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240
  • Tax100会员 27945
查看: 380|回复: 0

[启金智库] 证券衍生品行业分析:衍生之路,谁能先行

7006

主题

7006

帖子

349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93
2022-7-26 00: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选公众号文章
公众号名称: 启金智库
标题: 证券衍生品行业分析:衍生之路,谁能先行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7-25 16:55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NTM4NTM1NQ==&mid=2247565171&idx=6&sn=3c2a6e706099f17567698b65d18ecbc9&chksm=ea9d9b97ddea128121bbe5bc0ae2e943393e616c48dc80af4311ef120bd10d32a9d0960ffca5#rd
备注: -
公众号二维码: -
1. 海外衍生品市场

1.1. 美国

1.1.1. 场内市场:成交量大,规模领先

美国场内衍生品成交量大,全球前十大交易所中占据四席。从交易量上看,美国场内 衍生品成交量全球领先,2020 年全球 80 家交易所的场内衍生品总成交合约量为 468 亿 手,同比增长 36%,其中北美地区成交量 128 亿手(美国 127 亿手),占全球的 27%。2020 年全球场内衍生品成交量排名前十的交易所中,美国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洲际交易 所、纳斯达克集团、芝加哥期权交易所集团分别位列第三、四、五、六名。

从存量规模上看,国际清算银行(BIS)披露 2020 年末全球场内衍生品存量名义本金 为 66 万亿美元,美国货币监理署(OCC)披露 2020 年末美国场内衍生品存量合约名义 本金 9 万亿美元,大致推算美国场内衍生品存量规模占全球比重为 14%。



1.1.2. 场外市场:种类丰富,集中度高

美国场外衍生品市场规模全球领先。根据 OCC 披露的数据,截至 2021Q2 末美国衍 生品存量合约名义本金为 184 万亿美元,其中场外衍生品存量合约名义本金 175 万亿美 元,占比 95%。根据 BIS 披露的数据,2020 年末全球场外衍生品存量合约名义本金为 582 万亿美元,测算可得美国占比达 30%,规模居全球领先地位。

美国场外衍生品种类丰富,利率类产品占比最高。从标的类型来看,美国衍生品以利 率和外汇类为主,截至 2021Q2 末,利率、外汇、权益、大宗商品、信用类衍生品存量合 约名义本金占比分别为 73%/22%/2%/1%/2%。从交易品种来看,美国衍生品以互换为主, 截至 2021Q2 末,互换、期货及远期、期权、信用衍生品存量合约名义本金占比分别为 58%/20%/20%/2%。

美国场外衍生品交易集中度较高,头部五家机构占比 94%。截至 2021Q2 末,持有 场外衍生品存量合约名义本金规模最高的前五家机构为摩根大通、高盛、花旗、美银、富 国,持有名义本金规模占比分别为 50/45/42/18/10 万亿美元,集中度高达 94%,前 25 名 集中度为 99%。


1.2. 日本

1.2.1. 场内市场:利率为主,权益为辅

日本场内衍生品规模有所波动,21H1 占全球比重为 4%。从存量规模来看,根据日 本银行披露的数据,截至 21H1 末日本场内衍生品存量名义本金为 3.7 万亿美元,21H1 末 存量规模占全球场内衍生品存量名义本金的 4%。从成交量来看,2020 年日本交易所衍生 品成交量排名全球第 16。

利率类产品规模较大,股指类产品数量较多。从规模上看,日本场内衍生品以利率类 为主,截至 21H1 末,利率类和权益类存量合约名义本金占比分别为 91%和 9%。从数量 上看,日本交易所共有场内金融衍生品约 7 大类,其中股指类衍生品数量较多。



1.2.2. 场外规模:规模扩大,集中度高

日本场外衍生品规模不断扩大,以利率类产品为主。从存量规模来看,截至 2020 和 21H1 末,日本场外衍生品存量名义本金为 67/63 万亿美元,2020 年存量规模占全球场外 衍生品存量名义本金的 12%。从产品结构上看,日本场外衍生品以利率类和外汇类为主, 截至 21H1 末,利率类和外汇类存量合约名义本金占比分别为 85%和 14%。

