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东区2023年第二季度
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2023年第二季度,河东区各部门、各街道聚焦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主动作为、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在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中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学习借鉴、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优秀案例。我们通过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和法治环境四个篇章,对全区21篇优秀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河东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推动河东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市场环境篇
- “一站一带一园多点”打造海河东岸金创走廊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河东信息”综合摘录)
- 探索“12345+N”营商环境工作法 河东区加强街域治理 奏响奋进“春之曲”(春华街道)
- 河东区落实“四个一”优化举措 推动金茂汇蝶变新生(区商务局)
- 河东区多举措强化信用监管(区市场监管局)
- 河东区创新宣传形式 扎实开展税收宣传(区税务局)
- 河东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创新金融服务(区金融局)

01
聚焦“一站、一带、一园、多点”
打造海河东岸金创走廊
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河东区围绕科技创新协同、产业发展协同、城市建设协同,聚焦“一站、一带、一园、多点”,即天津站广场、8.28公里的海河东岸发展带、金贸产业园以及井冈山路、津龙湾等周边城市更新项目,加快打造一条在京津冀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海河东岸金创走廊”,作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的载体,持续优化营商发展环境,推动京津冀政务服务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一是打造“天津站·金创商务区”。充分利用天津站交通枢纽优势,结合区域内路网布局,以天津站后广场、李公楼、六纬路为重要节点,以“插花式”城市微更新为基本路径,形成一个“站区十分钟经济圈”,强化京津“同城效应”“磁石效应”和“潮汐效应”;服务“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优化天津站地区交通组织,加强与邯郸等河北省地市交流对接,发展“飞地”经济,大力提升天铁街社会服务职能。
二是精心建设8.28公里的海河东岸发展带。推动海河沿线向六纬路、津塘路纵深发展,集聚科技金融、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海洋经济、港口经济、科创服务等高端产业,精心打造海河东岸新消费走廊,提速嘉里中心、中海超塔等项目建设。中海俄欧风情街项目规划招商餐饮美食、创意文化、休闲体验、品质配套等业态,今年6月,全市首座俄式音乐风情街区开街运营。建设3个海河游船码头项目,打造3—4个夜市品牌,带动海河东岸新消费走廊形成全新格局,打造天津品质商业新地标。
三是全力抓好重点承接平台金贸产业园建设。金贸产业园区作为天津市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1+16”重点平台之一,也是河东区重要产业承接载体。区域内第一机床厂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66.2亿元,推行“留改拆”并举提升改造模式,保留4万平方米老厂房建设国家工业博物馆,新建20万平方米数字装备研发产业园。电气院东院老厂房技术提升项目、一商校实训基地项目即将启动,争取华勘总部落户。大力发展与“天津海河柳林设计之都”规划契合的创意设计、数字经济和科技服务等业态,把园区打造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地标、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产城融合的新典范,为天津市“制造业立市”战略提供支撑。
四是打造多点布局的产业发展空间。整合全区 35 座、124万平方米商务楼宇资源,大力推动三联大厦、万海大厦等重点楼宇提升改造,全年盘活空置楼宇5万平方米,打造1-2座特色楼宇,高质量推进区内16处可用老旧厂房资源,加快建设津龙湾、井冈山路、龙凤酒店、天药地块、管乐器厂等城市更新项目,拓展产业发展空间,5月7日,以“城市更新点靓津彩”为主题的第一机床总厂及周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占地面积约73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66亿元。
下一步,依托29家央企总部和大院大所,成立“智慧核能”“地球信息与生态”“智能电气电力”3个产业创新联合体,打造3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充分发挥大院大所溢出效应。深化产才融合延揽人才,以“翔东计划”升级版为抓手,深化与京津冀地区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探索“人才+创投+生态”模式,为来津创新创业人才开放公共应用场景,促进辖区各领域营商环境稳步提升。
