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242
  • Tax100会员 27958
查看: 5054|回复: 9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全网最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专题学习: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担起“第四极”使命!

314

主题

790

帖子

2331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31
2021-4-26 16: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1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简介

2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相关政策

3楼: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财税制度优化

4楼: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如何匹配财政体制和税收优惠政策

5楼:成渝双城经济圈税收合作带来“三变”

6楼: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税务力量

7楼:成渝地区获批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8楼:中央首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迎发展机遇

9楼:国家定了!科技中心成都,金融中心重庆,西部真的要变天了




官方定调,成渝要唱好“双城记”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南海边“划了一个圈”,由此确定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向东、向大海。中国经济随后开启了长达40年的黄金期,GDP年均增速超9%,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东部沿海增长极。


21世纪20年代开局之年,时代的罗盘指向中国西南。


2020年年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这意味着中国发展方向从主要的向东向大海,正在转变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


前后40年,东西两个圈,正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内部经济发展压力加大和外部风险挑战增多的背景下,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地区打造为继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长极”,对内,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外,依托“一带一路”,成为扩大开放的新支点,在支撑内陆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极大拓展我国战略回旋空间。


当前,我国正加速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重庆、成都“双星闪耀”,正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 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成渝能否担此重任?

从经济基础看,成渝地区拥有重庆、成都两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前者是直辖市,后者作为西部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是国家高新技术基地。近年来,成渝发展势头强劲:重庆经济增速曾多年领跑全国,成都自2017年以来连续12个季度增速超8%。2019年成渝地区实现GDP近7万亿元,经济总量占西部比重达33.25%。


此外,在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科研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成渝地区均在西部保持领先地位。例如,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渝地区已形成“芯、屏、器、核、网”世界级产业集群,产能约占全球三分之一,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019年重庆工业增加值突破6600亿元,比广州高出900多亿元,位居中国第四,远高于北京、天津、杭州等地。如今,重庆已建立起国内领先的工业体系,有利于打造健康经济,并缩小贫富差距。


从区位优势看,成渝地区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叠加了多项国家战略:是“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是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抓住了成渝这个关键区域,就能撬动整个西部,进而推动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从协同发展看,成渝两地已摸索多年,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区域经济发展新特点,中央先后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个区域发展新战略。在四川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张伟看来,这些战略的一个共同点,是更加强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领作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西部广袤,城市的整体实力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单个城市往往难以担当起“西部引擎”的角色,更需要多个城市协同发力。在这一方面,成渝最具优势。


截屏2021-04-28 下午3.13.28.png


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 2011年4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初见雏形。


- 2015年5月

重庆和四川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三个“一体化”,经济圈建设步入正轨。


- 2016年3月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印发,范围包括重庆市的27个区(县)和2个区县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划定成渝经济圈的地理位置。


- 2018年6月

两市共同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推动成渝经济区发展和成渝城市群建设迈上更高水平。


- 2019年7月

两市签署了包括《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关于合作共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协议》2个重点工作方案(协议)在内的“2+16”个协议(方案),成渝合作进一步深化。


- 2020年1月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了川渝两地新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机遇。


- 2020年10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入全新阶段。


- 2021年2月

新华社公布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全文,正式公布成渝成为中国的第四极。《规划纲要》里面原文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极。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正式定调。


- 2021年10月

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四极,为什么是成渝?

胡焕庸线,将我国版图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直线以东,36%的国土总面积容纳96%的人口;直线以西,64%的国土总面积仅有4%的人口。胡焕庸线自上世纪30年代被发表,线两侧的人口比例始终大致保持该水平。


这条线,同样给区域经济发展划出了泾渭分明的界线。统计数据显示,直线以东诞生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用全国2.8%的土地聚集了约18%的人口,贡献了约38%的GDP。而西部地区却只能长期“跟跑”,被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缺少强有力的支点来撬动地区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是中央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步重要“落子”。2020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


“中国区域经济的格局需要在西部拥有一个‘第四极’来平衡整个国土的空间格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向四大城市群联动报道组记者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重要的机遇,是处于西部的地理位置。从区域发展的中心外围体系角度来看,整个中国城市体系在成渝位置出现中国的第四个中心,“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而在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因其迥异于三大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基础,未来或许会是解构胡焕庸线的关键。


从地图上看,成渝如果能与东部沿海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将形成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间,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这不仅将有力撬动西部地区发展,有效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将有效带动全国的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中间地带的成渝地区,近年来已叠加多项国家战略:是“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是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


同样重要的是,山水相依、人文相通、产业相近的成渝地区有合作的基础和协同的探索。


成渝自宋后归统一体,一直是引领川渝乃至西部地区发展的“双子星”。2019年,成渝经济总量分别为1.7万亿和2.36万亿元、相当于全球国家经济总量排名的第46和第38位,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6。产业同质构成了对外竞争的规模优势,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的实力。2020年GDP成绩单中,排名第5的重庆急速缩小了和广州的差距,排名第7的成都紧追苏州,双城的经济增速都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更多新格局正在打开:2019年,川渝两地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举行两次党政联席会议,出台10个工作方案和政策文件,成达万高铁等27个川渝共同实施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成渝高铁实现1小时直达,95项川渝通办事项实现异地办理……


在陆铭看来,这或许将是下一个五年城市群的趋势——不是通过行政力量“圈定”经济联系有限的城市成“群”,而是更加注重市场的力量去调节。


成渝城市群:凭什么与三大湾区相提并论?