日本场外衍生品交易集中度较高,且以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为主。前 10 位金融机构 的市占率从 1998 年的 65%提高至 2019 年的 98%,前 25 位金融机构的市占率从 1998 年 的 85%提高至 2019 年的 100%。场外衍生品交易可根据交易对手的不同分为金融机构间 交易和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其中金融机构间的交易占比在 97%以上。



2. 中国衍生品市场

2.1. 场内市场:商品类领先,金融类滞后

我国衍生品市场起步晚,经历早期探索、清理整顿、规范发展三个阶段。

(1)1990-1993 年的早期探索:1990 年 10 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并且引入期货 交易机制,标志着我国衍生品市场正式开始发展。随后的几年内商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 冒出,1993 年底共有交易所超 50 家,过度投机、操纵市场等事件频发;

(2)1993-2000 年的清理整顿:国务院于 1993 年和 1998 年下发通知对期货市场进 行整治,限制交易范围、参与单位、产品品种,制止盲目发展;

(3)2000 年以来的规范发展:整顿过后,全国只保留了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 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三个交易所,我国期货市场步入规范发展阶段。2006 年第四家 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也是境内首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2013 年,上海 期货交易所发起设立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进行能源类衍生品交易。2015 年证监会批 准上交所上市上证 50ETF 期权,是境内首只场内期权产品。2019 年期权品种扩容,上交 所、深交所上市沪深 300ETF 期权产品。


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量持续增长,但仍仅为美国一半。从交易情况来看,我国期货市场 成交量(包括期权)从 2001 年的 1 亿手增长至 2021 年的 75 亿手,复合增速 23%,但成 交量仍仅占美国的一半左右;成交额(包括期权)从 2001 年的 3 万亿元增长至 2021 年 的 581 万亿元,复合增速 30%。(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商品期货市场,交易所世界排名不断提高。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 披露的数据,2020 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量占全球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的 13.2%,较 2019 年 占比 11.5%提升了 1.7pct。2020 年我国的大商所、上期所、郑商所和中金所在全球交易所 期货和期权成交量排名中分别位居第 7、第 9、第 12 和第 27 名,其中大商所、上期所、 中金所较 2019 年分别提升了 4 名、1 名和 1 名。

商品衍生品种类较多。从产品种类上看,我国五大期货交易所上市的产品以商品类衍 生品为主、金融衍生品为辅,目前上期所、大商所、郑商所、能源交易中心共有商品期货 及期权 84 种,中金所有金融衍生品 7 种。此外,上交所和深交所共有股指期权 3 种。



金融衍生品发展滞后。虽然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商品期货市场,但金融衍生品发展较为 滞后。目前我国场内金融衍生品数量较少且以期货为主,中金所 7 个金融衍生品中有 6 个 是期货产品。根据中金所及证监会披露的交易数据,沪深 300 股指期权成交额占中金所 所有金融衍生品成交额的比重不足 1%。

2015 年股票市场大起大落,中金所将沪深 300、上证 50、中证 500 股指期货各合约 平仓交易手续费标准上调为成交金额的万分之 23,非套期保值持仓的交易保证金提高至 40%,套期保值持仓的交易保证金提高至 20%,导致 2015 年后股指期货成交量大幅降低。

品种丰富伴随政策松绑,金融衍生品发展得到支持。2019 年股指期权扩容,上交 所、深交所上市沪深 300ETF 期权,中金所上市沪深 300 股指期权,新的期权产品推出 后,交易量迅速追赶 50ETF 期权。2017 年以来中金所通过调整“过度交易”的监管标 准、下调保证金率、手续费率等方式对股指期货四次松绑,交易量也随之回升。



