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润民生 让非遗在春节里“活”起来
http://file.tax100.com/o/202402/23/330_1708657263060.jpg?width=900&size=49466春节是众多非遗项目传承实践和集中展示的重要时间节点,各地依托本地非遗项目和传统年俗,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非遗项目与传统节日深度融合,各地税务部门也提前谋划,主动靠前服务,助力非遗在春节里“活”起来。
吃:舌尖上年味浓
作为一个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岭南城市,广西梧州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早茶、猪油饼、龟苓膏、六堡茶等舌尖上的非遗美食是当地人必不可少的美味。春节期间是餐饮行业的旺季,广西税务部门主动对接非遗餐饮企业,用税惠红利与精细服务传递“年味大礼包”。
http://file.tax100.com/o/202402/23/375_1708657263204.jpg?width=1080&size=109470
图为梧州市龙圩区万利饼屋工人正在制作猪油饼。
手工制作的龙圩猪油饼,咬一口,酥脆鲜香,香味四溢。到了春节,吃上一口脂香浓郁的猪油饼,是许多梧州人从小到大的习俗。2020年,龙圩猪油饼制作技艺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春节期间,梧州市龙圩区万利饼屋迎来旺季。“过年前后产品销量激增,来自北京、新疆、深圳、珠海等地的消费者通过电话、微信下单,开票业务量激增,正想了解怎样线上开票,你们就来了。”梧州市龙圩区万利饼屋老板何家勇对龙圩区税务局“先锋龙小税”服务队说。
梧州市龙圩区税务局“先锋龙小税”服务队得知何家勇刚刚学会使用数电票和电子税务局,对一些流程还不太熟悉,便上门送去开票指引,手把手指导何家勇操作,确保其学会线上开票操作,提高开票效率,有效应对春节期间的开票高峰。
看到猪油饼那么受大家喜欢,何家勇心里既高兴又自豪。“我收了几个徒弟,把技艺一点点地教给他们,希望猪油饼制作技艺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更好地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吃到这一特色美食。”
玩:多彩民俗带“火”春节游
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内,农乐舞舞者跟随着音乐,甩动象帽,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身着朝鲜族服饰的居民和游客一起欢歌起舞,共贺新春。
http://file.tax100.com/o/202402/23/790_1708657263294.jpg?width=1080&size=115398
图为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第五代传承人朱建民展示舞蹈技巧“双飞燕”。
延边州共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曲艺、民俗等10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0余项,国家税务总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税务局对照非遗名录,以“一企一册”、配设专员等举措服务非遗纳税人,更好助力非遗项目传承发展。
“我们园区里有朝鲜族服饰、朝鲜族传统米糕制作技艺、米酒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还有朝鲜族传统民居、秋千跳板、摔跤等非遗项目场地设施,这种文旅资源的融合碰撞能够给游客带来新奇的体验,让游客在拍照游玩中感受非遗文化。”中国朝鲜族民俗园经理朱保坤解释着园区的“流量密码”。
春节期间,中国朝鲜族民俗园举办了冬季花灯节,同时开展宫廷米糕非遗体验,朝鲜族陶艺制作,品尝传统米酒和朝鲜族辣白菜等活动,充分融入民族元素,展现朝鲜族风情韵味。据统计,中国朝鲜族民俗园春节假期期间共接待游客15.54万人次,同比增长196.56%。
为助力非遗发展,延边州税务部门组成流动志愿服务队,为园区内外的商户提供开办门店指南,推送“实名办税”小程序、申报操作指引“二维码”,在春节前后的人流量高峰期,及时办理发票增量业务,让旅游市场“火”起来、非遗项目“活”起来。
“延边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大众视野的过程中,税务部门有责任、更要有担当。我们将切实发挥作用,以暖心成就匠心,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延边州税务局主要负责人表示。
用:仿古地毯装点新春
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制作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80多年。作为中国地毯五大路系之一的阿拉善仿古地毯制作技艺,继承了阿拉伯和中国京式宫廷地毯的传统,以精细独特的做工、淳朴秀美的图案而著称于世,在大漠戈壁独树一帜,被行家们尊为地毯技艺的鼻祖。2008年,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http://file.tax100.com/o/202402/23/657_1708657263500.jpg?width=1080&size=235752
