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基建,开创国际基建高质量合作新局面
http://file.tax100.com/o/202305/23/314_1684776605136.jpg?width=550&size=37785现在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时代,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合作模式创新,来实现在本行业的技术进步,体现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科技为引领的企业核心技术体系。如果将“绿色”比作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那么“智慧”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交通、能源、市政这些传统基础设施获得了发展新动能,“新基建”正在引领新一轮建设热潮。
加强顶层设计,自主掌握核心技术
企业应认识到在核心技术领域全面实现自主突破的重要性,将资源配置向创新倾斜,坚持提供具有核心价值的产品和技术,保障关键生产设备、关键零配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的供应,稳固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安全及竞争优势。
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基建”融合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果,能够兼顾在短期内刺激需求增长和在中长期提升供给侧质量的政策目标,具有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作用,有利于促进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产业的长远发展。
受新一轮技术革命及产业变革影响,国际基础设施合作模式推陈出新,催生出新的市场机遇。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技术为基建发展赋能,兼具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的基建项目,正成为各国发展基础设施的首选,现代化铁路、绿色交通、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受到各国政府、民众的青睐,不仅为各国承包商发展带来难得机遇,也将为提升东道国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全产业国际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在第十三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中国核建 ”)韩乃山副总经理介绍,中国核建掌握了包括CNP300(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 CNP600(秦山60万千瓦核电机组)、M310(秦山90万千瓦核电机组)、CPR1000、EPR、VVER、AP1000、CAP1400、华龙一号、高温堆、重水堆、实验快堆、先进研究堆等各种堆型、各种规格系列的核电建造能力,可同时承建40余台核电机组建造任务。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授权设立的全球唯一一家核电建设国际培训中心,中国核建目前已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委托的40多个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的240名提供核能建设相关的管理和技术培训。
在第十三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展区,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所展示的“MBR+DF”双膜工艺就是依托公司核心技术,为社会提供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综合解决水资源匮乏、短缺、水少、资源分布不平衡、饮水不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
照准应用场景,精准匹配解决方案
以光伏为例,光伏应用向多利用场景方向发展。世界各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漂浮式光伏、光伏+农业、光伏车棚等多种新型应用形式发展,与之相关的特异性产品技术、联合运行控制技术等成为研究重点。
隆基绿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何松指出,光伏是间歇性的能源,有不连续的特点,所以光伏的发展必须与风电、水电等形成有效的能源互补,他认为,光伏+制氢将会成为未来新能源发展的重要解决方案。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效率的不断提升,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取得快速发展,光伏电池、组件等关键部件产业化量产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主流规模化量产晶体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实现从18.5%提升至22.8%的跨越式发展。光伏发电系统成套技术也不断优化完善,大量新技术被应用于光伏电站整体设计以及系统级优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在技术提升的带动下,光伏的度电成本不断下降,使光伏这一清洁能源走到千家万户成为可能。
亚马逊云科技战略部首席顾问孙大山介绍,公司通过强大底层计算能力,为建筑企业提供BIM+AR可视化的管理平台,在云端对BIM进行智能化处理后,可推送到如手机、pad、VR眼镜等终端设备,施工人员可以通过这些移动终端,在工地现场进行模型和施工状态的可视化叠加对比。BIM+AR技术可以帮助承包商提升设计协同、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质量控制能力和效率,助力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新基建的综合利用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基建合作如何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需要全面加强,传统基础设施也需要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国际承包商应着眼数字赋能和绿色发展,在数字经济、现代物流、新能源、智慧城市、健康医疗等领域,适度超前布局基建合作。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引领智慧城市建设在创新协同、为民服务、数据共享、产业赋能、安全保障、绿色低碳等方面都迎来了新发展方向,给智慧城市发展带来新机遇。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入,浮现出的诸如数据繁冗、交通拥堵、高碳排放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蘑菇车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朱磊认为,车路协同是目前新基建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将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路协同是采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通过路端、云端与车辆的交互,将控制指挥方案与道路交通条件的需求相匹配,从而实现安全、环保、高效的智慧交通的发展路径。
目前,蘑菇车联基于“车路云一体化”方案,在中国国内签订了一大批机场货运、产业园区通勤摆渡、高铁旅客交通接驳、环卫无人清扫、巡检防暴、观光、高速车路协同等无人驾驶场景项目,并配套落地建设自动驾驶运营中心,这些实践将为推动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提供可靠数据,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传统建筑建设和运营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同时还可能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是降碳减排的重点领域。传统建筑在建造阶段的碳排放占建筑碳排放总量的27%,而运营期要占到73%,主要来自建筑运营所需要的电力,以及废物处理。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勇介绍,公司始终坚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度融入项目投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全过程,研发一系列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形成了超低能耗、零碳建筑技术体系。在绿色低碳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探索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优解。中国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能确保建筑项目在运营时的低碳减排。BIPV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通过光储直柔或“并网”确保建筑高效储能,持续创造经济效益。此外,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高级设计经理戴吉还介绍了公司香港有机资源回收中心二期工程(O·PARK2)项目。在运营期,公司采用厌氧处理技术,将垃圾分成固、液、气3类,气相通过热电联产进行回收能源,固相作为肥料,液相进行厂区回用,预计每年可减少约11万吨运往堆填区弃置的厨余和约6.7万吨温室气体的排放,解决香港约8%的餐厨垃圾问题。
http://file.tax100.com/o/202305/23/195_1684776605984.jpg?width=567&size=23276
http://file.tax100.com/o/202305/23/350_1684776606247.jpg?width=1080&size=7783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