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城建筑“孟”:三轮车之都筑起文化新高地
作者:李颖 杨旸http://file.tax100.com/o/202309/04/179_1693834504403.jpg?width=1080&size=175893
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360km 2的土地上生活着超过1700万人口。这个城市在每天五次伊斯兰教的诵读声中循环往复,期间还可以听到接连不断的汽车鸣笛。达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拥挤的公路、嘈杂的人群、狭小的道路。逼仄坑洼的路面上,五颜六色的人力三轮车在各个年代的机动车之间稳健穿梭,历史感与市井的繁华交错,充满各种未知也创造一切可能,充满发展中国家的魅力,而北京城建集团就在这些未知中创造了奇迹。
近年来,随着孟加拉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升,孟加拉国布拉克大学(BracUniversity,以下简称“BRAC”)现有校区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亟需建设新校区。2017年,北京城建中标BRAC新校区建设项目(以下简称“BRAC项目”),旨在于达卡打造一个可容纳1.2万-1.5万名学生的绿色环保现代化校园,为学生们创造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环境,提升高等教育硬件设施,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BRAC项目不仅承载着北京城建人的“国匠”信念,更承载着孟加拉国政府对提升教育硬件设施的期待。回首6年时光,建设的接力棒在一批批北京城建人的手中传递,公司也从首次进入孟加拉国市场时的蹒跚而行到历经挑战后的稳步前进。
6年耕耘:跨越山海的梦想建造者
2017年,BRAC项目的第一批建设者来到施工现场,在新国别开拓新天地,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他们怀揣着对新环境的憧憬与热情,开始在达卡的逐梦之行。
尽管对达卡的城市情况做了充分的了解,但施工现场的狭小还是远远超出了初来乍到的建设者们的预期,现场几乎无场地可以利用,和周围居民区、商业区距离不到2m,无法形成环形通道。项目开工之初就发生了意外:基坑最大开挖深度达到16m、平均开挖深度14m,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A区初步开挖后发现地连墙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土方工程根本无法开展。要知道,孟加拉国是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暴雨带来的大量积水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无序排放时常导致道路被淹,在这种情况下,地连墙结构质量问题很有可能导致项目主体结构安全受损,必须予以消除。
地连墙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是项目部首先提出的,该问题导致土方工程施工无法开展。项目技术人员反复向业主方强调地连墙质量缺陷的风险,并提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地连墙+墙+混凝土内支撑+H型钢桩补强施工技术作为地连墙问题的解决方案。项目经理带头国内外寻找结构检测机构、权威大学试验室,要求业主进行监测和鉴定,坚持一定不留安全隐患。北京城建的专业素养获得了业主的赞扬和信赖,最终在2018年年底业主同意设计变更并交予北京城建集团完成。项目部不仅打赢了这场硬仗,并以此为契机在孟加拉国引入中国标准。
BRAC项目作为国际竞标项目,采用孟加拉国建筑规范和英国、美国标准,业主同意设计变更后,项目团队在优化设计方案时发现合同中规定的当地标准和英标美标体系庞杂,互相引用,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且劳务队伍和其他参建单位对这些标准体系并不熟悉。为了降低返工率,提升建设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水平,项目团队反复梳理对比国内外标准和标准节点的异同,决定大胆引入中国标准。在国际竞标项目中,引入中国标准的案例少之又少,而在孟加拉国,北京城建是第一个将中国标准引入的承包商。在后续施工中,北京城建按照中国标准严把质量关,作业效率大幅提升,获得了业主的充分认可和当地人的信任,中国标准在孟加拉国树立起一个新标杆,北京城建也在孟加拉国逐步打开市场,为中国企业在当地的项目建设打开了新局面。
BRAC项目团队一直秉承“与科技为伍、以实干为主”的施工理念,先后开展了基于严重质量缺陷地连墙的基坑支护体系设计施工、超重超厚板钢结构吊装与焊接、大体量混凝土内支撑拆除技术等科研课题研究,并以科技创新带动生产,使用传播中国标准。大胆创新积极推广HRB500级高强度钢筋及其机械连接应用技术、劲性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技术、钢结构安装仿真模拟技术、高强度钢材应用技术、钢结构防腐、防火等十大新技术应用,极大促进了品质工程建设,让“中国建造”深深烙在了孟加拉国。
6年时光荏苒,再见面,那些随项目共同奋斗的人已不是从前的样子,褪去了青涩和拘谨,他们的脸上带着自豪和自信,有着“一带一路”建设者独特的魅力。目前,BRAC大学新校区的装饰装修施工也已进入了尾声,BRAC项目也完成蜕变,将于今年9月迎来第一批学生。作为“一带一路”工程的建造者,项目团队认为,看到项目顺利进展的感觉是幸福的。
我们的建设者跨越山海,在异国他乡汇聚力量,以十足的动力和魄力展现“城建速度”,为孟加拉国学生提供了一所现代化的智慧校园,不仅解决了迫切的民生需求,更深化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在“一带一路”建设的道路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匠心智造:冉冉升起的文化新高地