(“河东信息”综合摘录)

02
探索“12345+N”营商环境工作法
河东区加强街域治理
奏响奋进“春之曲”
河东区春华街道坐拥天津站交通枢纽,是横贯南北的“站区走廊”,可零距离换乘高铁,京津城际半小时直达北京,街域内470个产业单位、102家规上企业、20家雏鹰瞪羚企业、10家省市级商会、11座大型高端商务楼宇,是中心城区中极具吸引力的投资旺地和发展高地。二季度,河东区结合春华街道特色,探索形成“12345+N”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法,在全区12个街域加以推广,为街道结合创意街区、城市更新、消费走廊等独有优势打造“一街一品牌”注入新思路。
一是聚焦“天津站后广场-新开路”商务区一条发展主线。春华街道立足“一站、一带、一园”发展走廊,以天津站后广场为“圆心”,辐射带动周边品质升级,达到街域全覆盖效果。紧紧扭住城市更新新引擎,开启“井冈山路”老城区逆袭之路,以“城市更新”让城市更“新”,以“老”优势推动“新”空间,打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二是充分发挥两家“企业家驿站”作用。企业家驿站作为“街道+企业”综合服务驿站,按照“政企合力、平台融合、坚守初心”的宗旨开展“一站式”服务,通过驿站平台,将职能部门导入进来,采用“专员对接”做好政策上传下达、精准对接,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让为企服务从单一的“问需于企”向“问计于企”“问效于企”“问质于企”延伸,第二季度问需走访企业200余次。
三是构建“三圈”功能板块互融互惠。将街域内“居民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两大需求结合起来,打通“三公里”就业圈,撮合人力资源供需匹配对接,打通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壁垒,为灵活就业提供“点对点”精准送岗服务,满足居民顾家就业两不误的期愿,截止目前已服务企业30余家,为120名街域居民解决就业难问题。依托天津站后广场地理优势,打造“两小时消费圈”,引入肖桂森戏法、曾氏华服、景德镇陶瓷、老津门茉莉花茶等、祥禾饽饽铺、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等纳入非遗名录的传统工艺,打响“天津礼物”旅游品牌知名度,以“津门百年老字号”为载体,深入挖掘津门本土品牌价值,催生更多有“津味儿”、有创意、有文化的“礼物包”,打造天津特色“伴手礼”,解锁后广场“网红”景点、“打卡”圣地,为来访及返程旅客提供“两小时”旅游购物新选择。将街域内商协会联合起来,定期举办商协会联合会,扩增“蓄水容积”,拓展“企业家朋友圈”,架构起商会之间交流沟通、互惠互利的途径。同时“常态化”走访企业,“开源引流”不断吸纳新的会员企业融入商会,鼓励以旧带新,促进形成以商招商合作模式,引爆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的“集聚反应”。
四是建立“四级梯队”服务组。构建“街道处级领导—专班—商会—社区”四级阶梯式服务组,将多元主体引入进来,推动形成“领导高位推进、专班精准对接、商会联手护航、社区网格全覆盖”的工作体系,根据企业规模、业务类别和帮扶需求开展“不打烊”服务。街道联合街道商会和渤海银行构建站区企业联盟“一卡通”消费模式,已有37家企业加入并不断扩充中,成立街道商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打造以“老龙头”为春华核心符号的春华艺术团文化品牌,联合区司法局、人社局、律师事务所开展“法治护航企业发展”沙龙活动,以法治力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已服务企业20余家。
五是打好营商“五张王牌”。“形象代言牌”即招商大使是招商引资的“特派员”、“生力军”,是春华街营商氛围的代言人,要充分发挥招商大使“宣传使者”的作用。“数字推介牌”即推出“春华街道商会”微信公众号云平台,探索与搜狐(天津)互联网媒体合作新模式,依托网络媒介,以短视频、影像资料、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介方式,充分展现街情街貌、楼宇资源、企业概况等信息。“特色优势牌”即春华街地铁2、3、9号线汇聚于此,可直达机场、西站、南站、滨海新区,四通八达。通莎客运站及公交528、607、701、96路等诸多线路皆聚此地,新增803和813两条公交线路直通后广场腹地。未来这里的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公交线路等立体交通网将进一步完善。“楼宇资源牌”即做好“腾笼换鸟”文章,针对11座楼宇现有存量资源,建立楼宇资源库,科学制定楼宇盘活方案。积极招引优质企业,突出高端业态、打造“楼宇经济”品牌特色。“品质服务牌”即推出“六帮六助”服务企业标准,即帮需求梳理,助服务精准;帮政策解读,助红利享受;帮告知提醒,助信息更新;帮业务培训,助质态提升;帮协调融资,助资金注入;帮送政代办,助建设提速。
六是解锁“N项”工作举措。以日、周、月、季、年为单位,每日推进营商环境工作做好企业考察登记和跟踪回访;每周联系走访企业进行实地问需;每月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集多人之智为企业“把脉开方”;每季度召开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形成每季度工作汇总;每半年进行总结归纳,为下一步工作方向奠定战略性基础,努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亲商、清商、暖商”的营商环境“沃土”。