2016年,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该城市群正式被赋予历史定位: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同时,还明确了两个时间节点:2020年,成渝城市群基本建成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按照规划,成渝城市群的范围包括:重庆市的全境,四川省除西部三个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以外的所有城市。城市群涵盖的区域,大致相当于地理概念上的四川盆地,面积超过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亿人,GDP近7万亿元。


目前,因为第一个时间节点已经过去,成渝城市群的下一步走向引起了各界关注。特别是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即人们常说的三大湾区)并列,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

640.jpg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将成渝城市群与三大湾区并列,支持其高质量发展。


从国家层面,将成渝城市群与三大湾区相提并论,这种情况实属罕见。中国城市群,就规模与影响力来说,三大湾区属于第一梯队,成渝城市群与其他一些国家级城市群(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只能算是第二梯队。


一时间,“新的重要增长极”这个说法,引发外界热议:这是否意味着,国家要把成渝城市群培养为中国的下一个“湾区”?成渝城市群要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三大湾区分别视为中国的“三极”)


无论如何,相比其他第二梯队的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已经得到国家的战略肯定,有了国家政策的“加持”。


那么,成渝城市群为何能有如此待遇呢?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我只引用两位学者的观点。一位是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华裔经济学家姚树洁,他认为,成渝城市群有中国西部作靠山,西部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回旋余地,现在急需一个动能更加强劲的城市群来带动西部发展,助力整个中国经济动能转换。成渝城市群与三大湾区可形成一个巨大的菱形地理空间布局,有助于梯次实现先进生产力的有效牵引,最大限度覆盖及拉动我国最广泛区域和最大规模人口发展,实现全国区域经济均衡及可持续发展。


另一位是成渝本地学者——重庆社会科学院院长唐青阳,他认为,成渝城市群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作为我国西部内陆地区资源禀赋条件最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创新程度最高的城市群板块,成渝城市群具有引领和带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潜力。


对于新经济有什么利好?

2020年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时,就明确要使成渝地区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其中,数字经济作为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在此次两地提出的产业合作中,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依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划分标准,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数字产业化,即信息通信产业,具体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照两个层次,重庆、成都各俱优势,“两个核心”同向互补,紧扣“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凝神聚力。


2020年3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服务峰会在重庆举行,会议现场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城数字经济产业服务中心计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城数字经济产业服务中心将以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旅产业为主要建设内容,通过打造一个线下数字产业服务中心、三个数字化体系,以及一系列数字化产业解决方案,助力当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点评

很明确  发表于 2021-6-4 14:14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4

主题

790

帖子

2331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31
 楼主| 2021-4-27 17: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国家政策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1年10月20日发布。
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2021年“我为纳税人缴费人办实事暨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意见(税总发〔2021〕14号
第17条:支持区域发展。实行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跨区域涉税事项报验网上办,纳税人在区域内跨省(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可在机构所在地完成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后,登录经营地电子税务局办理报验、反馈等事宜。推进长三角地区纳税申报预填服务,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通过电子税务局申报时,系统自动归集纳税人发票开具、房产及土地税源等数据,自动判断应申报税种,自动推送预填数据,由纳税人确认后一次完成各税种申报。指导长三角等地区探索制定土地增值税预征和核定征收的具体办法、统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条件。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实名办税信息互认,推动跨省经营的大中型企业和资金管理规范的小微企业实现税收跨省缴库“同城化、电子化、标准化”,进一步提升跨省经营纳税人的缴库便利性。打通珠三角服务贸易付汇快速通道,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提升国际税收办税便利度。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年度税费服务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涉及信息报告、税费申报、税费缴纳等方面的服务承诺,按年公布上一年度承诺兑现情况。

- 税务总局等十三部门关于推进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的通知(税总发〔2020〕48号
第二条 第(九)项:推进纳税缴费便利化创新试点。充分发挥税收服务作用,在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中,积极推进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创新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完善税费服务体系。(税务总局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2020年“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意见(税总发〔2020〕11号)
第(三)条 第13条:支持区域协调发展。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和落实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税收措施。进一步完善税收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征管和服务措施。制定长三角地区跨区域“最多跑一次”清单,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复制推广。


二、地方政策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2021年重点任务清单》《川渝通办事项清单(第二批)》的通知(川办发〔2021〕10号
-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的指导意见(渝府办发〔2021〕1号
- 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关于在成渝地区推行税收跨省电子缴库的通知(渝税发〔2020〕70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4

主题

790

帖子

2331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31
 楼主| 2021-4-27 16: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财税制度优化

刘 蓉 晋晓姝
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2020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定位是“一极两中心两地”,即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新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纵向上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继2011年“成渝经济区”建设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建设的战略升级;从横向上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延伸和拓展。


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不仅要求中心城市在合作层面达成共识,打破政策障碍和利益藩篱,建立成渝双城共赢财税机制,还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加强制度保障,强化财税制度安排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状

目前,成渝地区的两个核心城市——成都和重庆,经济总量均已过万亿元,且发展势头强劲,重庆经济增速曾多年领跑全国,成都自2017年以来连续12个季度增速超8%。2019年,成渝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近7万亿元,经济总量占西部比重达33.25%。


虽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我国已有的三大经济区域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尽管成都和重庆在成渝经济圈内“双核独大”,但其实任何一个核心城市的实力也还不足以比肩其他三大经济区域的核心城市。并且,除了成都和重庆外,缺少一批次一级城市。这是由于,自1997年四川省和重庆市在行政区划上分开后,西南地区便逐步形成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城市的椭圆经济区,但两地微妙的竞争态势导致极化效应明显大于扩散效应,形成“双核共振,中部坍塌”的局面。西南地区除成都和重庆两市外的城市承担了巨大的压力,除了经济增长势头远不如成都、重庆外,还受到双核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影响。


二、制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现行财税制度分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前存在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具体表现为:区域内城市经济分级梯度明显,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成都和重庆两市对资本、人才、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资源的集聚效应显著强于区域内其他中小城市,而扩散效应微弱。从长远看,这对成都、重庆发展能级和位势的提升支撑力不足。由于存在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创新不足的问题,现行财税制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仍存在多方面制肘。


(一)现行财税体制不利于成渝地区发展

成都和重庆在协同创新发展的进程中有一定历史积淀,但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缺乏同频共振效应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成都和重庆由于历史背景和地理区位的相似性使得两地产业结构趋同、实力旗鼓相当,导致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分税制不完善弱化了两地财力,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固化了利益格局,拉大了地区经济和发展的不平衡。

从财政支出看,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公共服务资源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各有不同,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成都市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资源远远领先于四川全省,且集中在市中心;而重庆市则主要表现为各区县及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不均等。一般而言,地区间不均等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以改进,但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解决地方间纵向财政失衡问题不够有效,且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均衡性转移支付比重较小,地区间横向分配又缺乏合理调整。财政转移支付对四川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重庆市各区县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支出占比和各分类支出占比的优化调整已表现出一定的停滞或抑制效应。


