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03 发表于 2023-12-25 15:20:27

与税同行:全国首家股份制企业的成长故事

本报记者 虞立教
通讯员 潘冰清 张雯雯
一张“准生证”,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5周年。在浙江省温岭市档案馆内,一张泛黄的企业开业登记申请书带我们穿越时空,见证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台州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的诞生。
http://file.tax100.com/o/202312/25/349_1703488826909.jpg?width=1080&size=78162
图为台州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厂区。
因改革而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台州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温岭县牧屿公社牧南工艺美术厂。
1982年12月22日,牧屿公社社员陈华根和王华森带着申请材料,专门拜访了温岭县社队企业管理局,希望能尽快成立“温岭县牧屿公社牧南工艺美术厂”,以“大队集体所有制”的性质把企业办起来,便于对外经营。
负责审批的温岭县社队企业管理局生产股股长陈心鹤看了材料后,大胆建议陈华根和王华森:“你们不如实事求是直接报批一家联户企业。”
“要想发展,就要改革,就要敢于推动企业摘掉‘红帽子’。”在全国思想大解放的背景下,1982年12月28日,在温社企字(82)第74号文件《同意创办“温岭县城西缝纫机零件厂”企业的通知》中,温岭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明确将温岭县牧屿公社牧南工艺美术厂等4家企业的性质,定为“社员联营集体”。
1983年1月15日,温岭县牧屿公社牧南工艺美术厂领到了由温岭县工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全国第一家有据可考、经过工商注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就这样诞生了,而陈华根等人则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诞生,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蛰伏在温岭人心中的渴望。至1983年底,温岭市先后批准成立了200多家联户经营集体企业。
1983年4月、1984年10月,国家先后实行第一步、第二步“利改税”,逐步将企业原来上缴国家的利润改为按税收形式向国家缴纳。在“利改税”第二步改革中,国家调整了部分产品的税率。
陈华根敏锐地察觉到,他生产的鞋子正好在调整名单内,国家在用税收政策鼓励鞋类企业扩大生产。在政策的支持下,陈华根的鞋厂迅速发展起来。1987年,陈华根将企业更名为“温岭县第二鞋帽厂”,开始生产注塑鞋。
“当时生意好到什么程度?订货的人到厂门口要取号排队才能进来,排队的号一转手就能卖50元。”说起父辈们经营企业的辉煌时刻,陈华根儿子陈敏智的言语中透着自豪感,“45年来,企业经历了6次改名,每一次改名的背后,都与改革浪潮的推动密不可分。”1992年,企业改名为台州达利宝鞋业有限公司。1994年,企业又迎来了重大发展,买地、建厂房,真正从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生产,更名为台州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
由开放而兴:从温岭走向世界
东方风来满眼春。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改革开放迎来又一个明媚春天。1994年1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当年5月,国家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完善向出口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价格支持等出口补贴政策支持出口企业发展。
1985年4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历经多次调整。日益完善的出口退税政策,为出口企业提供了极大支持,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增长。
“我们的外销之路是从参加广交会开始的。”陈敏智介绍,1995年,宝利特得到了一次广交会参展机会,凭借着价格和质量优势大获成功,一举打开国外市场。
获悉宝利特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温岭税务部门及时为宝利特送去了出口退税的政策资料,并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进行专项辅导。“出口鞋子可以享受出口退税,这样的好政策真是帮了企业的大忙。”陈敏智回忆,彼时,站在外贸“风口”上的宝利特急需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在税收政策红利的支持下,1999年,公司引进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2000年,公司从台湾引进管理团队,引进先进的冷粘鞋流水线……
“企业的发展速度一下子就提升了。工人数量从原来的几百人,到后来近千人,再到六千多人,一年生产的鞋子有1750万双。不过生产的产品很杂,高端、中端、低端,什么档次的产品企业都做。”陈敏智说。
在2008年以前,宝利特出口以“走量”为主,不细分市场,没有专攻,企业每年生产许多鞋子,却不见得赚很多钱,海外市场不稳定,招工也越来越难。
经过市场分析后,企业决定将发展重心放在开拓利润高的欧美和日本市场上。“鞋跟高度、鞋子宽度、针距等,用尺子一一测量,鞋子里面看不到,就剪开来检测。最终,把每一个细节体现在数据里。”欧美和日本市场的“严要求”,倒逼宝利特在开发生产上下“硬功夫”。企业引进激光脚型测量技术,用于定制化和个性化设计足部的匹配度;引进足底压力测试技术,在力学数据上对鞋和脚的相配舒适度进行量化评估;引进意大利电脑切割机代替手工开料裁剪制作,精细到千分尺才算通过……
欧美和日本的高端市场逐渐打开,销售额稳步增长。2022年,宝利特出口230万双鞋,销售额达2000万美元。
如今,在新型工业化大背景下,宝利特也在积极向“智能制造”转型。“我们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局部自动化,通过购入自动下料机、刷胶机、电脑车等来实现部分环节的‘机器换人’。”总经理赵东说,“更长远的考虑是实现流水线的全自动化。”
唯创新而强:从“零”再出发
改革与创新是流淌在宝利特血液中的“基因”。除了生产鞋子,企业也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2006年成立了浙江宝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各类高品质光伏电池片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当时国内从事光伏发电产业专门化生产的企业并不多,一番深思熟虑后,陈华根将主营产品锁定在太阳能主板,主要做线下外贸交易,客户也主要集中在美国。然而,谁也没想到,两年后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国,新型光伏产业受到重创。2008年国庆节后,很多下了订单的客户毁约甚至直接消失,宝利特新能源未翱翔先折翼,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寒冬”。
幸好,税收优惠政策如一场“及时雨”,缓解了宝利特新能源的燃眉之急。2008年1月1日,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施行。国家明确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同年,国家明确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比例为50%。近年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不断提升,适用行业逐步扩围。目前,绝大部分符合条件的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为100%,为企业创新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我们是不是可以优化产品结构,服务一些小客户?比如生产一些小的、定制化、特殊的组件。”不畏“寒冬”,宝利特新能源负责人抽丝剥茧,直指同质化生产“病灶”,下定决心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精准定位客户、打造差异化产品,从原有的美国市场跳出来,拓展非洲、中东客户,并打造了公司自有品牌,在市场上“拼”出一条新赛道。
危机中蕴藏着新机。通过几年努力,宝利特新能源在丰富组件产品系列、提高电池转换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其中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第四代纯黑组件产品,牢牢占据欧盟、美澳等地市场。近5年来,宝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超3400万元。
在宝利特新能源的辐射带动下,温岭乃至江浙一带的光伏产业创新意识增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并成为越来越多光伏人的共识。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宝利特成长的每一步,与税收改革同在同行,深深烙上了我国45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印记。今天,税收征管正在向着专业化、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迈进,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日益凸显,以宝利特为代表的经营主体必将继续在税收改革中不断成长壮大,行稳致远。
本文刊发于《中国税务报》2023年12月25日A1、A2版。
来源:中国税务报
责任编辑:杜伟 (010)61930079
你的“分享、点赞、在看”我都喜欢!http://file.tax100.com/o/202312/25/340_1703488827502.gif?width=500&size=1384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与税同行:全国首家股份制企业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