(春华街道供稿)
03
河东区落实“四个一”优化举措
推动金茂汇蝶变新生
天津金茂汇项目于2022年12月30日开业,是河东区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工作任务,扎实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成果。河东区高度重视金茂汇项目建设及运营情况,加强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持续引导金茂汇明确项目商业定位,做好顾客画像,调整品牌结构。金茂汇自开业以来,累计销售额超亿元,客流近180万人次。
一是成立一个专班。为推动金茂汇项目高质量发展,成立金茂汇工作专班,区商务局牵头,区政府办、区发改委、区住建委、区城管委、区文旅局、区市场监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为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
二是打好一套服务组合拳。组织专班成员合力联动,主动靠前,为金茂汇商户招商注册、项目建设装修、燃气审批、交通治安等各环节提供保姆式服务。针对金茂汇开业安全和用电增容等问题,多次召开协调会,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为全面提升河东营商环境做出表率。
三是落地一批企业。组织专班成员单位围绕“家庭欢聚空间、青年社交圣地、先锋文化阵地”主题定位支持金茂汇开展品牌招商工作,对接市级协会、商会资源,引进首店品牌和网红餐饮,同步推动场内经营商户注册、纳统、纳税在河东。
四是举办一系列活动。指导企业顺应海河畔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周边现代商业风格,举办一系列有调性、受年轻人欢迎的商业促消费活动,如知乎音乐节、塞肯特艺术节等,与棉3等海河东岸商业载体的潮酷风格辉映,确定海河东岸的商业风格基调。
五是讲好一个故事。充分挖掘金茂汇项目历史特色、建筑特色和海河码头特色,调动各类媒体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推介,讲好河东故事,再现天津卫的历史文化底蕴,全方位宣传海河东岸新消费走廊独特魅力。
(区商务局供稿)

04
河东区多举措强化信用监管
2023年以来,河东区全面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以守信受益、失信惩戒、诚信自律为导向,以构建信用新型监管机制为重点,以行业和区域信用建设为支撑,以提高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河东区智慧监管机制,促进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建设协调发展,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为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一是加强信用监管服务,开展智慧信用监管。一方面,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在充分归集、整理相关信用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对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探索建立信用评价模型,提升信用评价水平。依据信用评价结果对监管对象进行信用分级分类,合理确定“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比例和频次。另一方面,提供更有温度的信用监管服务,平河装饰城是河东区一所大型装饰商城,考虑到商户数量多,经营者年龄偏大等因素,河东区市场监管局组织工作人员到平河装饰城开展上门指导年报申报服务,受到商城主办方和广大商户的感谢和好评。
二是推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应用。将信用中国(天津)、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市场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要参考,在河东区参军入党、换届选举、非公组织评价时将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推送至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参考使用。今年以来共评价1600余人次。
三是拓展信用报告应用场景。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更广泛、主动地应用信用报告。建立完善信用报告应用目录清单,明确信用报告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专项资金安排等行政管理事项中的应用及发挥的作用。在异常名录修复过程中鼓励市场主体提供信用报告,进行容缺审慎审查。
四是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探索开展“信易+信用”,推动在行政许可事项中应用信用承诺审批,明确信用承诺标准,优化信用承诺流程,全面落实“信用承诺制”和“容缺受理制”,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推动市场主体向信用中国(天津)网站上传信用承诺书。梳理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处罚的市场主体55户,要求其积极参加区诚信办组织的信用修复培训,并引导企业主动修复信用。
(区市场监管局供稿)

