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中华传统文化节日。也是24节气之一。清明节有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故事。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继承光荣革命前辈精神。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734_1680588324853.png?width=263&size=17525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算是有很多年历史了,甚至还有些还有些英雄的悲壮感。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被迫逃亡。19年的逃亡生涯里,经常饱受饥寒交迫,野菜为汤。有一次因为天气突变,野菜都没得吃了,一饿就是好几天,已经濒临死亡边缘。而跟随他的臣子中有个近臣,名叫介子推,他一身正气,忠心耿耿。为了重耳的身体,悄悄地搁下了自己腿上一块肉,再炖汤端到重耳床前。一本正经的说,主公今天运气好,刚打到了一只山鸡,重耳有些信任了,喝了口,觉得味道有点怪,再定眼一瞧,介子推的腿上大片被血湿透,心中瞬间明了。重再感激涕零的发誓道:先生大恩重耳将来为王定当报答。很多年以后,重耳功成名就,封赏四方将领。唯独忘了那位割肉喂汤的近臣。介子推也没有太在意,一心归隐山林。重耳经人提醒,才想起介子推的功劳。到处找不到人,最后才打听到介子推在绵山内。派人通传几次,介子推一直谢绝。重耳亲自前去,介子推听说重耳亲自来,连夜躲到山中更隐秘的地方。重耳想介子推现身,更为了向天下人展示自己一个讲诚信的君王,这个恩必须还。身边一个臣子建议叫放火烧山,只留一条出路就能逼他现身。山上三个出口燃起熊熊大火,只留了一个出口。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等来介子推,只看到介子推葬身于火海的遗体,身上留下一首血诗。那首诗为: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哭得伤心欲绝。悔恨自己报恩不成,反伤无辜。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了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介子推葬身火海的第二日,就被重耳命名为清明日,一直流传到现在。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297_1680588325017.png?width=621&size=346530
如今,清明节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一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641_1680588325300.jpg?width=640&size=32257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570_1680588325486.png?width=263&size=17525
清明习俗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853_1680588325649.gif?width=77&size=177526
01
祭扫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459_1680588325893.png?width=618&size=201321
02
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764_1680588326172.png?width=620&size=333209
03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代的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900_1680588326475.jpg?width=675&size=39759
04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唐代荡秋千十分流行,并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698_1680588326700.png?width=263&size=17525
品读清明
《过节》
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枝香搁在炉口算数。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
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焚化纸锭却是他们欢喜做的事情,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孩子们所知道的过节,第一自然是吃饭时可有较好较多的菜;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一年内总得表演几回的。至于祖先会扶老携幼地到来,分着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这在孩子是没法想像的。
节选自《过节》/ 叶圣陶 著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805_1680588326874.gif?width=127&size=78387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980_1680588327094.png?width=263&size=17525
清明节的诗词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韩翊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123_1680588327880.png?width=482&size=395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