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菊秋:财政高质量发展开启了新时代四川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新篇
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是四川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全面推动财源培植、支出保障、财政改革的系统性文件,开启了新时代四川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对于四川财政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意见》提出的财源培植、支出保障等举措,创新突破,亮点纷呈。作为全国首个全面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的省级系统性文件,《意见》专门强调加强财源建设,拓宽增收渠道,并提出创新政策机制,强化支出保障,防范化解运行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突破和亮点。
第一大亮点在于创新性强
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离不开财政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保障,《意见》从省情出发,给出了何为财政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财政高质量发展的四川释义,这为推动地方财政规范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第二大亮点在于针对性强
四川市县财政普遍较为困难,对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依赖程度很高。《意见》提出实施税收贡献激励、支持市县壮大税收规模、培植涵养地方税源、有序推进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等举措,对于进一步增强市县财政保障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大亮点在于注重实效
《意见》提出要突出“奖勤罚懒”导向,对促发展资金实行竞争立项,对发展成效排名靠后的地区采取扣减财力等措施,强化绩效监督结果运用,这有利于倒逼市县强化财政管理、提升资金效益。《意见》提出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明确集中资金支持重点项目,这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出精准度。
《意见》提出的财政体制改革举措,任务清晰、目标明确。四川省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省内差异较大,所辖市(州)数量与广东省并列第一,区县数量则为全国第一,财政管理体制多样,省以下财政体制管理至关重要。《意见》提出的改革措施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是四川省新一轮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风向标。
第一《意见》明确要逐步推进同一税费收入在省与市县的归属和分享比例保持统一,这对于促进财政体制统一规范、保证收入划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根据自身财力合理制定政策。
第二《意见》指出分类分档确定不同区域财政支出责任,逐步推进同一地区不同领域财政支出责任分担比例统一,分类分档的划分方式充分体现了区域差别的原则,一方面有助于减轻基层支出压力,另一方面也更好发挥共同财政事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
第三《意见》提出整合设立财力性转移支付,通过将“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整合为省级财政财力性转移支付,置于同一管理框架下,有助于更好发挥政策合力,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牢牢守住基层“三保”防线。
第四《意见》提出要加强扩权县财政管理,强化市级财政在项目资金分配、库款资金调度、财政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职责权限,有助于增强市级财政统筹能力和宏观调控效能,推动权责配置更加合理、风险防范更加有效、基层保障更加有力。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对四川来说,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高质量发展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强财政收入能力由于近年来经济增长放缓和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地方财政更多依赖于税收收入,四川省2023年地方财政收入5529.1亿元,同比增长13.3%;政府性基金收入4515.6亿元,下降5.5%。因此,四川需要重点培植涵养地方税源,如《意见》所提的实施税收贡献激励、加大产业培育支持等,同时还应完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二是健全财政支出保障一方面,四川人口多、地域广、发展不平衡,省内市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加剧了财政横向失衡问题,应结合各市县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优化财税扶持政策,创新完善省级财政财力性转移支付制度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可以推动零基预算改革,并把绩效评估融入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深化重点领域预算公开、健全预算信息公开线下窗口与线上平台等。三是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一方面,在经济增速放缓、减税降费政策实施背景下,四川省需要高度重视财政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以保障财政可持续性。具体要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严格控制新增隐性债务,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全口径审计,同时改进财政储备制度,提升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为提升财政治理效能,还应该创新财政政策机制,如引入先进财政管理工具和技术,推广“互联网+财政”模式,提高财政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