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势开新篇,实干启征程——创新变革方显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张磊http://file.tax100.com/o/202305/16/980_1684221906832.jpg?width=1080&size=116576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深入推进国有重点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要求,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央企国企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围绕“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的发展目标,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践,展现了在总体规模、研发投入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一系列实打实、沉甸甸的辉煌成就,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行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只有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市场,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才能准确找到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是国内国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连接国内和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资料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业务规模持续高位
从2013-2021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趋势上看(如图1),海外新签合同总额由2013年的1716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2585亿美元,年均增长5.3%;海外完成营业额由1371亿美元增长至1549亿美元,年均增长1.5%。其中,新签合同总额在2017年达到峰值(2653亿美元),完成营业总额在2019年达到峰值(1729亿美元)。受新冠疫情影响,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在2020年明显下滑,但在2021年实现回稳,新签合同额258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完成营业额1549.4亿美元,同比下降0.6%。显然,近十年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保持高位运行,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夯实了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行业基本盘。
http://file.tax100.com/o/202305/16/240_1684221907144.jpg?width=1080&size=57745
从2013-2021年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趋势上看(如图2),沿线国家新签合同总额由2013年的715.7亿美元升至2021年的1340.4亿美元,年均增长8.2%;完成营业额由654.0亿美元上升至896.8亿美元,年均增长4.0%。其中,沿线国家新签合同总额于2019年达到峰值(1549亿美元),在当年行业新签合同总额的占比为59.5%;沿线完成营业总额也于同年达到峰值(980亿美元),在当年行业完成营业总额的占比为56.7%。沿线国家新签合同总额和完成营业总额的年增长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http://file.tax100.com/o/202305/16/947_1684221907389.jpg?width=1080&size=61028
这充分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中资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基建、装备、技术、服务和品牌的重要市场。同时,广大中资企业也为沿线国家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能力、加快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机会、改善民生福祉作出了实实在在的积极贡献。
二、市场区域和业务领域不断拓宽
近年来,中资企业深耕亚洲、非洲等传统优势市场,业务规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以上;欧洲市场业务占比由2016年末的4.2%上升至2021年末的10.5%,成为业务增长最快的地区;拉美地区成为中资企业以特许经营模式开拓业务的重点区域。
业务领域上,交通、电力和房建3大优势领域业务占比稳定保持在65%以上;石油化工、通讯工程和工业建设等业务占比不断提升;在新能源、矿产开发、水务等细分领域的业务数量持续增长。另外,顺应“双碳”时代能源革命的新形势,“风、光、储、氢”等一大批节能、低碳、环保项目建成运营。
三、经济走廊增进互享互惠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质量共建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与周边国家联通水平显著提升,也为各国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建设稳步推进,在已有线路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和线路加密,极大地深化了中国与亚洲、欧洲沿线国家间的交通联系。其中,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的第二阶段,合作重点从填补巴基斯坦基础设施空白转为推动中巴工业和农业合作,不断提升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国拉莱河公路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该项目对促进中蒙经贸往来具有突出意义;中老铁路的建成投运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中缅新通道(重庆—临沧—缅甸)专列的开通,使我国西南地区货物进入缅甸变得更加便利。
四、合作平台逐步拓展深化
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园区)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有效平台。截至2022年底,纳入商务部统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49个国家,累计投资超662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超94亿美元,为当地创造近49万个就业岗位。其中,近70%的合作区集中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3970亿元人民币,上缴东道国税费60多亿美元,为当地创造42万个就业岗位,有力促进了合作区和东道国在互利共赢中实现共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的第六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商务部与香港特区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在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委员会机制下,充分发挥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专责小组作用,利用内地与香港各自优势,推动两地企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东道国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行业发展的形势与挑战
近年来,世界政治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战争冲突不断,后疫情时期全球基建市场生产资源要素流动受阻,多种因素叠加给对外承包工程行业中长期的增长前景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以说是风高浪急、深水有鱼,挑战非常严峻,机遇稍纵即逝。
据去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发布的《2022“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如图3),受全球经济复苏和新冠疫情冲击放缓等利好影响,“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包括63个沿线国家和8个葡语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发展需求得到释放、发展热度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到2018、2019年的相对高点)。
http://file.tax100.com/o/202305/16/993_1684221907547.jpg?width=1080&size=33750
从宏观环境上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俄乌冲突快速演变,美西方遏制中资企业的趋势愈演愈烈;部分国家“逆全球政策化”趋势明显;全球基建市场要素流动受阻,各国产业链、供应链企待重构;个别国家和地区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发展中国家债务风险增大,业主支付能力下降,项目放款慢、收款难、变更索赔难上加难,对项目履约创效提出更高要求。