(二)现行税制不合理导致地方政府财力基础薄弱

地方政府需要兼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因此聚财增收是其重要的财政任务。将成渝地区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区域的核心城市财政状况进行对比发现(表1,略),其地方政府组织税收收入的能力和财政自给率明显偏低。从现行的税制设计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地方税缺乏主体税种,资源税难以体现地方财力优势。成渝地区位于我国西部,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页岩气主产区,也是我国未来油气资源的重要增长点。有关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税收应成为地方重要税源,但现行资源税的税制设计征收范围过窄、税收优惠过多,无法充分发挥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如2018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期间,国家对天然气资源税减征30%,税额偏低。同时,税率设计与资源产品价格脱节,导致近十年来资源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非常低,在四川省仅为1%~2%,在重庆市则低于1%。其他地方税,如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等零星分散,对地方财力贡献杯水车薪,造成地方财源有限。


第二,税收收入分享机制存在缺陷。成渝地区地方税收收入中占比最高的增值税和所得税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央地分成”,其中页岩气开发主体的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的企业所得税全部归属中央收入,地方无法参与分享。与此同时,成渝地区存在众多跨地区经营企业,存在地区间企业所得税税收与税源背离的问题。由于成渝地区尚未成立合理的地区间政府税收收入分享机制和专门的税收征管建设领导机构,为了争取更多税收,政府间实行跨区域税收征管限制或税收政策无序竞争,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不利于稳定地方税源。


(三)税收优惠政策结构性不合理影响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区域性和行业性两类。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发挥“逆向调节”作用,相对更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行业性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环保等产业。从目前成渝地区产业结构看,重庆的第二产业集聚度更高;成都的第三产业更具优势,但现代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还存在数量级的差距。对科技生产要素投入的政策导向倾斜力度不足,导致2019年四川省和重庆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1.87%和1.9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3%。除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外,成渝地区产业结构中亟待巩固和再造的产业领域是交通、能源、信息、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当前的行业性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不够且导向不强,无法通过重点撬动引导传统优势龙头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发展和融合创新。此外,成渝地区内税收优惠政策认定标准不统一、优惠待遇不协调也使得政策红利无法充分释放。


三、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财税制度改革优化建议

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创新,充分释放制度红利,从顶层设计、政策供给、要素配置、利益协调等方面发力,改变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在进一步吸引科技、人才、社会资源向核心城市集聚,增强其承载力的同时,加快推动核心城市向周边区域的辐射扩散,实行极点带动、轴线延伸、网络扩散,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和产城一体化,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促进国内循环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的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

1.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市县财政关系,促进各级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通过构建具有正向激励机制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纠正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性偏向问题。一方面,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财力补助,在现行制度基础上增强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属性,加强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完善税收返还机制,增强法制化建设,提高透明度。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协调地方之间的利益。以环境治理为例,借鉴长三角浙江和安徽两省新安江流域上下游跨省横向补偿机制建设经验,从长江干流开始逐步向其他重要支流推开,建立起四川省和重庆市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


2.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围绕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建立标准统一、相互衔接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成渝地区全体人民,在当前国家层面不断推进特大和超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形势下,统筹解决制度衔接问题,从数量、质量、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调整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以适应常住人口增长带来的有效需求。以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为例,积极促进成都和重庆社会保险服务标准和制度衔接以及区域统筹,深化跨省异地就医、健康互认,扩大异地就医住院联网结算医疗机构和就医人员范围,将成渝地区乃至西南地区更多城市、更多医院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制度,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方便人口流动。


(二)完善地方税体系建设,制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科学合理的收入分享机制

1.完善地方税体系。第一,赋予成渝地区政府一定的税收管理权,充分调动省市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明细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原则下,进一步完善以财产税为主体的地方税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涵养税源,确保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和财政收支大体均衡。第二,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特点,优化资源税税制设计,包括细化征税税目,调整计税依据,适当减少资源税优惠政策、扩大征税范围。例如:在天然气资源税减征政策到期(2021年3月31日到期)后,不再出台天然气资源税优惠政策,使资源地政府能够全部获得资源税收入;将现行的定额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与资源产品的市场价格挂钩,使地方政府能够充分享受资源开发的财税利益;鼓励资源开发企业与资源所在地政府合作,从企业销售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如20%)设立生态补偿和可持续发展基金,并由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共同承担生态补偿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2.制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科学合理的税收收入分享机制。第一,积极争取中央调整成渝地区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收入分成机制,加快推进收入划分改革,将现行中石油、中石化等央属资源型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全部归属中央调整为中央和地方按60%和40%的比例进行分享,以便让资源所在地获得一定的补偿收入,充分享受到资源开发带来的财税利益。第二,建立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税收收入分享机制和灵活统一的税收征管体系。根据成渝地区区域合作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以有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为目的找到利益共振点,建立成渝地区政府税收收入分享机制,对地区间合作项目产生的税收收入可参照央地分成比例后兼顾项目投资额、项目主要实施地等因素进行利益分享。第三,不断完善跨区域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成渝地区内各地税务机关的合作,创新税务执法协助机制,大力推进征管一体化和办税便利化,降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制度交易成本。


(三)参照海南省或粤港澳大湾区实行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

1.为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挥连接国内和亚太的独特区位优势,除了沿袭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外,还应允许成都和重庆创新推出与国际和国内试验区接轨的税收举措,以重点区域开放提升成渝地区资源要素利用水平。学习借鉴海南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经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设立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际合作园区等,实行低关税或零关税政策,给予一定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低税率优惠,或在一定时期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推动成渝地区由内陆腹地转为开放前沿。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应实行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各地产业结构特点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持续性投入,还能通过税收政策引导企业高效分工、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如对特定区域内企业间的交易免征增值税,促进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加速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制造业创新升级,推动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市场活力,实现成渝地区大中小城市间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打造“飞地经济”。


3.积极支持成渝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融合和创新。例如可以允许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叠加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下调其企业所得税税率至10%左右,同时对其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的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赋予财税政策的保护和支持,强化政策叠加效应。


4.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端科技型人才的税收激励机制。为了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科技生产要素投入持续增加,充分激发成渝地区企业创新策源能力,可以通过试点及时进行增值税留抵税款退税降低高科技企业前期投入中的资金压力,通过提高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比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参考粤港澳大湾区优惠政策,通过适当减免或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降低高科技企业人才个人所得税的实际边际税率,鼓励高科技人才落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本文为节选,原文刊发于《税务研究》2021年第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4

主题

790

帖子

2331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31
 楼主| 2021-4-27 16: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如何匹配财政体制和税收优惠政策

李航星: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尚可文: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杨婷婷: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


对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应当如何匹配一定的财政体制和税收优惠政策?