2.2. 场外市场:集中度较高,发展空间大

1997 年央行允许中国银行作为首家试点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标志着我国场外衍生 品市场的开始。2005 年央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出债券远期交易,随后在 2006 年启 动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2007 年推出远期利率协议。2013 年证券业协会发布《中国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协议》,我国证券公司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正式开始。

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以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为主,证券期货场外衍生品市场为辅。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主要由央行监管,交易场所包括银行间外汇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 易所、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商业银行柜台等,交易规模占整体场外衍生品市场的 90%以 上。证券期货场外衍生品市场起步较迟,主要由证监会监管,交易场所包括证券公司柜体 及报价系统、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柜台市场、大连商品交易所、沪深交易所等。

我国证券场外衍生品业务体量小,有较大发展空间。场外衍生品业务能够满足机构 客户在投资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规避风险的需求,近年来我国证券场外衍生品名义本 金(包括个股、股指、商品、其他类)占境内上市公司市值比重从 2018 年年初 0.8%提升 至 2021 年 10 月的 2.3%,美国场外股票类衍生品占总市值的比重则在 6%-8%左右的水 平,我国衍生品业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证券场外衍生品规模迅速增长,场外期权占比后来居上。从规模上看,新增名义本金 规模从 2015 年的 20,102 亿增长至 2021 年前 10 个月的 68,588 亿,初始名义本金存量从 2014 年的 2,983 亿增长至 2021 年 10 月末的 19,645 亿。从结构上来看,2014 年场外互换 存量名义本金占比高达 79%,然而 2015 年融资类互换业务被叫停,场外期权存量规模占 比反超场外互换占比。

新增交易集中度较高。每月场外衍生品新增名义本金规模排名前 5 的券商合计新增 规模占全市场新增规模的比重在 70%-80%左右,其中新增互换名义本金的集中度更高。2021 年 10 月场外期权新增交易量 CR5 为 64%,场外互换新增交易量 CR5 达 87%。

场外期权以股指标的为主,场外互换以其他类标的为主。根据中证协披露的数据,场 外期权存续名义本金中股指类占比最高,2021 年 10 月末达 56%,商品类、个股类、其他 类名义本金分别占比 10%/11%/22%;场外收益互换存续名义本金以其他类、个股类为主, 2021 年 10 月末占比达 56%/19%。



场外衍生品交易对手以商业银行和私募基金为主。场外期权的交易对手中,商业银 行交易规模最大,2021 年 10 月新增期权交易中商业银行交易规模占比达 53%。场外收益 互换的交易对手中,私募基金交易规模最大,2021 年 10 月新增互换交易中私募基金交易 规模占比达 69%。

3. 发展益处有哪些

衍生品业务能够贡献较为可观、稳定安全的收益。衍生品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 为特定的合约报价并与投资者交易来赚取买卖差价、代替客户交易相关产品获得的手续 费及佣金收入、期权费收入和互换利差,可以通过持有合约挂钩标的、庞大的交易对手网 络来对冲、分散风险,因此在非极端市场情况下风险可控,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衍生品业务能够提高券商杠杆率,从而提高 ROE。根据国外投行经验,顶尖投行用 表服务客户的能力较强,其高杠杆源自衍生品等资本消耗型业务。目前我国券商的业务模 式也在逐渐重资本化,包括衍生品、两融等业务在内的资本中介类业务快速发展,将支撑 行业杠杆率将继续上行。

3.1. 贡献收益

高盛全球市场业务收入可观、对业绩贡献高。高盛主要有四大业务板块,分别是投资 银行板块、全球市场板块、资产管理板块、消费者及财富管理板块。其中全球市场板块(衍 生品相关业务)是公司最大的收入和净利润贡献来源,2017-2020 年全球市场业务的收入 占比维持在 40%左右,2020 年净利润占比 65%。2020 年全球市场板块营收 212 亿美元, 净利润 58 亿美元,ROE 为 14.1%,ROE 要高于投行板块的 10.5%、资管板块的 8.5%和 消费者及财富管理板块的 2.7%。



