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杂志 发表于 2023-4-5 01:35:28

“税务助力乡村振兴”优秀案例60例结集刊发

梨花满园香 产业发展“靓”
■ 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党委牢牢把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这一理念,认真落实《青海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细部署、实措施、搭平台、稳政策、强扶持,因地制宜巩固发展基础、增强造血功能,定点帮扶村产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下寨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全村242户890人,是一个传统农业村,更是闻名全省的“沙果之乡”,种植1.5万棵梨树,树龄100年以上的有300多棵。主要经济作物为双膜马铃薯、架豆、大白菜等,特色水果有沙果、软儿梨等。产业帮扶前,多数依靠出售初级农产品获得经济收入,存在产业基础薄弱、技术匮乏、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2021年,青海省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支两委,以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增加群众收入为出发点,依托下寨村“湟水河畔 百年梨园”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采取政府主导、驻村工作队推动、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强产业规划设计,积极发展集特色农产品种植、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等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把种庄稼变为“种风景”,打造产业振兴“抱团发展”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型休闲农业转型,将其发展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5/671_1680629725777.png?width=800&size=131773
梨花为引,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之道
下寨村坚持发展理念、创新意识,在700亩梨园的300棵古树下举办梨文化艺术节,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村民依托“特色+产业”“个体+群体”等关系,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办起了农家乐,还吸引了企业前来投资,实现资源互用、信息共享,梨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下寨村的一张名片。同时,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看到了村里梨文化艺术节的产业链价值和商机,纷纷返乡创业。永诚德庄农家院老板吴英是下寨村返乡创业人员,这几年,随着村里梨文化艺术节名气越来越大,来村赏花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她辞去省城西宁的工作,在自家小院开起了农家乐,不仅自己在家门口挣到了比省城工作更多的收入,还带动了同村的村民一起就业增收。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5/706_1680629726066.png?width=942&size=1431868
暮春时节,下寨村梨花绽满枝头,梨树下覆膜马铃薯正静候发芽。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海东市永忠梨苑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在下寨村注册成立,主要经营餐饮、住宿、旅游接待、旅游项目策划、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等业务,多次承办下寨村梨文化艺术节的运营工作。在文化节期间同时举办农家乐厨艺大赛、蔬菜采摘及农副产品销售、旗袍秀等活动,提升了梨文化艺术节品牌影响力,使得下寨村梨文化艺术节品牌更响亮。目前,下寨村梨文化艺术节已累计接待游客达60余万人,带动农户增收600多万元。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5/484_1680629726557.png?width=800&size=131773
品种为媒,打通产业升级加工之路
4月赏花,10月吃梨。下寨村4月的梨花变成了10月的软儿梨。作为青海省税务局消费帮扶产品,软儿梨已成为市场上消渴止咳的佳品。软儿梨味鲜但不易保存,驻村工作队积极向省局党委和乐都区乡村振兴局上报了软儿梨汁深加工项目,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层级,同时,也拓展了市场消费覆盖面、延长了产品周期,带动经济增长,让产品更具竞争力。目前,下寨村软儿梨汁加工厂厂房修建已完工,正在进行设备采购等工作,预计2023年可正式投入运营。
为充分利用村内现有土地、生态环境和劳动力等资源,驻村工作队全力配合村支两委,采取“建基地、扩规模、抓管理、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在产业提升上做文章,在就业创收上谋发展。2021年,下寨村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村建设项目升级改造153个钢架拱棚,新式拱棚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土地面积和光照,促使农作物更好更快生长。地里的马铃薯采收完后,接着就可以种植架豆或者大白菜,每个大棚一年能够种植两茬,比种植单一作物收入提高了不少,切实提高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程度,逐渐形成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收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5/598_1680629726757.png?width=800&size=131773
产业为本,探求技术改进之方
除了“梨产业”,下寨村也是双膜马铃薯特色产业村。下寨村种植双膜马铃薯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之前由于马铃薯品种较差、种植技术水平低下,马铃薯产业一直未能取得很好的收益。青海省税务局深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需要科技赋能,驻村工作队多方奔走,从马铃薯品种、种植技术、水利灌溉等方面着手,通过举办种植培训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等方式,引导农户科学种植管理,通过地膜与拱棚相结合的方式使马铃薯抢在供应淡季上市,由于上市早、口感好、产量高,下寨村双膜马铃薯销售价也高出平常马铃薯一大截,极大提高了马铃薯种植的产量和效益。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5/939_1680629727091.png?width=944&size=1433952
下寨村双膜马铃薯喜获丰收。
2022年下寨村共种植双膜马铃薯400多亩,随着马铃薯、架豆、大白菜等蔬菜种植逐渐形成规模,为顺应自身产业发展的需要,村里修建了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冷库,有效解决了蔬菜、水果的储存问题,为全村农业产业发展增添后劲。同时,驻村工作队为村民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推种优质洋芋、架豆、线辣椒、大白菜等高产作物,加快促进产业优化提质增收,走出了一条多品种、高技术的产业振兴之路。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5/568_1680629727512.png?width=800&size=131773
网络为线,拓展市场外销之网
青海省税务局在全省税务系统大力开展定点帮扶村农副产品认购活动,借助“互联网+”优势,启动“消费帮扶。公益认购”助推乡村振兴行动,在青海省税务局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上广泛宣传,积极引导系统内干部及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认购下寨村生产的软儿梨、马铃薯、大白菜等,促进了农副产品销售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向全省税务系统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会员发出“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消费帮扶行动倡议,引领动员工会会员购买定点帮扶村产品,进一步促进帮扶村产业发展。同时,建立村级涉农门户网站,提升电商引领销售水平,为帮扶村农副产品拓市场、保订单、促销售找到良方。
下一步,青海省税务局将继续总结经验,结合定点帮扶村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条件,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第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税务》2022年增刊
撰稿人:张鹏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税务助力乡村振兴”优秀案例60例结集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