李航星: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匹配良好的区域财政体制和税收优惠政策,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助推形成一体化市场,降低双城经济体之间的运行成本和制度成本,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真正成为中国的世界级都市圈。首先,打造好西部大开发财政税政策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升级版。既要保持西部大开发财政税政策的连续性,又要做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财政体制和税收优惠政策创新性。其次,要开阔视野,广泛借鉴。国际上知名的都市圈如伦敦、纽约、东京等都市圈,匹配了良好的区域财税政策,在区域财税战略推动下,逐步完成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战略与协调发展政策体系,明确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多层次财政金融、交通通信、能源材料等网络,实现区域内基础实施同城化,公共品供给均等化,由此培养出一个或多个在全球极具影响力的产业,如纽约、伦敦及东京的世界金融中心,旧金山的全球创新中心等。第三,提供经济圈全域稳定同质的财政税收政策,是保障和支持是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整个都市圈空间布局依托龙头产业往外围区域拓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统计表明国外代表性都市圈内核心城市以外的周边中小城镇的GDP贡献占到40%以上,说明周边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产业能级对于都市圈整体的发展推动也是至关重要的。第四,尽快创设“成渝地区双城都市圈财税政策委员会”,以协调区域财税政策、统一管理机制为宗旨,建立联席决策机制。以财税政策为抓手,协调有关科教文、跨境基础设施、人才流动、户籍制度、投融资等政策,突破要素流动障碍、公平对待要素流动、鼓励要素优化配置,提升区域整体营商环境等。最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和重庆在区域紧密度和经济活跃度上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如何进一步实现一体化的区域财税政策,真正建立经济圈全域稳定同质的财政税收政策保障和支持体系,改革潜力巨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尚可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靠市场推动,二靠政府引导,在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财政税收政策的引导,将有利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健康发展。从财政体制与税收政策来看,关键是要建立有利于成渝地区协调发展的宏观机制和有利于成渝地区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机制。


从宏观机制看,一是要建立成渝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机制——成渝地区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的桥梁,对振兴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成渝地区要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推进双向开发,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为江海航运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要建立成渝地区产业集群融合发展与互补发展机制——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效转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形成成渝地区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要建立成渝地区城市群间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协调机制——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通过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创新就业服务体制、落实社保险转移接续政策等,促进成渝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同时,要将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相结合,确保成渝地区城市群间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协同改善。四是要建立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治理机制——完善江河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鼓励和支持沿江城市共同设立水环境保护治理基金,加大对环境突出问题的联合治理力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长江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试点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从税收政策机制来看,一是要构建成渝地区间税收征管协同机制——尽快出台一套涵括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生态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一系列税收措施,确保成渝地区协调发展。赋予成渝地区政府相应的税收政策制定和税收改革先行的权限。同时,成渝地区应统筹制订区域地方税种的征收标准,例如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契税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地方税种征收标准的统一。二是要构建成渝地区间税收信息共享机制——成渝地区必须以“互联网+”为契机,顺应大数据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税务信息化发展,构建涉税信息部门共享、征纳互通、阳光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三是要构建成渝地区间税收争端解决机制——进一步规范成渝地区税收秩序,营造有利于成渝地区协调持续发展的税收环境。另外,可以考虑借鉴《京津冀区域税收分享规范》的方式来建立成渝地区的税收分享机制,减少区域内的税收利益竞争。四是要构建成渝地区间税收服务合作机制——以加快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为契机,按照专业化、个性化、人性化、高效率的要求,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线上线下各类服务资源,搭建畅通的办税服务“高速公路”,最大限度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同时,强化成渝地区区域税收服务协作制度,共建纳税服务平台,为地区间纳税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税收服务。




杨婷婷:在建构财税优惠政策及体质方面,建议坚持互利共赢,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立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探索建立成本分担机制。鉴于成都、重庆及经济圈其他城市分属不同财政层级,主动争取四川省财政与重庆市财政建立跨区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本分担机制、园区共建成本分担机制,合理划分成本、减少一体化发展阻力。


二是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按照平等协商、权责一致的原则,细化研究利益分配标准,探索构建协作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框架。在产业转移及项目流转方面尝试制定税收分成、产值计分、土地指标流转等分享机制和办法,打造互利共生共同体;在园区共建方面,研究建立“存量不动+增量分成”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形成区域经济联合体。


三是共同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城市群的转移支付力度,赋予更多财税优惠政策,扩大成渝经济圈政府债券规模,支持以成渝经济圈名义单独发行集合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4

主题

790

帖子

2331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31
 楼主| 2021-4-27 17: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渝双城经济圈税收合作带来“三变”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重庆市税务局召开联席会议,总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推进川渝税收征管一体化经验和成效,谋划两地2021年税务合作新篇章。截至目前,川渝两地已有23个县(市)区税务部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税务部门协同推进征管服务合作的局面。


2020年川渝税务部门深化合作,为两地税收征管带来哪些变化?川渝纳税人缴费人获得了哪些便利?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服务之变办税缴费“零跑”

2020年4月以来,川渝两地税务部门联合梳理确定了第一批20项川渝跨省市涉税服务通办事项清单,实现了同等信用纳税人在川渝两地享受同质化的纳税服务;探索实施纳税人网上缴纳跨省市税款,12366纳税服务热线接线员能解答两地企业、群众的涉税咨询……高效便捷的办税方式逐渐开启了两地税企共赢的新局面。


中铁八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重庆市注册的建筑类劳务公司。该公司在四川省成都市有建筑劳务业务,需要在成都市预缴增值税及附加税费,每月该公司办税人员都会按照工程进度办理一次跨省缴税业务。成渝跨省缴库业务开通后,该公司于2021年1月13日首次通过电子税务局预缴增值税及附加税费共计35万余元。


