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创造”到“价值创造”——新时期电力企业对外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宇超http://file.tax100.com/o/202401/22/819_1705918806146.jpg?width=550&size=24097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自2021年商务部等19部门《关于促进对外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出台以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蹄疾步稳,技术、标准、装备和管理全产业链“走出去”稳中有升,已成为对外投资合作新亮点。进一步加快对外设计咨询,对延伸对外承包工程价值链、注入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新动能、赋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期对外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
立足新时期,我国对外设计咨询“走出去”涌现出了新的发展特征。
一是工程承包仍是带动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2022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424.9亿元人民币、新签合同额17021.7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同比增长4.3%和2.1%。其中,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5514份,新签合同额8718.4亿元人民币,增长0.8%,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2%;完成营业额5713.1亿元人民币,下降1.3%,占同期总额的54.8%。
二是新能源、新能源+是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2022年,受地缘政治博弈、俄乌冲突等因素推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新能源转型。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达303GW,同比增长15.71%,占全球总新增装机的85.68%,创历史新高。在现行政策情景下,2020—2030年,在预测新增发电方面,全球煤电新增发电预计缩减2978TWh,新能源新增发电预计增加3162TWh,基本弥补了煤电退出造成全球发电量缺口,形成了可再生能源对煤电的替代。未来,新能源以及新能源+等领域将成为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三是规划牵引是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当前,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难度逐渐增大,对综合国力和政策机制的要求越来越高,产业链条越来越长,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大。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正从劳务输出、工程承揽、EPC+F逐渐迈入投建营一体化、设计咨询引领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规划牵引已经成为新时期带动技术、装备、标准、资本和管理“走出去”的重要突破点。
新时期对外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国内电力设计咨询企业规划牵引力不足。客观方面,由于受海外部分国家主权、安全等硬约束,诸如地理信息数据、风光资源禀赋、电网接入点数据资料等受严格保护,获取途径有限,我国电力设计咨询企业在国内所积累的电力规划研究模式和经验,无法在海外复制。主观方面,在全球新能源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受机制考核等影响,我国电力设计咨询企业“走出去”的意愿和动力不足,国内设计人才对属地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学习和掌握较弱,缺少使命感和荣誉感,人才国际化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二是设计咨询业务标准结合度不紧,国际化设计水准不高。中国设计咨询企业在标准方面重手册而轻实证,欧美同行则注重过程论证和计算。由于和国际设计咨询企业缺少足够的项目合作,中国设计公司对国际上其他国家技术标准的掌握不深,在投标阶段,与业主要求脱节,无法充分把握项目前端话语权和项目执行阶段的商务技术条款解释权。此外,由于设计咨询前期介入项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加之企业评价机制的影响,设计咨询企业偏向于承揽大规模总承包项目,对设计咨询高端引领重视不足,整体国际化水准不高,业务结构布局尚待优化。
三是在市场开发等前端资源配置不够,国际咨询业务尚未形成较强国际影响力。一方面,在市场开发、编标投标等过程中,仍以“海外市场人员+国内设计人员”配置模式为主,海外一线前端设计人员投入占比较低,人力资源配置失衡,叠加时差、网络延迟等客观因素,在与前方业主沟通协调、技术方案调整及时响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延后和障碍。另一方面,在设计工程中,国内电力工程设计咨询企业没有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设计咨询业务体系,不熟悉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咨询业务工作流程,缺乏国际设计咨询管理和专业人才,国际化设计咨询业务没有形成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四是价值工程工作链不深,价值链牵引拉动不足。在工作链方面,我国设计咨询企业普遍存在“前重后轻”惯性思维,在编标投标、技术方案编制、商务报价评审等项目开发前端,设计人员积极性和介入性较高,把控较严;而在设备选型、方案专项优化、性能保障等项目执行后端,缺少设计人员深度参与,导致设计咨询未能贯穿工作链全流程。在价值链方面,设计咨询占据着价值链前端高增值环节的主动权,然而我国的设计咨询企业在国际上仍主要开展专项技术咨询(如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EPC工程总承包等传统业务为主,尚未形成从项目策划、方案设计、技术设计、专项设计、造价控制、施工现场监管等全方位全过程咨询服务能力,牵引拉动作用有待提升。