从行业发展上看:受经济形势影响,多国政府举债能力受限,金融机构避险意识上升,全球基础设施开发模式已开始从政府主导向商业主导的转变,承包商要承担更多投融资责任;中资企业受到境外稽查、检查情况激增,遭受多边金融机构合规检查愈加频繁,企业合规经营能力时刻面临考验;全球建筑行业面临着以绿色可持续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技术变革,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正在成为企业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从市场竞争上看:一方面,需求降低导致市场规模萎缩,国际工程承包总规模连续3年下降;另一方面,行业“内卷”加剧,随着新冠疫情冲击的减弱,各中资企业普遍加大海外经营力度,竞争领域从非洲、亚洲等传统“舒适区”,延伸至发达市场和自身非擅长领域等“非舒适区”;西方基建行业竞争对手利用欧美银行融资优势,在国际承包工程市场抢夺订单,对中资企业使用西方规则参与多边金融机构融资构成严重挑战。
创新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通过上述行业形势研判,在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走出去”的中资企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变革谋发展,以创新赢未来,从科技、效率、人才等方面入手,推动合作模式、业务模式、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强化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步伐。
一、激励科技创新
目前,全球建筑行业正面临着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智能化和数字化为特征的技术变革。中资企业应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激发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赢得新的竞争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尽快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向新兴产业和新兴业务进军,坚持立足自身实际、打造专业特色,在智慧交通、清洁能源(尤其是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通信网络等领域寻找机遇。
二是要不断探索城市综合体、境外园区、国际物流、绿色农业等项目的投建营新模式,小步快跑,尽快形成一定规模和市场覆盖。
三是要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方面多下功夫,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推动企业间的开放性、多渠道的国际业务合作。
二、提升企业效率
根据国资委相关要求,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央企国企要围绕“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精益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要积极推进合作模式创新。中资企业要在产业链前伸后延上下功夫,在做大做强价值链上做文章,主动融入,有效对接,从环节型合作模式向产业链合作模式转型,积极打造海外核心竞争力。企业要从过去的以施工能力优势为主,转变为“投融资+建设+运营”服务的一体化优势,力争使海外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另外,要充分结合东道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等需求,在项目准备阶段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合作,找准利益共同点和合作切入点,将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综合开发、当地的工业建设、矿产资源、绿色农业等综合开发运作模式相结合,不断提升项目的综合收益。另外,要加强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的多层次合作,创新经营模式,推动产融结合,促进结构调整。
二是要大胆探索融资模式创新。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借助多边双边合作机制、国际投融资平台、国别规划咨询、重大项目合作、国际发展援助等方式,我国加快融入国际投融资规则体系建设,已成为国际规则体系改革的推动者、建设者。中资企业要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要求,主动推动项目建设、在项目招投标、采购、运营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进行,并分享更多最佳实践经验,在打造更多的“硬联通”标志性精品工程中促进实现“软联通”和“心联通”。放眼未来,中资企业要从以间接融资、信贷融资模式为主,以政府间“两优贷款”为主的投融资模式,转变为多元融资体系下“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相结合的创新融资模式(项目融资、公司信贷、发行债券、REITs等融资模式)。另外,要探索推进股权结构多元化,引入国际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各方优势,提升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三是持续加强管理模式创新。中资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更加重视合规体系建设,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要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国际条约、行业准则、商业惯例、道德规范等,在项目招投标、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加快提升合规管理能力,实现海外风险的闭环管理。海外经营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和形势预判,对政治、经济、安全、环保等多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完善ESG体系,加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力度和精准度。要加强项目在经济、社会、资金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提升海外安全风险的评估、防范和处置能力,提升项目和人员安全保护,保障海外各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人才保障
人才资源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熟悉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同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总体来看,“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从不缺少专业化人才,也不缺少外语类人才,但是缺少“专业+外语”人才,如果将人才标准再加上懂“国际工程规则+国际工程商务”,那就更是十分紧缺了。为此,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中资企业要以人才国际化为先,培育一批立足“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通晓国际规则惯例并能在对外交往中推动中国解决方案落地实施的国际化人才梯队。建议实施路径如下。
首先,中资企业应当制订长短期结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同时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市场化选聘力度,在管理、技术、法律、金融、投资等领域引进和挖掘一批国际人才。其次,针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按国别、行业建立相应的国际化人才培训体系,使国际化经营人才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和文化习俗、行业发展环境和游戏规则。第三,建设海内外人才交流平台,不同员工的文化背景和业务领域不同,总部层面应注重国际化业务实践锻炼,积极促进海内外员工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第四,设立国际化人才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引入人才培训测评的方式,既关注当前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效果,又能够以动态化的形式跟进员工的国际化知识的应用情况,为企业国际化人才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第五,完善人才的晋升考核机制,以激发国际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有序开展,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本文作者系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土研究院副院长)
http://file.tax100.com/o/202305/16/538_1684221907755.jpg?width=567&size=23276
http://file.tax100.com/o/202305/16/234_1684221907914.gif?width=640&size=293062
http://file.tax100.com/o/202305/16/624_1684221908249.gif?width=560&size=42952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