做市是主要盈利方式,收入占比达 73%。高盛全球市场业务包括 FICC 和权益类, 主要为客户提供交易服务、融资服务及风险管理服务,主要收入包括做市收入、手续费及 佣金收入、利息净收入、其他交易收入,其中做市收入占比约 70%,是最大的收入来源。

3.2. 提高杠杆

衍生品业务是提升高盛杠杆率的关键。衍生品业务是资本消耗型业务,从分部资产 来看,公司全球资本市场板块资产占比为 73%,高于其他板块。根据年报披露的分部总资 产及分部加权平均净资产,可以近似算出 2020 年全球资本市场板块的杠杆高达 20,拉高 了公司整体杠杆倍数,可见衍生品业务需求的增长是公司扩表提杠杆的一大动力。

高盛衍生金融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占比较高。2020 年高盛金融资产共 4,821 亿美 元,其中衍生金融资产 696 亿美元,占比达 14%,远高于中信证券衍生金融资产占金融 资产的比重 4%。



高盛衍生金融资产规模从产品结构上来看以 FICC 类为主,从交易市场来看以场外 为主。2020 年公司利率、信用、外汇、大宗商品和权益类衍生品规模(未净额清算)分 别为 3,588/166/1,024/140/769 亿美元,占比 63%/3%/18%/2%/14%;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 规模为 343 亿美元,场外市场交易的衍生品规模为 5,343 亿美元,占比分别为 6%/94%。

4. 谁能够脱颖而出

具备业务资格:具备相关资格是衍生品业务的入场券,先入场的公司具备先发优 势。证券业协会将证券公司根据公司资本实力、分类结果、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专业人 员及技术系统情况分为一级交易商和二级交易商。一级交易商可以在沪深交易所开立场 内个股对冲交易专用账户,直接开展对冲交易,而二级交易商只能与一级交易上进行个 股对冲,非交易商不能与客户开展场外期权业务。目前共有 8 家证券公司具备一级交易 商资格,包括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中金公司、广发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中信 建投、申万宏源。

资金实力雄厚:衍生品业务是资本消耗型业务,开展业务的券商需要有雄厚的资金 实力。根据证券业协会披露的数据,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等券商 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规模排名靠前。2020 年 3 月证监会将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中 金公司、中信建投、国泰君安、招商证券等 6 家券商纳入首批并表监管试点,允许试点 公司实行灵活的风控指标体系,将试点机构母公司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系数降至 0.5, 表内外资产总额计算系数降至 0.7,释放更多资本金,也打开了杠杆提升空间。



客户网络庞大: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的交易对手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期货公司及子 公司、私募基金、证券公司及子公司、保险公司及子公司、基金公司及子公司等机构客 户,客户数量越多意味着交易规模越大,不同方向的交易进行对冲、降低业务风险的概 率更高。头部券商中,中信、华泰、中金等券商的机构客户占比较高,交易对手多元。

信息技术领先:衍生品业务具有复杂性,对交易系统和风控系统的要求较高,比如 中金公司自主研发了全球场外衍生品交易系统 ODTS、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FRMS,提升 了风控能力和业务运营能力。根据证监会披露的数据,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 的信息投入金额排名领先。(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人才团队优秀:衍生品业务对券商定价能力、对冲能力、创新能力有较高要求,因 此需要打造专业、优秀的人才团队。从公司整体员工素质来看,中金公司、华泰证券、 中信证券等券商硕士以上员工占比领先同业,在衍生品业务相关部门也是积极招兵买 马。根据财联社新闻披露,中金公司衍生品业务拥有成熟的交易团队,主要负责人拥有 10 年以上衍生品业务经验,来自顶尖国际投行;成员均来自海内外顶尖名校,超半数有 长期海外衍生品业务相关经验。



综合来看,拥有衍生品相关业务资质、雄厚的资金实力、庞大的客户网络、领先的交 易系统和优秀的人才团队的中信证券、中金公司(H)、华泰证券更容易在衍生品业务的 比拼当中胜出。