从“市场创造”到“价值创造”:
新时期对外设计咨询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电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工”)作为能源电力及其相关多元化领域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与集成服务商,是全球最具规模的能源设计咨询企业,下辖25家所属企业。其中,23家境内企业,包括8家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设计院,以及2家境外能源电力工程设计咨询企业,即西班牙易安国际股份公司(EAI)和盖飒工程技术股份公司(GHESA)。已完成100余项规划设计咨询、勘察、造价、监理、项目管理和运营维护等,完成多项国际能源多双边合作研究,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开展了老挝电力规划研究、中越、中蒙、中俄、中菲能源合作规划研究等多双边合作研究,为中国与重点国家开展能源合作提供决策参考。在对外设计咨询“走出去”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开展海外专项电力研究,实现“绿色”价值创造
针对国内电力设计咨询企业规划牵引力不足等问题,中电工程整合集团资源,系统开展海外专项电力研究,延伸产业价值链,实现从“市场创造”到“价值创造”的转型。
在“绿色”研究方面,中电工程充分发挥自身在能源电力领域70年来形成的技术、资源和人才综合优势,牢牢把握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时代命题,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及辐射国家,从电力发展现状及前景、电力政策研究、典型项目合作案例、市场开拓建议等多个方面,系统开展海外74国电力发展专项研究,深入分析各国新能源发展前景和可行性目标,服务东道国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
在“绿色”价值创造方面,结合海外专项电力研究,中电工程深入开发海外太阳能、风电、储能、氢能等新能源综合应用场景,考虑不同国别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通过项目投资加产业装备投资、新能源债券融资等方式,推动新能源制氢、新能源海水淡化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东道国提供量身定制的“一揽子”产业整体解决方案,助力东道国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夯实对外设计咨询专业基础,实现标准价值创造
针对设计咨询业务标准结合度不紧、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中电工程大力夯实对外设计咨询专业基础,系统打造国际竞争新动能。一方面,深入开展与AECOM等国际顶尖设计咨询企业对标对表工作,从业务体系、商业模式、技术研发、合规管控、人力配置、成本核算、内控建设等多个维度对比分析差异和不同,筑牢专业基础,补足短板。通过对标融合其业务经验及体系,加快转变对外设计咨询业务生产经营理念和组织实施方式,系统提升对外设计咨询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在深入对标基础上,还需加快学习研究掌握国际标准,加快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标准问题,本质是技术壁垒问题,只有通过技术系统的互相融合,才能推动标准的融合。当前,中国工程技术标准,特别是电力工程技术标准已成熟化、系统化,具备成本节约、省时高效等多重优势。通过探索国际合作交流的新模式,打造中国标准“走出去”新范式,提升标准价值。
三、开展功能性并购,实现资源整合价值创造
针对在市场开发等前端资源配置不够,国际咨询业务尚未形成较强国际影响力等问题,中电工程大力实施海外并购,以100%股权战略性收购具有技术、产业、业绩、管理与业务流程优势的西班牙设计公司和工程公司,畅通国际产业链循环、打造欧美高端市场桥头堡。
一是以实现绿色发展为目标,确立整合目标、方式和策略,逐步推进实施共生式组织整合、监管式财务整合、保护式人力整合、集约式市场与产业整合、互补式产业与业务整合、融合式技术创新整合、兼容式文化整合,通过整合境内外优势资源与要素,快速突破海外高端市场、拓展高附加值业务,畅通国际外循环产业链,实现了更高质量的“走出去”。
二是在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的同时,反哺国内经营,将并购企业的技术、管理和业务等优势,内向嵌入国内大循环,打造产业新生态、推动绿色业务再升级、提升与国际接轨的经营管理能力、吸收引进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了内循环价值链和竞争力,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引进来”。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创造
针对价值工程工作链不深,价值链牵引拉动不足等问题,中电工程通过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拓宽人才培养路径,锤炼具有国际视野、善于运用国际规则和惯例、掌握全球前沿技术,专业素养、语言能力、商务意识均过硬的复合型高水平咨询团队,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创造。
一方面在海外项目实践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做国际设计、咨询业务的专业人才,加强海外一线设计人员派驻,以工程实践磨练队伍;推动与区域内国外政府部门、国际知名企业在科研、工程技术、市场经营、项目管理等人才领域的交流与第三方合作,共同开拓人才市场。
另一方面,加强价值创造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划和体系中的建设,培养国内设计咨询人才“走出去”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落实属地招聘,研究不同国家和区域属地化用工政策及人才供给状况,完善人才梯队架构,补齐专业短板,提升团队设计水平,满足当地执业要求。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http://file.tax100.com/o/202401/22/703_1705918806417.jpg?width=567&size=23276
http://file.tax100.com/o/202401/22/112_1705918806679.jpg?width=1080&size=6683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