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杂志 发表于 2023-4-4 10:50:36

“税务助力乡村振兴”优秀案例60例结集刊发

激发内生动力 注重长效发展
■ 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从2021年7月开始定点帮扶平昌县驷马镇桃花村,坚持领导班子主责、承办机构主推、部门全员主帮、驻村干部主干的“四位一体”帮扶工作机制,多次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帮扶工作,党委书记、局长李杰等班子成员亲自到村调研指导,帮扶工作牵头处室党建工作处相关人员多次实地考察,组织专题研讨,把脉桃花村产业发展,通过完善机制、投入经费及物资、帮助销售等方式,为桃花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川省税务局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文通报表扬为2021年度省直定点帮扶工作先进集体。
桃花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山地林地多,优质耕地少,距县城38公里,全村约500户1800人,其中脱贫户81户242人,现有监测户2户5人,留守老人、残疾重病、困境儿童数量多,截至2021年底村集体经济负债50余万元,是全镇23个村(社区)中底子最薄、发展最落后的6个村之一,且全村位于自然保护区,不能发展规模养殖业,产业帮扶限制多、责任重、压力大。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118_1680576633397.png?width=800&size=131773
“输血”救急,盘活花椒产业
村集体合作社承包村民流转土地约230亩种植花椒,截至2021年11月亏损50余万元,枯苗病苗连片,处处荒草丛生,2021年基本颗粒无收。通过召开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村民代表联席会,理清并锁定花椒产业既有债务,决定保留仍有抢救余地的100亩,铲除并转产其余已基本没有正常植株的花椒。为盘活花椒,经过反复调研考察、开会研讨,决定聘请本村一名技术人员接手管理村集体花椒,通过多方数次协商并完善协议,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为其充分授权、保底收益、降低风险,最终说服其签订协议,解决了管理和技术问题。同时,核定每亩所需人工、化肥、农药、土地流转等费用,第一年由帮扶经费全额支出,解决了资金问题。协调在京东“穗来邦”平台上线的本地公司与村集体签订销售协议,解决了销售问题。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510_1680576633847.png?width=942&size=1314794
桃花村的花椒。
经过7个多月抢救式管理,补种新苗5000余株,病枯花椒长势明显好转,亩产达到300斤,远超签订协议时200斤的预期产量,产值达12万元,首年即扭亏为盈,2023年产值将有望达到20万元左右。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662_1680576634614.png?width=800&size=131773
“造血”开路,种植酿酒作物
为充分利用铲除花椒后空出来的土地和其他撂荒地,驻村工作队外出考察近十种产业,包括牧草、菌菇、蔬菜、苗圃等各种类型,发现某地与江口醇酒业合作种植高粱等酿酒作物效果较好,结合平昌县做强白酒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桃花村土地向阳偏旱、特别适合高粱种植的实际条件,通过县税务局联系到江口醇酒业,准备参照其与外地种植大户成熟的运作模式,用桃花村的200亩土地与其合作,江口醇酒业实地考察后欣然同意。首先用帮扶资金帮助整理好土地,全部达到宜机械化耕作的标准,并捐赠一台多用途拖拉机。村集体合作社与江口醇酒业正式签订协议共建白酒原粮基地,明确了种植要求、预付款条件及价格保护机制,充分考虑了双方权益。利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可持续性强,不会因帮扶因素而停止。
2022年,夏秋季高粱长势良好,产出高粱15.38万斤,销售额38.44万元,预计冬春季小麦亩产可达700斤,销售额约18万元,全年总产值预计超过56万元,净利润将在15万元以上。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908_1680576634863.png?width=800&size=131773
“活血”增收,发展庭院经济
集体经济要发展,村民个体也要增收。通过完善特色种养业提升方案,引导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结合针对生活困难家庭的重点帮扶方案,逐户走访问需,“一户一策”精准对接,鸡鸭鱼、猪牛羊、果菜菇,村民愿意搞什么、擅长搞什么,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尽量予以资金或实物补助,确保户户都有适合自己的增收小产业。2022年分两次向280户次村民发放鸡鸭苗6000余只,估算蛋禽总产值可达80万元,发放鱼苗1200尾,桃树苗近千株,并邀请专家进行种植、养殖培训3期;积极发现培养致富带头人,补助二社村民周正贤建设蔬菜大棚,平均每天产出各类蔬菜约300元,补助三社村民李忠志购买蛋鸡养殖笼架,平均每天产蛋150枚左右,这两户除解决周边农户5人就业,还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积极就近务工,2022年村集体花椒、高粱、桃树、改水、路灯安装等劳务支出12万多元,其中40多户脱贫户共增收7万余元。
http://file.tax100.com/o/202304/04/360_1680576635154.png?width=1080&size=1717797
发展庭院经济,驻村工作队队员发放鸡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帮扶力量只是产业发展的外因,长期长效发展主要还是靠内因,如何将外部力量有效转化为内生动力、更多激发出内在活力,是四川税务产业帮扶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集体经济方面,四川省税务局帮扶方案将帮扶力度与当季作物的产量挂钩,低于某个数值则按比例扣减该项帮扶经费并将方案进行公示。因帮扶经费可以直接充抵成本,增加的利润可以更多用于支付原有务工费、土地流转费等与村民直接相关的债务,村民靠前监督、建言献策积极性很高,村支两委的动力和压力都很充足,主动完善合作社运行机制,创新激励措施,细化追责办法,互相之间加强了监督和制约,产业发展逐渐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庭院经济方面,四川省税务局帮扶方案充分尊重个人意愿,考虑个人特长,与村民同分析、同谋划、同关注,不搞一块上、一刀切,精准施策,自选项目,自担责任,既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又避免其消极推诿。同时,与建设文明乡风等帮扶事项配合,利用道德超市积分加分、“五星家庭”评选表彰、致富能手评比等方式,多角度、组合式激励村民专注发展庭院经济,增产增收有甜头、有奖励,村民之间比学赶超氛围浓厚,对脱困致富充满盼头。
来源:《中国税务》2022年增刊
撰稿人:李水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税务助力乡村振兴”优秀案例60例结集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