图为织工为织就完成的阿拉善地毯进行修剪。
在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传承基地——阿拉善右旗民族工艺地毯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公司负责人冯桂英正在清点即将出库的产品订单,织毯工人们也忙得热火朝天,普通的毛线在他们灵巧的手中,经过纺经纬线、绘图、染纱、倒线等100多道工序,最终编织成精美的地毯。冯桂英表示,春节这段时间是公司最忙碌的时候。
“我们新开发的丝织地毯,将传统工艺和现代艺术结合,产品质地更加密实、风格也更加鲜明,很快就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除传统地毯外,我们还推出艺术挂毯、汽车坐垫等系列产品,丰富消费者的选择。”冯桂英说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坚持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又要持续推陈出新,针对春节市场,公司专门设计了喜庆祥和的主题图案,让老百姓感受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的独特魅力,更好地装点红红火火的中国年。
“每一张地毯需要历经几十万次的锤打,时间成了我们的‘奢侈品’。好在税务部门的好政策直达快享、好服务一路相伴,让我们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得到双重下降,能够放开手脚专注于非遗产品设计、生产和推广。”冯桂英介绍,2023年公司累计享受各类税费减免13万元,获得感满满。
为支持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传承发展,阿拉善税务部门坚持靠前服务,密切跟踪非遗企业经营状况、发展动向,建立企业税费优惠政策享受清单,按月向企业发送适用税惠政策和涉税业务注意事项,确保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同时,组建远程办税坐席团队,依托征纳互动、“办问协同”等平台,将传统沟通模式升级为同屏实时互动,架起“云端办税”直通桥,帮助非遗企业足不出户解决涉税问题。
看:古人“观影”也精彩
一锣响,万众聚。春节期间,河南信阳灵山风景名胜区东南门广场上搭起了皮影戏台,皮影师傅熟练地打开头箱,亮挂影人,再打开脚箱,取出乐器。伴随着音乐响起,罗山皮影戏非遗传承人王晓丽操持着自制的影人,腾云驾雾,翻山赶海。唱曲声声入耳,打斗幕幕惊心,令游客啧啧称赞。
http://file.tax100.com/o/202402/23/189_1708657263675.jpg?width=1080&size=142355
图为从事罗山皮影戏表演多年的艺人向国家税务总局罗山县税务局干部介绍皮影人物角色和操纵方法。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由演员操作影人的三根皮影棍,使影人的举、止、动、静、喜、怒、哀、乐均映于荧幕之上,根据剧中人物的行当不同而各有差异。据了解,罗山皮影戏始于汉、兴于唐,至北宋传到江淮流域,具有人物造型高大、厚重、色泽鲜亮等特点,其唱腔音乐蕴含有江淮地区民间音乐的元素,体现出江淮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备受河南、湖北、安徽等地群众喜爱。2008年,皮影戏(罗山皮影戏)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罗山县在册皮影艺人有近500人,常年演出的皮影戏班有80余个。
近年来,由于电影、电视和网络的冲击,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承面临了不小的阻力。王晓丽所在的罗山县弘馨皮影戏剧团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摸索、创新。为让更多人能够听懂、看懂罗山皮影戏,他们将当地方言演绎的唱词改用普通话呈现,并尝试在直播平台进行演绎推广,同时结合罗山红色资源、民俗民情自创皮影人物30余个,剧本10余部,取得良好成效。
“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和文创产业的转型升级,皮影戏这门古老技艺,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王晓丽表示,“罗山皮影的发展创新,离不开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作为小规模纳税人,2019年以来,剧团连续享受增值税免征优惠。税收红利帮助我们缓解了经营压力,有更多精力进行产品设计创新。”2月14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专题报道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皮影戏,王晓丽也带着最新制作的龙年题材皮影亮相,向更多人展现罗山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摘编自《中国税务报》
http://file.tax100.com/o/202402/23/242_1708657263877.gif?width=900&size=811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