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为创新蓄能 减税降费红利持续释放
http://file.tax100.com/o/202312/04/691_1701661543453.jpg?width=900&size=50922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分批次延续、优化和完善近70项税费优惠政策,其中不少是为科技创新企业减负增活力。近日,记者调研采访了解到,这些减税降费红利正变为创新动力,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走进地处贵州省开阳县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的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达科技”)厂区,一件件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堆放整齐,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配套的智能仓库设备安装工作也有序进行。
“安达科技能从传统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磷化工企业转型升级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材料企业,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安达科技副总经理朱勇告诉记者,今年1-10月,安达科技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08亿元,为企业在转型发展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专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专项优惠政策,针对性强、含金量高,企业研发投入越多,减税就越多。不少受访企业表示,这项政策缓解了其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压力,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也没了后顾之忧。
今年以来,这项政策也在持续优化和完善:3月,国家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6月,又新增7月预缴申报期作为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时点。
“这项政策对于促进我国传统行业的转型及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产生了较大的抵税效应,降低了企业的税收成本,使其可以将节省的税金用于持续研发或扩大再生产,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李旭红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上半年,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户数和金额分别占全部研发企业的65.4%、83%,与2022年相比,享受户数占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从7月份政策落实情况看,全国共有30.8万户企业提前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可享受减免税额约2300亿元。
除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税务部门还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税费优惠套餐,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助推企业创新走得更快更远。
江苏省镇江市光伏行业龙头企业江苏美科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禄宝对记者说,今年1-10月,公司研发投入突破3.74亿元。公司除了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还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累计减免所得税约7043万元,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6484万元,所得税退税4030万元。“有了税收好政策的不断支持,我们企业创新发展的步伐才迈得更加从容。”王禄宝说。
粮食从原粮到成品粮还需经过加工过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过度追求“精米白面”的消费误区。粮食过度加工、出品率降低不仅造成数量损失,而且营养流失的隐性损失较大。
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小麦粉、菜籽油、小麦麸、发芽糙米等一批节粮减损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导粮食适度加工、促进粮食资源综合利用。各地也通过技术升级,提高成品粮出品率,促进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
记者了解到,在滨州的玉米产业链条上,从玉米到淀粉、再到结晶葡萄糖、再到结晶果糖,依次分别升值1.2、1.57、2.93倍,原料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实现同等经济价值用粮减少。大豆产业链条上,开发生产大豆蛋白系列产品210余种,探索形成“初加工-深加工-精深加工-健康食品”新型产业链。同时,通过加大粮食副产物及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降本增效。比如,中裕食品利用废弃物液态酒糟研发出纯粮液态饲料,降低养殖环节成本同时减少污染,年节约粮食2万吨以上。
近日,在滨州举行的全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一批聚焦节粮减损的“黑科技”集中亮相。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展示区,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该中心玉米果糖高效分离与制备创新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综合能耗降低20%以上,污水COD排放减少20%,整体运行成本降低30%,经济效益显著且实现了节粮减损的目的。玉米油酶法物理精炼新技术,与常规生产工艺相比,制油温度更低,更绿色、更健康。
中国农业科学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测算,到2035年,如果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均减少1个至3个百分点,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损失率将减少40%,可节约粮食1100亿斤。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我国将围绕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牢牢抓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的关键环节。其中,将着力促进粮食储存减损降耗、促进粮食运输高效低耗、促进粮食加工挖潜降损,推动节粮减损落地生效;强化科技、人才、资金支撑,推动节粮减损机制增效;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标准体系、构建监测体系,推动节粮减损常态长效。(记者张莫 汪子旭)
END
来源:经济参考报
http://file.tax100.com/o/202312/04/548_1701661543717.gif?width=900&size=811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