来源:浙商证券 作者:邱冠华、梁凤洁


启金智库 将于 2022年7月23/31日 在/线/直/播FOF、固收+、量化、标品信托等投资资产配置兼财富管理实操和机构合作专题培训》,特邀5位行业实战一线资深人士主讲,深度分享宝贵经验和实务案例,诚邀您的加入!
【课程提纲】
第一讲、 “固收+”投资策略剖析、产品投资运作风险防控及金融同业合作
(时间:7月23日上午9:00-12:00 )
· 主讲嘉宾:李刚,惠升基金合伙人、联席总裁。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具有20余年国内金融市场从业经验,历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副处、处长和副总经理,鹏扬基金副总经理。掌管农行5万亿元规模的自营资金。曾连续三年进入“远见杯”前三名。2008-2010年正是国际金融危机肆虐、逆周期政策大开大合的三年,研判经济与金融形势难度极大,他的脱颖而出更反映出他的深厚研究功力。
一、穿越牛熊:固收+的基因剖析
(一)实体与金融供给侧改革齐步推进
(二)理财净值化时代买什么?
(三)固收+产品定位
(四)管理方法的案例
(五)固收+加什么?
(六)固收+组合投资策略(十几种)
(七)固收+产品按配置比例如何定?
(八)如何降低波动?
(九)当前配置的风险防范措施
(十)当前配置的三大进攻武器
(十一)宏观配置的四大投资指标及其前瞻性判断未来市场方向
二、核心能力:宏观大类资产配置
(一)Brinson投资组合收益来源分解:资产配置贡献了组合90%的收益
(二)常见有哪些收益性资产?核心要点是什么?
(三)大类资产配置实例:近3年资产配置观点
(四)初识大类资产配置 —— 被动投资
(五)极简版风资产配置 —— NBIM模式
(六)进阶版资产配置 —— 全天候交易策略
(七)再平衡策略——主动出击
(八)案例分析:耶鲁基金会、CPPIB、RLAM 、GMO、PIMCO
(九)当前基于宏观周期的资产配置方法
三、攻守之道:债券投资及市场展望
(一)2002年至今,发生了什么牛熊周期
(二)利率走势判断
(三)违约爆发与信用风险研判
(四)可转债走势研判
(五)当前宏观经济及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展望
(六)债券风险分析框架及控制流程决策
四、攻守之道:权益投资及市场展望
(一)股票仓位管理目标和投资理念
(二)股票投资的流程概览及详解
(三)股票投资研究框架——变与不变
(四)巧用打新策略增强组合收益
(五)资本市场哪些红利?当前投资策略如何?
(六)个股研究流程、选股方法及案例
五、如何选择:优秀的“固收+”模式管理人
(一)管理人在固收+领域有哪些核心竞争力
(二)如何降低风险?严谨的风控体系如何?
六、当前公募基金与金融同业合作
(一)公募基金与银行的合作
(二)公募基金与信托的合作
(三)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合作
(四)公募基金与券商的合作
(五)公募基金与保险资管的合作
(六)其他
七、答疑与交流