05
河东区创新宣传形式
扎实开展税收宣传
河东区扎实开展税收普法宣传,营造浓厚税宣氛围,进一步推动税收法治建设,提升税法遵从度。
一是深入校园开展税收普法宣讲。让广大青少年学习税法、了解税法、普及税法知识、增强纳税意识,宣传税法精神,对于营造诚信纳税、依法纳税的税收法治环境,建设和谐、公平、繁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着长远而重要的意义。3月31日,河东区税务局在天津市第七中学举行“税收宣传月暨青少年普法活动”启动仪式。通过向同学们介绍税收的由来、税收与我们的关系、税收都用在了何处等内容,普及了税收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强调税法对每一个公民的重要性,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明白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深刻道理。4月13日,河东区税务局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开展税校联学共建活动,选派优秀税务骨干组成税法宣传志愿服务队开展税宣讲座,向南开大学师生讲解了大学生创业税收政策、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等法律知识;在南开大学校园内设立税宣点,就学生关切的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和个人劳动报酬等问题,制作了富有专业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税收宣传手册《一图读懂纳税信用那些事》,在校园内宣传发放,为学校师生带去了“滴灌式”的个性化税收宣传服务。
二是拉近税企距离,开展税收宣传进企业活动。通过线下走访座谈、线上云端课堂、网络直播等形式,贴近纳税人需求进行税法宣传、政策解读。在区招商引资政策培训上宣讲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提升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力,在区服务政协委员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座谈上介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最新变化,并现场与政协委员企业进行互动答疑。成立河东区青年企业家商会税务宣传平台税费政策服务站,畅通诉求反馈、税费咨询渠道,建立企业经营发展难题快速解决机制,破除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瘀点,让青年企业家在企业爬坡过坎的特殊阶段提振信心,实现税企之间无障碍、零距离沟通。
三是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涵。以微电影、短视频、公益广告等企业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税务普法活动,结合税收文物史料、河东特色文化开发富有创意、贴近纳税人日常生活的文创产品,实现税法多样化普及。
(区税务局供稿)

06
河东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多措并举创新金融服务
2023年,河东区认真贯彻落实天津市“十项行动”工作要求,锚定“金创河东·津韵家园”功能定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创新金融服务。
一是持续落实金融服务专员工作机制,推动金融服务常态化、长效化。落实普惠金融政策,广泛宣传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若干措施,完善常态化企业融资需求信息收集渠道,充分发挥融资服务专员作用,向中小微企业宣传金融支持举措,推广普惠金融产品、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对区内融资意向企业实现一对一匹配、点对点对接。渤海银行成功为某知名餐饮企业发放普惠贷款1900万元,并享受专属利率优惠政策,及时解决了企业的用款需求,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二是搭建桥梁,拓展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加快挂牌上市进程。更新调整河东区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牵头拟定了《河东区2023年挂牌上市工作安排》。联合区相关部门为辖区重点企业开展4次挂牌上市融资服务座谈会。成立服务专班,推动荣尧智慧科技股份公司、锦美碳材科技公司、蓝致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挂牌上市。联合驻区金融机构在天星河畔广场为适港企业举办航运金融银企对接服务会,以金融之力助推航运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积极推广金融创新服务,扩大金融场景应用。组织科技企业、小微企业等多领域银企对接服务活动4次,支持天津银行“智慧小二”普惠金融项目推广,截至目前,河东区内入网商户达2.97万户,约占总量的74.25%,为23258户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支持,发放纯信用贷款11956笔、放款金额2.45亿元。持续开展数字人民币场景应用的推广普及,创新应用场景,在重点商圈和商业综合体推动支付场景建设。
(区金融局供稿)
来源:投资河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