“以前虽然有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缴税方式,但由于支付限额和公司对资金安全的考虑,无法一次性缴纳大额税款。”该公司办税人员说,“跨省缴库”功能彻底结束了他每月的两地奔波,现在足不出户通过电子税务局申报、扣款、下载完税凭证,不到半小时就可办理完成,真正实现了办税“零跑路”。


管理之变数据直达“无感”

毗邻重庆市荣昌区的四川省隆昌市,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发展带。长期以来,隆昌、荣昌两地历史、经济、文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产业呈现颇多相似点,夏布行业逐渐成为两地重要产业。


2020年,隆昌、荣昌税务部门建立夏布行业原料价格、工人薪酬、产能变化等涉税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数据分析运用,推动两地夏布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两地税务部门已共享70余户夏布企业相关信息、4万余条产业数据信息。”隆昌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打通涉税数据交换通道,是川渝两地纳税人实现实名认证、网上通办等服务的前提。2020年7月30日,川渝税务部门通过国家税务总局云平台完成首批实名认证数据交换,累计交换涉税数据900余万条。同年10月,两地税务部门建立川渝涉税信息交换专线,实现涉税信息实时共享,为构建川渝税收征管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如今,依托川渝两地电子税务局,“新办纳税人登记”“跨区域涉税报验”“自然人代开发票”等通办服务一一实现,纳税人可“套餐式”办理跨区域涉税事项。


“我们企业在重庆注册,但在四川也有项目,以前需定期携带资料到四川相关地市进行纳税申报,‘川渝通办’功能开通后,我们只需登录本地电子税务局,系统‘一键直达’跳转,几分钟即可完成实名注册信息一键复制,完成跨省涉税业务办理。”重庆同恒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陈海军说。


执行之变标准口径“同频”

一年来,川渝两地税务部门积极协作配合,统一税收政策执行标准,筑牢了合作基础,促进了两地税收公平和营商环境优化。


“得益于川渝税务合作,现在税务部门认定汽车销售服务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产业,适用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我们因此享受了企业所得税优惠,共计减免税款71.9万元。”遂宁市华星锦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财务经理吴亚萍对记者说。


遂宁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川渝两地税务部门在深化合作过程中,多次共同协商,就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判定达成一致意见,统一了政策解释口径,让更多企业享受到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数据显示,仅遂宁市2020年就新增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企业47户。


四川省税务局和重庆市税务局有关负责人均表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进入全面实施、加速推进的新阶段,税务部门将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共同把握川渝两地发展的历史机遇,服务好川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来源:中国税务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4

主题

790

帖子

2331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31
 楼主| 2021-4-28 15: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税务力量

截屏2021-04-28 下午3.15.02.png

程俊峰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税务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勇于创新实践,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贡献税务力量。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决策部署的重大战略意义,切实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是新思想的新实践。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优化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决策。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二是新时代的新任务。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妥善解决好东部和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于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撑,有利于缩小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战略纵深和安全保障。三是新格局的新举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成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具有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是西部地区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发挥成渝两地在西部地区的龙头作用,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把握发展趋势,着力探索优化新形势下税收服务推动国家城市化战略的路径方法。我们要立足国家城市化战略的大背景,深入思考,探索优化更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税收管理和服务新理念、新路径。一是在税收治理上要更加注重“智能化”。随着各类资源要素向城市群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国家城市化战略需要。税务部门要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的“智能化”优势,更好服务未来国家城市化战略:要着力构建跨区域税收数据共享交换机制,破解税收监管的“信息不对称”难题;要整合各类税收信息平台,积极探索建设智慧型税务信息系统;要持续用好税收大数据,加强税收经济分析,为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二是在政策落实上要更加注重“集成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求唱好“双城记”,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税务部门服务双城经济圈发展必须在政策落实上更加注重“集成化”:要聚焦服务双城经济圈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提升产业竞争力,集成推出一批支持高新技术行业发展、高端人才宜居宜业的税收便利化服务举措;集成建立一套高效率落实税收政策措施,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工作体系;集成完善一套科学分析政策实施效应、及时提出优化改进建议的制度机制。三是在征管服务上要更加注重“一体化”。现代都市圈相比于以往中心城区的最大区别,就是打破了地域分割和行政区划,并朝着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的现代化都市圈发展。税务部门要服务推动都市圈同城化,尽快形成统一开放、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就必须在征管服务上更加注重“一体化”:要切实加强双城经济圈内不同行政区划税务部门之间的战略合作,研究推动实现区域内“执法一把尺子、处罚一个标准、行为一个准绳”,为各类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营造一流税收环境。


  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贡献税务部门力量。近年来,川渝两地税务部门迅速行动、积极作为,围绕征管一体化和办税便利化,推动26项重点合作项目落地。下一步,将重点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建设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努力找准工作的发力点和着力点,务求实效。一是聚焦“两个中心”,主动服务成渝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聚焦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定位,坚持依法依规组织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财力保障;精准落实支持区域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节能环保等系列税费优惠政策,为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着力用好税收大数据,围绕服务地方发展大局,持续深化税收经济分析,让税收大数据“说话”,为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二是聚焦“两地”建设,精准助力提升成渝地区开放和宜居水平。要聚焦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这一战略定位,探索用好系列税收政策吸引优质企业和优秀人才;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税费服务,促进税收营商环境达到一流水平;加强税收监管、规范税收执法,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做好国际税收工作,服务企业“走出去”“引进来”;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效率和便利化程度,服务外资外贸发展;健全“绿色税制”落实机制,助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三是聚焦“经济圈”发展,全力加强川渝税收征管和服务协同联动。聚焦成渝“双核引领、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与四川省税务局战略合作,深化协作、增强协同,推动成渝地区税收执法统一规范;按照“异地受理、内部流转、属地办理、限时反馈”的流程,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涉税事项跨省通办;对于跨区域合作项目,探索建立在税收分享方式、税款缴库退库、涉税数据交换、税收征管协同等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