BRAC项目建筑面积达15万m 2的单体教学楼是达卡甚至孟加拉国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型现代化公共建筑。围绕绿色环保的核心理念,BRAC项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视提高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采取热带建筑设计,有一半场地用于建设水体、湖泊、种植园等提供生物多样性的景观措施,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教育、景观、实用为一体的孟加拉国地标性建筑,成为一处坐落于达卡市中心的“花园书苑”。
设计与建造技术方面,教学楼室内空间采取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方式,相比本地传统建筑降低40%的电力损耗,自然风可轻松通过开口轻抚过室内空间,带来流动的新鲜空气,舒适而洋溢着热带风情的公共空间取代了往常封闭而严重依赖于空调调节温度的室内空间。同时采用极具装饰性的雨链设计作为传统雨水系统的补充,保护建筑物免受雨水侵蚀,悬挂链将雨水引流至楼层花池用于灌溉,有效节省了水资源,也增添了教学楼的观赏性和趣味性。空中绿化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无论室内还是室外空间,景观的用途被进一步扩展。
绿化和造景方面,项目部在教学楼的空中跑道、建筑屋面,以及各个楼层均设置了绿色景观,在外立面上搭建了鳍状铝装饰网以形成植物幕墙,教学楼整体外观会随着植物的生长和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呈现出一座生机勃勃、有温度的建筑。草坪和树木生长在屋顶,攀爬类植物通过装饰网布满外立面,高楼与绿化景观融合延伸沐浴在阳光之下,在喧嚣拥挤的达卡市中心打造独树一帜的空中花园。
在拥挤喧闹的人力三轮车之都,北京城建助力孟加拉国打造文化新高地,匠心智造的绿色概念建筑冉冉升起,寄托着孟加拉国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国企担当: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践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企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让合作真正惠及共建“一带一路”的每一个参与者。北京城建将集团“企业强大,职工幸福”的美好愿景带到孟加拉国,在项目属地化发展的道路上深刻传递了中国平等开放的发展理念,以真心换真情。
以往,当地项目工人施工期住宿多是在污水横流的地面上用竹竿和塑料布搭建棚屋,卫生状况差。为改善当地员工居住环境,BRAC项目部打造了整洁有序、环境优美的项目营地,并结合孟加拉国多蚊虫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消杀,有效降低了登革热等传染病的发病率,保障了员工的健康。BRAC项目营地紧邻施工现场,一道被爬藤花卉妆点的围墙隔开了工地的嘈杂,中孟两国建设者在这里共同工作生活,建立深刻友谊,一起将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愿景变成现实。
孟加拉国属地员工Gias不仅在北京城建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希望自己的女儿大学毕业后能加入北京城建。他说:“在孟加拉国,女性就业十分有限。即便找到工作,当地女性就业工资也很低且没有保障,用工单位一般也不设置女性卫生间,女性权益得不到保障。但在北京城建的项目上,女性被平等对待,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机会、薪酬和待遇。所以让自己的孩子加入北京城建,和中国人一起工作成为了我的心愿。”
中国有句俗语:教人一技之长,胜于施与一日之食。BRAC项目上的中国技术人员毫无保留地向孟加拉国员工和劳务工人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技术,除“传帮带”形式外,还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促进文化、技术和施工经验的交融,切实提升了当地员工的获得感。
孟加拉国当地工程建筑企业和工人的安全意识薄弱,大量施工行为存在安全隐患。为改变这一状况,BRAC项目部秉承“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制定安全规定,通过强制性要求敦促工人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更结合孟加拉国的国情,有效引进HSE管理,制作培训课程、宣传视频,对当地工人和业主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并着力提升职业健康管理。
6年艰辛须臾过,匆匆岁月已桑田。今年9月份开学时,这座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的花园式学校,将迎来第一批学子,到时候,朗朗的读书声便是对建设者们6年奋斗的最好奖励。未来,北京城建集团将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持续贡献城建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城建集团国际事业部)
http://file.tax100.com/o/202309/04/926_1693834504631.jpg?width=567&size=23276
http://file.tax100.com/o/202309/04/176_1693834504808.jpg?width=1080&size=6683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