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智税专班记
http://file.tax100.com/o/202305/16/459_1684207237047.jpg?width=960&size=23068“珠海智税专班真厉害!”“你们都是‘技术大牛’!”“你们如何做到既精技术又懂业务呢?”自从2022年8月,珠海智税专班的事迹登上全国税务系统退税减税先进典型宣讲舞台后,我不断收到来自兄弟单位同事们的点赞和询问,那就让我这个智税新兵为大家揭秘这个神秘的团队吧。
http://file.tax100.com/o/202305/16/117_1684207237166.png?width=1080&size=748347
技术大牛& 智税工匠
作为一个平均年龄仅31岁的青年团队,专班人才济济、高手如云。全国智税竞赛个人赛冠军、全国智税竞赛冠军团队总教练、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高材生、前京东大数据工程师、第一个站上百度AI开发者大会舞台的税务人……小伙伴们拥有不同专业背景、来自不同业务条线,文能谈政策聊业务、武能用SQL 敲代码,是业务突出、跨界融合的税务新青年。但真正打动我的不仅仅是他们获得的“荣誉光环”,更是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被称为“神算子”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测算小助手是智税专班一项创新工作成果。它萌芽于智税专班一次普通的“智税小课堂”。课堂上大家经过业务交流发现委托境外研发的费用也可以加计扣除,但很容易被不熟悉政策的企业忽略。团队成员张伟玮灵机一动:“如果能抓取发票数据,自动测算比对企业应享受与已享受的优惠额,不就能避免企业与税惠红利‘擦肩而过’了吗?”
埋头熬夜敲了几天代码后,张伟玮实现了企业发票数据和应享受与已享受的优惠额自动比对。可验证数据以后,张伟玮却摇了摇头:“虽然结果验证我们推进方向是正确的,但目前的准确率还不够。”
看到张伟玮一脸沮丧,智税专班导师黄彬和曾春秋围了过来。他们认为提高模型准确率势在必行,大致的优化方向比较清晰,建议结合商品码和实际开票信息做一个数据优化处理。
在团队的帮助下,张伟玮满腔热情,一遍又一遍地投入应用算法模型的调整优化中。经过不懈努力,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提升到了90%以上,难题终于迎刃而解。“测算小助手”模块一上线,就精准地给全市2517户企业送上了税惠红利“惊喜红包”。
发现容易被忽视的政策细节,深挖各类税收数据价值,建立算法模型并不断迭代更新,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
“智税星火”接续相传
在智税专班有个共识——人生的成功不仅在于你的成就,也在于你启发和影响别人做了什么。智税专班的每一个人都十分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我们常常通过“智税小课堂”的方式,一起讨论、学习和进步,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迸发,诞生出了一个又一个实用的智税项目。
2022年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发布之初,一位基层税务干部在联席会上吐露心声:“审核1户企业的留抵退税要查7个系统,平均耗时3个小时。全市一天最多能审核100多户,但提出申请的企业接近7000户,我们压力很大。”
面对困局,全国智税竞赛个人赛冠军孙晓坤主动请缨组建项目组,承担了攻克该难题的重担并任组长。孙晓坤也邀请我加入项目组。作为一个智税专班的新人,我很忐忑,有畏难情绪。但当我真正融入项目组开始工作后,才发现担心是多余的。
“企业的留抵税额往往是多年累积形成,提升审核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把7个系统合为1个,大数据一定可以在这里发挥作用!”孙晓坤的分析切中要害。
“可是分散、凌乱、标准不一的新旧数据,怎么转化成统一的格式呢?”我满脑子疑问。
经过一场场头脑风暴,在保证数据安全准确的基础上,我们最终达成一致——用数据仓库技术化繁为简、“一统江湖”。孙晓坤发挥扎实的业务功底和高超的数据应用能力,带领我们设计算法模型让税费数据根据应用需要实现可归集、可比较、可连接、可聚合,改变了留抵退税“人工判断、手工计算”的传统审核模式,将审核时间从1小时压缩到10分钟。
“税收大数据用算力代替人力,帮了我们大忙!”基层税务干部脱口而出的称赞,是对我们智税项目最好的反馈。
经过智税专班导师和前辈手把手的指导,以及一个个项目实战的锤炼,专班里很多和我一样只会写一些简单代码的“小白”,已成长为集产品经理、代码工程师、功能设计师多项职能于一身的“全能战士”。
接过导师和前辈手里传来的“智税火炬”,我脑海中闪现过一盏盏深夜加班的灯光、一场场热烈讨论的会议、一幕幕忘我投入的奋斗场景……
如今,越来越多的税务青年加入智税专班,并肩奋战。作为时代的追梦人,我们“智税青年”将发光发热,让以数治税的“火种”点燃税收征管改革的燎原之炬,为全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贡献青春的炽热力量。(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珠海市税务局)
来源:《中国税务》2023年第5期
作者:周婷
责任编辑:刘珂
排版设计:武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