来源:重庆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4

主题

790

帖子

2331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31
 楼主| 2021-4-28 16: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渝地区获批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支持四川和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渝地区成为继长三角之后第二个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目前,川渝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已联合印发《2021年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川经信数信函〔2021〕135号),示范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川渝两地正携手构建一张“工业互联网”,发挥各自政策、产业、资源等优势,以新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用,平台资源合作互补,安全监管信息共享等为重点,推动两地产业、科技、人才、数据、生产要素等资源汇聚。


截屏2021-04-28 下午4.03.59.png


示范区建设将围绕四川省16个重点产业领域和重庆市8大产业集群开展深度合作,着力推进区域、产业、企业、要素资源4个方面协同,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产业、应用、生态6大体系,开展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工业软件攻关、产融对接等19项任务,尽快形成经验,赋能成渝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按照示范区建设方案,到2022年底,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新建20个二级节点;培育20个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企业累计达35万户;推动建设500个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的新模式项目,工业互联网相关服务企业达1000家。四川省将聚焦“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发展目标,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推进机制,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四川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4

主题

790

帖子

2331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31
 楼主| 2021-4-28 16: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年中央首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迎发展机遇
来源: 江北嘴财经
作者:江北嘴财经智库
时间:2020年3月8日

2020年新年伊始,成渝两地再次迎来发展新机遇。中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并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新定位、新要求。


日前,两地合作迎来了新动作。


2月28日,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成渝经济圈的核心驱动引擎,举行首次联席会议,明确了携手加强规划战略协同、探索内陆开放新模式、推进交通互联互通、推进产业联动发展、助力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多领域改革合作六项合作重点任务。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在此次两地提出的产业合作中,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数字经济产业有何发展机遇,又该如何推动?


截屏2021-04-28 下午4.26.15.png


1、同向互补成渝两地数字经济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产业升级、动能转换是关键,支柱性产业的确立是核心。


目前,数字经济已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全球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等世界五大城市群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据中国信通院测算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35万亿元,对GDP的贡献高达35.4%,预计2025年数字经济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2019年10月20日,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重庆、四川等6个省市被列为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并现场授牌。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在数字科技领域,成渝近几年已经形成一定的特色,崛起了一批创新型企业。比如,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马上消费金融、新网银行、数联铭品、蚂蚁小贷、小米消费金融等。未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之下,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挥政策机制和产业集中优势,数字科技和数字经济完全有机会成为成渝的增长极。


依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划分标准,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数字产业化,即信息通信产业,具体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照两个层次,重庆、成都各俱优势,“两个核心”同向互补,紧扣“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凝神聚力。


目前,重庆正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利用已有数字信息化和制造业基础,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协同发展,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着手确立了产业数字化优势。


一是加快推升产业数字化程度。2018年以来,重庆市实施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推行“云长制”,出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和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加快建设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领域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截至2018年末,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4360.5亿元、增长13.7%,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6%,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主要增长点。根据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左右。此外,市政府工作报告(附件)中,还明确了“到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跻身全国数字经济第一方阵前列”的目标。

640.jpg

二是发展智能产业等新兴产业。重庆市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积极培育万亿级智能产业集群。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海康威视重庆基地二期等项目落地,紫光华智数字工厂、瑞声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开工,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工业大数据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项目投入运营,阿里巴巴、腾讯、科大讯飞等企业西南总部落户重庆。2019年全市智能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4%。2018年,重庆市智能产业销售收入4640亿元、增长19.2%。智能硬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增加值均增长48%以上,智能机器人产业增加值增长30.8 %,液晶面板、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增幅均超过50%。2018年起,重庆已连续举办两届智博会。重庆市智能产业已开始引得全球侧目。


三是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重庆市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持续转换。截至2019年,重庆市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280个,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40个,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9%。生产效率平均提升67.3%、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2%、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9.8%、单位GDP能耗平均降低17.3%。云从科技、长安汽车、金山科技等9个企业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融合试点示范项目,重庆联通、重庆信通院、猪八戒网3个平台入选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试点示范平台。目前,全市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3.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9.6%。


同时,作为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省则拥有强大的数字产业化基础。2019年8月,四川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体目标到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超2万亿元,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大数据生态建设高地、大数据研发创新高地、大数据示范应用高地和大数据人才集聚高地。打造“成德绵眉泸雅”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3-5个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强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分析、安全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同时,促进5G产业突破发展。建设“天府无线通信谷”、中国移动(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电信云锦天府5G应用产业园、中国联通5G创新中心等产业载体和创新平台。打造5G产业领域重点产品,构建5G完整产业链等。


“六个维度”共推成渝数字经济产业合作

成渝两地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的方向是一致的,但融合发展不是“零”和博弈。


由于不同的产业背景,两地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优势各有侧重,可在产业、政企、示范项目、人才、成果转化、国际交流六个方面实现互补、合作、共赢。


一是产业联动共推产业结构升级。“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产业经济发展应当充分考虑成渝分属于两个独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具体情况,照顾彼此关切,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实施联盟、联合、联营,最大限度减少两城同床异梦各打各的小算盘。”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江北嘴财经智库研究员邵腾伟表示,要系统梳理双城的产业基础,找出哪些产业是双城均有的产业,哪些产业是双城互补性产业,哪些产业是双城都想拓展的产业。从而加强成渝两地间数字经济、人工智能、5G产业、装备制造等领域的联动与合作,互为市场,在金融、消费、制造、医疗、交通、贸易等各个领域,提升质效降低成本。


二是政企合作共建一流营商环境。2019年,重庆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邵腾伟认为,发展数字经济,成渝两地还需拥有同样一流的营商环境,要搭建双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交流平台,撮合双城数字经济产业和企业联姻融合发展。


数字资产(重庆)研究院院长李志峰也指出,各级部门要加强对数字经济和新兴科技的学习,面对新的经济形态,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应加强学习能力,快速提升对新兴经济领域的认知。


三是开展示范项目合作。李志峰认为,成都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在成渝两地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应更加具有改革创新意识,敢于在数字经济的一些领域先行探索和试点。例如以沙盒、试验区的形式,探索数字经济的新模式,做出一些全国领先和具有示范性的项目。


四是促进两地的数字化人才交流。在引进人才方面,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既注重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重用,对本地的数字经济人才和产业进行多方位的支持和扶持,同时也鼓励与对方进行人才交流与合作。


