时候自己感到很痛苦”。
因为口吃,年少时的余梦伦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但也使他更专注于学习,尤其是在数学的世界里寻觅自己的快乐。
1955年,19岁的余梦伦考取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此,60多年一直扎根在一个班组里。

  2009年,他所在的班组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余梦伦班组”,这也是第一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科研班组,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班组

  在余梦伦工作的60多年里,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已经成为了航天领域的总师、副总师,可是年近九旬的他却依然从事着自己最初的工作。在余梦伦看来,永远工作在科研的一线,为中国火箭设计出完美的飞天弧线,是他最大的幸福
↓点击查看完整版视频↓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编校:王莹、张迎军
编审:郑莉、曲欣悦
115_170822854739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1479971814@qq.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