第二讲、净值化趋势下大类资产配置实务和FOF实操
(时间:7月23日下午14:00-17:00 )
·主讲嘉宾:朱一顺,汇鸿汇升投资副总经理,金融学硕士,15年以上投资项目管理及证券投资操作经验,投资领域涉足PE、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品等,具备丰富的量化投资和资产配置实践积累,保持前瞻的大局观和良好的风险意识,拥有丰富的资产配置运营管理经验。近年以来其资产配置类基金业绩表现抢眼,主要归功于一体化的资产配置投研体系以及科学严谨的投顾筛选流程。
一、大时代下的小故事
(一)投资收益不等于投资者收益
(二)选择太多也是一件烦心事
(三)短期排名效应的陷阱
(四)Beta去哪了,躺赢和定投都不够有效
(五)风火轮的中国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六)常常出风险,处处是雷区?
二、FOF:资产配置理念与投资逻辑
(一)持有单一资产风险暴露怎么办?
(二)资产配置功能过往表现
(三)资产配置误区有哪些
(四)资产配置投资理念和逻辑
三、科学的资产配置体系——将投资收益转化为投资者收益
(一)投资收益和投资者收益的印象偏差
(二)资产配置的专业化流程
(三)战略配置体系要点
(四)细分策略研究和配置要点
(五)寻找优质的底层管理人要点
(六)组合投后再平衡管理实务要点
四、实战型的基金评价体系与筛选
(一)通过大类资产策略实现收益多元化,风险分散化
(二)投顾业绩归因分析
(三)定量+定性的评价体系
(四)基金入池风控体系
五、FOF资产配置实例分析
(一)以需求为导向的配置方案
(二)资产配置历程回顾
(三)有何优化空间
六、各类机构合作FOF产品的模式探讨
七、答疑与交流

第三讲、场外衍生品如何助力资产管理
(时间:7月31日上午09:00-12:00 )
·主讲嘉宾:D老师,头部证券公司衍生品部产品负责人,15年证券、基金、银行行业从业经验。曾就职于多家外资银行、公募基金、券商资管,长期从事于资本市场、资管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业务布局。
一、底层资产选择和投资观点表达
(一)对什么表达观点
(二)表达什么观点
(三)底层资产2.0
二、从投资逻辑构建到策略指数创设和产品化
(一)投资逻辑构建原理
(二)策略指数设计
(三)策略指数产品化方案
三、资产交易模式优化
(一)交易模式优化的逻辑和流程
(二)流通股交易优化
(三)限售股交易优化
(四)零成本结构收益增强
(五)流动性支持
四、答疑与交流

第四讲、可转债投资策略——加了债底保护的“股票投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双视角”实务分享
(时间:7月31日下午14:00-15:30 )
·主讲嘉宾:黎茜茜,纽达投资合伙人,北京大学理学学士,伦敦国王学院理学硕士研究生。多年家族办公室、私募对冲基金及团队管理经验。对私募产品、投资策略及客户资产配置有着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一、中国可转债的发展历史及案例故事
二、可转债和定增的对比及实务
三、可转债投资实践及应用场景
四、私募可转债投资策略分类,及如何多策略组合,形成良好收益风险比
五、可转债当前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跟踪可转债的投资配置价值?
六、答疑与交流

第五讲、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视角下的结构化产品创新及标品信托转型实践
(时间:7月31日下午15:30-17:00 )
·主讲嘉宾:刘老师,现任某头部券商金融衍生产品部业务董事,负责营销与产品设计。曾任中金公司股票业务部副总经理、头部信托公司证券投资部总裁助理、量化基金经理等职务。具有境内外金融从业经历,精通模式创新产品设计、衍生品风险管理及对冲交易。
一、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差异
(一)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客户画像与产品体系
(三)切入方式和服务手段
二、后资管时代业务拓展方式
(一)寻找差异化竞争的切入点
(二)增量业务机会挖掘
(三)产品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化
三、结构化产品价值提现
(一)什么是结构化产品
(二)海内外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
(三)业务规模和市场发展规律
(四)国内各类机构业务开展分析对比
四、标品信托转型的实践分析
五、答疑与交流
报名方式:
15001156573(电话微信同号)





往期推荐
FOF业务成资管转型重要抓手

可转债,“另类”的固收投资

FOF底层一定要是多策略吗?

公募FOF的投资策略

“固收+”的常见打法

一只可转债的关键生命周期

衍生品,未来十年券商增长的新引擎

“固收+”,究竟是在卖什么?

FOF的投资本质是什么?长期竞争力在哪里?

可转债交易被强化监管,明确涨跌幅限制、准入要求


戳下面的 阅读原文,更有料
180_165876483166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liwei03@51shebao.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