五是共建孵化平台促进成果转化。数字化经济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性,许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还需要一个孵化的过程。为此,邵腾伟认为,对互补产业、创新技术和产品可按全产业链一体化结成为产业联盟相互补台,并由双城联合出资搭建孵化平台。


六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国际平台开展国际化交流。李志峰认为,成渝地区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发展定位,立足西南,面向西部地区,为整个西部地区树立示范榜样,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高地,在未来走向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国际平台,比如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是中国和新加坡建设的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与新加坡合作具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新加坡在全球数字经济领域有很多新的探索和尝试,可加强与新加坡的多层次交流合作,设立数字经济研发中心,拓宽思路,提升开放水平,走向国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主题

2196

帖子

5249

积分

专家团队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5249

Tax100人物

2021-10-22 09: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定了!科技中心成都,金融中心重庆,西部真的要变天了


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作者:逍道一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S-3JCq4yRrZ-fIXCEuLQ


终于等到你!


2021年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外发布。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该规划连续播发到21日凌晨才最终发布完毕。


这从侧面说明“第四极”顶层规划的重要性。此刻距2020年10月审议该规划,已过了足足一年。


众所周知,成渝是炙手可热的网红,常年在各大直播、短视频、种草打卡平台上霸占C位。若以更大的格局,成渝的意义绝非吃喝耍这么简单。


从农耕文明的天府之国,到抗战和三线建设时的大后方,这里一直是中国关键的安全底座和战略大后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双循环”和“一带一路”中的角色,更加无可替代。


这份洋洋洒洒数万字的顶层规划里,饱含着国家怎样的雄心与期待?


  

一、成渝到底谁更重要?

中国所有的双城记里,成渝绝对是竞争最激烈的那对。


鉴于特殊的渊源,很多人难免会习惯性排座次。想知道在文件中,成都和重庆谁更重要?


千万不要捕风捉影,认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称呼是成在前,就以为成都更重要。其实这只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


也不要觉得各种文件都是“重庆、成都”,就以为重庆更重要。重庆是直辖市,行文放在成都之前,没毛病。


比对顶层设计给成渝的定位,不难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对重庆的定位是:

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


对成都的定位是:

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除了国际门户枢纽这一项,剩下定位全是各自独家。重庆主打制造业、金融、交通枢纽,成都侧重区域经济、科技、文化。


看清楚没?成都有的重庆没有,重庆有的成都没有。国家用心良苦,希望成渝双剑合璧。



规划纲要特别提到了培育合作文化。所以都别争了,格局打开!重点在后面。


二、暂时没有等来交易所

如果说遗憾,唯一的遗憾是礼包没提交易所。


今年9月2日,高层亲自宣布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至此,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都有了至少一个证交所。


在北交所设立前,三大顶级都市圈都有至少一个全国性金融中心,大湾区甚至有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


交易所是全国甚至全球资源配置的平台,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意义重大。


如今以科技创新华丽转身的深圳,蜕变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90年深交所开业。正是由于深圳有了交易所,才孕育出平安、招商等大型综合性产融结合的巨头,为之后科创培育了良好的投融资生态。


至于上海和香港,玩金融的历史更久。北京则是当仁不让的大国金融管理中心,是央行和几乎所有大银行的总部所在。


当然,证交所并不是成为金融中心的唯一路径。


纽约之后,美国第二座影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芝加哥,当年正是依托连接美国东部与中西部的枢纽转运优势,开展大宗商品的交易,顺势设立了闻名于世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与纽约错位发展,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


  

遗憾的是,中国中西部唯一一个期货交易所已花落郑州。


随着碳中和历史宏愿的开启,未来碳交易会越来越多。成渝作为中国内陆最重要的生产与消费中心,不排除日后可能设立碳汇交易所,完成金融中心的心愿。


不过如果深读规划纲要,会发现国家另有深意。


三、最硬核的“国家级”落户重庆?

尽管成渝双城均获得国际门户枢纽这个“国际级”,成都还收获世界文化名城这个“世界级”。


但最硬核的“国家级”定位当属将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这也是成渝唯一一项“国家级”。相比之下,金融中心的前缀限定只在“西部”。


这恰恰是规划纲要低调务实的地方,充分考虑成渝实际发展状况,尤其是重庆由于历史原因,制造业基础良好,是非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也符合当下重视制造业的主旋律,防止“脱实向虚”。


事实上,成渝之所以力压长江中游等对手成为“第四极”,很大原因是当地产业优势。


1949年之后,首先发展的重工业基地是东北和上海。随着“三线建设”开启,川渝、陕西等西部地区逐渐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



所以川渝除了中国加入WTO后大规模招商引资形成的外向型经济,还有坚实的机械、军工等产业基础。


不止成渝,德阳东方电机能够生产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机组,大量应用在三峡工程和金沙江梯级电站开发等领域。


绵阳有亚洲最大的航空风洞试验中心,是研制各种飞机导弹、宇宙飞船等航空航天器的必备设施。


在高层规划里,未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将不止是一个生产基地,还要成为在新形势下掌握大国竞争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中心。


具体包括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性产品开发,在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等。


规划纲要特别提到“推动中国科学院等在双城经济圈布局科研平台。”


这个表述值得细品,都知道“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头衔精贵,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大湾区、合肥享有此殊荣。


4城中除了以企业研发创新为导向的大湾区,北京、上海、合肥的科创生态,中科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尤其是合肥,正是中科院与中科大(中科大也属于中科院)在合肥的布局,发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引领作用,才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让合肥完成了弯道超车。


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中科院在成都的布局明显多于重庆,这也是将成为定位为科技中心的原因。


四、内陆加速沿海化

成渝在内陆一骑绝尘的产业优势,很大程度归功于“三线建设”。


但如此“大进大出”的产业,通过公路完成转移无异于愚公移山。除了长江,其实是依赖宝成铁路和襄渝铁路完成的。


这几年,“沿海制造业外迁印度、东南亚”成为令国人担心的话题。


东部高企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已很难承载太多电子组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工业。与此同时,拥有超过一半国土面积和4亿人口的西部还是一片蓝海。


