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杂志 发表于 2023-3-22 01:35:04

聚焦高质量发展 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22/197_1679420104190.jpg?width=960&size=23438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22/317_1679420104374.png?width=209&size=76396
作者: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小广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高水平稳定开局至关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明确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明确了2023 年经济工作的目标。这些重要论断显示,2023年我国经济全面恢复、经济运行完全常态化可期。与此同时,未来经济政策也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把着力点放在全面摆脱中长期经济下行压力上。未来五年是我国经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必须进一步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系统谋划和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着力解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瓶颈和短板约束,以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将全面恢复
新冠疫情三年来,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总体遵循“冲击—恢复”模式,即疫情严重时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然后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开始逐步恢复。当前疫情防控政策发生重大变化,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将恢复强劲走势,而且随着病毒向低危害演化,“冲击—恢复”模式也会结束,回归正常的增长模式。
消费的“大补偿”将来临。消费大幅反弹是2023年的大概率事件。2020年以来,除基本消费品消费与非集聚性类消费外,其他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连续三年走低。一旦经济活动正常化,不仅这些被深度抑制的消费需求会集中释放,而且因为三年结存的购买力,可能出现加倍的补偿,使2023年消费出现“报复性”回升。
基于政策性扩张的基建投资增长将适时适度放缓。近两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似乎又回归到高增长时期的模式。但这只是为了应对疫情冲击,通过扩大投资来补偿增长主动力的衰减,起到暂时的“托底”作用,并不意味着投资将再次主导经济增长。一旦经济恢复,基建投资将会加速退出,投资将更加聚焦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与补民生短板等关键领域。
出口增长将面临压力。自疫情以来,我国出口在全球经济中表现出明显的韧性,出口竞争力有较明显的提高。展望2023年,我国出口增长将面临多重挑战,一是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陷入衰退或低迷,将从需求上抑制我国出口扩张;二是全球疫情的发展使我国出口所获的短期“绝对优势”回归到“相对优势”,出口竞争力优势减弱;三是美元快速升值使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这对出口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多重压力
2023年经济全面恢复是可以期待的,但更要关注的是,全面恢复后的路怎么走?特别是党中央近两年反复强调的“稳字当头”后面还有一句话——“稳中求进”。“进”是关键,“进”就是深化改革、结构升级、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高,没有“进”,“稳”只能是暂时状态,且保持“稳”的代价也极大。如果不及时有效解决过去一段时间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大难题,我国经济便无法摆脱中长期经济下行压力。
为什么我国会面临着中长期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有两大方面原因。
一方面,我国经济还未完成新旧动能转换。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关键是动能的转换,只有真正完成了动能转换,我国经济才能最终迈向高质量发展。但从多方面看,目前这一转换过程远没有完成。
从供给端看,创新驱动型经济还未最终建成。其主要表现之一是我国经济目前仍处于报酬递减过程中,如主导我国经济的制造业自2012年以来持续处于报酬递减的过程中,目前只有1/3稍多的制造业保持报酬递增或稳定,还有近2/3的制造业处于报酬递减中。创新驱动型经济尚未形成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多年来我国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从需求端看,消费主导型经济还未最终形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消费不足,这不仅源于疫情的冲击,最根本的是我国尚未建成消费主导型发展的新机制。各地发展中依然存在较强的投资依赖,长期忽视培育消费稳定增长机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人均消费和消费总额有极大的增长潜力。
从分配端看,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够合理。消费稳定增长机制难以建立,一方面在于发展模式未能摆脱投资依赖和房地产依赖,另一方面则是分配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问题导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这是制约消费潜力发挥与供给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重“躺平”压力。“躺平”倾向或政策,限制了要素的合理流动,致使大量的资源难以有效集中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供需两端高质量发展水平上来,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梗阻”。当前,有几种“躺平”倾向值得关注:一是依赖房地产,二是依赖投资,三是依赖外力推动。这三个方面都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有的已经严重失灵了,比如,依赖房地产泡沫来推进城镇化和经济总量扩张;有的效益正在大幅递减,比如,投资驱动特别是政府基础设施投资驱动;有的加剧了地区间的“内耗”,比如,一些地方过度注重引入外资或区外投资,却对内生动力的培育严重忽视。
四大举措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在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这一关键期,聚焦各方力量,打一场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设强大的内需体系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总体战,至关重要又时不我待。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趋势的最终形成,不仅是要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更要同时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根本转变。概括地说,就是要做好四大方面的重点工作,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宏微观机制。与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相对应的经济体制就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建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宏微观体制,以制度创新促进发展模式与方式的升级。正因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工作确定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更加有效地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要鼓励它们做大做强做优,在重要行业建设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重在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步伐。深化金融领域、财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现代银行与资本市场制度、现代预算制度、现代税收政策及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要扎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供给端高质量发展水平。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建设形成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未来五年推进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应对外部力量遏制我国崛起最重要最紧迫的战略要务。第一,要明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战略目标。可考虑分两步去实现:第一步,经过5年至7年的努力,到2027年前后确保我国重点行业中有一半以上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产业创新和原始创新的引领者;第二步,再经过7年至8年的努力,使80%以上的重要产业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形成一批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第二,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高效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尽快迈上新台阶。第三,加快建立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推动创新发展“内生化”。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风险投资体制是形成支持全面创新基础制度的三个要件,是科技创新领域改革避不开、绕不过的三块“硬骨头”。要深化教育与人才体制改革,打通各种限制人才资源优势发挥的主要体制机制堵点,形成崇尚创新、尊重知识、注重人力资本价值及激励机制完善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要补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短板,使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真正成为激励创新发展的“护身符”;要着力改革和完善创新型金融制度,从制度上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回报率和成功率。第四,要从整个创新发展链条着力做好创新发展工作,把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与创新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要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促进共同富裕,释放消费潜能,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强大内需体系。供给端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其实现必须要以需求端高质量发展作为支撑。当前分配制度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公平高效循环的一个关键堵点,必须从分配端改革入手,完善分配制度与消费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重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在初次分配领域,要继续完善要素市场,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最基本最持久的激励;在二次分配领域,要进一步提高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完善两规范”(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要求,深入推进二次分配改革。
要加快补齐城乡、区域、民生领域的短板,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始终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城乡、区域、民生领域的短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共享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要以着力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为关键抓手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四大战略,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决打破地方保护,扫除一切阻碍区域间资源与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与政策障碍。在补齐民生短板方面,要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提高公共服务总体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收入,显著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地位,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
来源:《中国税务》2023年第3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聚焦高质量发展 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