西部与东南亚的终极PK,是制造业能否留在中国的关键。让西部加速沿海化,成渝率先成为内陆开放高地,也是规划纲要的重点议题。


如果说宝成铁路和襄渝铁路是破除蜀道难的先声,中欧班列就是最具想象力的一笔。


2010年,苹果CEO库克在深圳富士康工厂考察最后留下一句话:需要将工厂设在靠近工人家比较近的地方。翻译一下,就是深圳工厂得搬了。


此前郭台铭多次赴越南考察,酝酿“南下计划”。东南亚港口众多,运输成本优于西部,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没有认输,以成渝为首的内陆,开启了关于政府全员招商、升级保税区、打通交通动脉的“内陆沿海化”尝试。


2010年8月,时任重庆市长亲赴北京,向海关总署、铁道部提出开行一条重庆至欧洲的铁路大通道的请求。铁路运费虽然高,但速度快。数码产品重时效,且单价高。通过铁路运输电子产品,可以部分抵消西部不沿海的劣势。


  

经过高层拍板与5个国家的协调,开通的渝新欧班列最短13天就能将重庆电子产品运到德国杜伊斯堡,较海运缩短了2/3的时间。考虑运的是高价值产品,最终成本甚至低于海运。


重庆试水成功,成都迅速跟进开通蓉欧班列。这就是中欧班列的前身。规划纲要也多次点名:


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与新加坡合作推动东盟及相关国家共同参与通道建设,探讨衔接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和中欧班列建设合作。


打造重庆兴隆场、成都北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开拓中欧班列中、东通道,积极衔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点名中欧班列的同时,也透露出成渝特殊的战略地位。


全球化格局下,四川盆地不再是安居一隅的死角,而是“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者的连结处。


  

只有盘活了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国经济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才能彻底打通,真正张开大国臂腋。


在人们习惯于郑州、武汉是中国绝对的铁路中枢时,重庆却不声不响加快逆袭的步伐。


规划纲要对重庆的定位专门有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一项。在重庆的蓝图里,未来将有9条高铁、4条快速、5条普速,一共18条铁路在重庆交汇。


  

沿海化的希望不仅在陆上,也在天上。


今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迎来首航时刻。成都也因此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3座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这是国家在成渝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的底气。


高质量建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实施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实现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


规划纲要还明确:规划研究重庆新机场建设,布局建设乐山、阆中、遂宁、雅安等一批支线机场,研究广安机场建设。


这才是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的样子。看来内陆沿海化只开了个头,远未终局。


五、四川盆地面临重构

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这3个世界级城市群,成渝这个“第四级”的城市群形态最为特殊。


京津冀是1超(北京)+2强(雄安、天津);

长三角是1超(上海)+2次超(杭州、南京)+N强;

珠三角是3超(广深港)+2次超(佛山、东莞)+N强;


成渝独特的二元城市结构不是问题,问题是成渝之外的四川盆地,有一点经济塌陷。


按照规划纲要对“第四极”的圈定,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


人们印象中,成渝双城经济圈大概只有成都+重庆。可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9600万人如何都享受到与成都和重庆一样发展红利?


早在2018年2月,高层就对四川提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和“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作出“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指示,要求四川——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城乡统筹、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同步全面小康”。


四川随即于2018年4月提出构建“一干多支”发展格局。



搞经济圈的价值与意义,就是希冀成渝把周边经济带动起来。规划纲要对此进行了细化:


支持遂宁与潼南、资阳与大足等探索一体规划、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建设模式。把绵阳、乐山打造为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支持雅安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支持黔江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


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支持万州建设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支持南充、达州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


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支持宜宾、泸州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内江、自贡同城化,带动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发展。


最后说一个我刚刚亲历的例子。今年国庆,我从重庆自驾去成都,特意经过宜宾。


宜宾虽然贵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岷江、金沙江交汇成长江零公里处),但处于云贵高原边缘的宜宾,地理条件有点糟糕。长江上游航道难行大船,城区地形起伏甚至比重庆还大,经济表现自然长期不起眼。


都知道宜宾有五粮液,实际上对城市全面拉动作用有限。否则,拥有茅台的遵义早就是宇宙中心了,尽管茅台市值一度高于深圳GDP。


但从2017年起,宜宾陆续从广东引进了朵唯,领歌,康佳,这些手机品牌在国内虽然少见,但在国外市场可都是名牌。宜宾接着引进了中兴和极米,后者是目前最大的投影仪品牌。2019年开始,宜宾陆续与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厂家宁德时代签署一到六期制造基地。


除了主政者有为,宜宾的逆袭也离不开精准的定位,提出要紧紧依靠成都、融入成都”开展全方位合作,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扩大与重庆的合作,并在产业、交通、科技等方面更多地争取成渝两地支持,将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两省市规划中去。


成都、重庆近年优异的表现,拉高了整个经济圈格局与发展上限。成渝率先成为“内陆沿海”的同时,也让本来无缘分享全球化红利的三四线小城,有了上牌桌博一博的机会。


图源:铁路建设规划

在未来的交通规划中,越来越多的通道不再单纯以成渝为双核放射性分布,反而越发呈现扁平化与网格化特点。


满园春色才是春。


今年是重庆开埠第131年,重庆计划单列第38年,重庆直辖(川渝分治)第24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成渝的“口水仗”没有停过。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改变了这种氛围。成都和重庆,越来越从单纯的增长竞赛,进入到相向而行的新阶段。


全球格局正发生全新且剧烈的变化。时代带给成渝巨大的契机,也赋予成渝艰巨的使命。归根结底就是要在西部形成一个高水平发展的增长极,也是在大变局的背景下形成“双循环”的战略大后方。


这将是巴山蜀水的幸运,更是中国的幸运。


参考资料:

成渝“第四极”何以炼成?》元淦恭说

顶级发布!成渝怎么分工?第四极地位如何?干货解读》杠杆游戏

刚刚,成渝顶级规划来了!(精华版)》西部城事

制造业能不能去西部》远川科技评论

短文:从国内一个中型城市的例子,看产业转移是会到国内还是到东南亚印度?》宁南山

沪深之外,国家还在“重庆+广西”下一盘大棋……》刘晓博说楼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liwei03@51shebao.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