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增长,领养老金会越来越难?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599_1678413977083.gif?width=1080&size=1783592导致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新生人口数量的减少,而这也将导致我国人口结构出现改变,譬如老龄化加剧,成长中的适龄劳动力越来越少。
因此网上也有很多网友表示,随着人口负增长,以后领取养老金会越来越难。
那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作为年轻人应该为养老做什么准备呢?
今天,我们继续跟众合云科创始人兼CEO、国内知名社保专家余清泉、众合云科副总裁、统计与服务管理专家杨守国、众合云科增长副总裁刘上一起来探讨以「人口峰值已过,对我们有哪些影响?(养老篇)」。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931_1678413977685.png?width=1080&size=992533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311_1678413978365.png?width=860&size=1382
领养老金会不会越来越难?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314_1678413978518.jpg?width=1080&size=114880
刘上
伴随着中国人口负增长的趋势,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不少90后网友开始担心未来领养老金是不是越来越难?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632_1678413978882.jpg?width=907&size=74616
余清泉
养老保障问题简单理解就是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年老后的稳定收入保障。
在古代,养老问题主要靠个人家庭或者家族,而社保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而出现的制度。相比较而言,社保制度是一个进步;与家庭养老相比,社保制度是依靠整个社会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
关于领取养老金会不会越来越难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根据两方面来看:
[*]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要根据人口经济社会等情况而与时俱进,所以随着生活医疗等条件的发展,人口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制度也会跟随调整;
[*] 制度本身和落地实施也在不断发展和优化改进。如近两年的社保双轨制并轨、居民社保覆盖扩面等等都是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528_1678413979194.jpg?width=1080&size=93740
杨守国
从大数据看,经过多支柱、多层次的社保建设,我国的社保普及率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2022年,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5亿人、2.4亿人、2.9亿人;
[*]根据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6297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从小数据看,身边很多亲戚、朋友会经常咨询社保相关的事儿。比如,他们会经常关心社保缴费与社保查询、医保报销已经养老金计算公式等。
其实,这些都反映出大家对社保的需求、关注度越来越高。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738_1678413979595.png?width=860&size=1502
人口负增长
个人应该为养老做什么准备?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848_1678413979736.jpg?width=1080&size=118893
刘上
总的来说,现在的趋势是倡导首先要能够自力更生养活自己,同时通过社会来兜底,从而减轻了未来年轻人的负担。
那针对养老,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716_1678413980086.jpg?width=1080&size=93900
杨守国
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 ;11月4日,五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 ;11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
其实,个人养老金是我们养老保障体系的层次之一,与职工保险、单位补充保险互为补充。个人养老金,本质上也是一种储蓄,但在某种程度上跟住房公积金类似,是一种专项储蓄,它的领取和提取都是有条件的。
建议大家在经济有余力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情况可以做出选择,为将来退休后的养老金锦上添花。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689_1678413980422.jpg?width=967&size=81855
余清泉
个人养老本质上是一个人生规划问题。如果把人一生的现金流情况用曲线画出来,未经规划自然形成的状况是不均衡的——年轻时劳动收入逐步上升;年老时劳动收入不稳定或者中断,而健康支出等又不断增加。
很多经济学家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有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理论影响力非常大:
一、弗兰科·莫迪利安尼,他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他认为人要想在整个一生的生命周期中平滑消费,就应该在前段(工作期间)储蓄和积累财富,然后到后段(退休期间)负储蓄和消耗之前积累;
二、米尔顿·弗里德曼,他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把收入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他认为只有持久性收入才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一个理性的人,应该将自己一生的财富平均到每一天消费,才能得到幸福最大值。
所以,社保本质上是“长期主义”,是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和经营。只有实现了“终身自立”与“平滑现金流”,才能达成人生最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823_1678413980736.jpg?width=1080&size=118893
刘上
对于个人养老的攒钱计划和理念中有一种叫做FIRE运动,它提出了一个“4%”原则,就是只要你攒够了一年生活费的25倍之后,你就可以退休了。
豆瓣上也有类似的小组,还分了:
[*]穷版的“瘦火”(Lean FIRE):过极简主义的躺平生活,量入为出;
[*]富贵版的“肥火”(Fat FIRE):真正的财务自由,退休后也不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咖啡师火”(Barista FIRE):不再朝九晚五,但是仍然从事某种形式的兼职来支付开支,其中有不少是自由职业者。
应该如何看待FIRE运动呢?是否值得年轻人效仿呢?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285_1678413980938.jpg?width=962&size=80927
余清泉
诺贝尔经济学家讲的是原理理论,普通人归结到简单的生活观念。不管什么“火”,其实背后原理都是在规划“人生现金流”。
这里,我有几个点想提醒一下大家:
[*]关于“瘦火”,即量入为出的,需要注意支出往往不是平滑的,要提前为未来的短期大额支出波动未雨绸缪;
[*]关于“肥火”,即财务自由的,可能要注意财富的保值增值,如何对抗通胀;弗兰科·莫迪利安尼就认为在人生完全没有负债、达到财务自由拐点时,就必须要进行储备和投资理财,为将来退出劳动力市场而做准备;
[*]关于“咖啡火”,即自由职业者,不仅仅关注单次收入的高低,更要关注收入的持久性。在米尔顿·弗里德曼看来,持久性收入对人们的消费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要拉长时间周期来规划自己人生。
我们很高兴看到很多人从年轻时就开始为自己一生规划、理性决策。
但我们也要承认个体的局限性,因为人的决策可以做到理性,但这只是一种“有限理性”;而且对抗长期风险除了提前储备、量入为出等个体手段之外,还有依靠群体力量、分散风险的制度手段。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882_1678413981222.jpg?width=1080&size=118893
刘上
最近,网上有一个说法很火,即一个人一生能赚到的钱分别为:
[*]三线城市200万;
[*]二线城市300万;
[*]一线城市500万。
可根据日本最近一则新闻显示:
一个家庭日本人男性65岁,女性60岁退休后按30年估算,除了领取的养老金之外,还需要准备2000万日元(约102万人民币)才能覆盖正常的生活支出,而经过精准核算后,可能这个金额会高达2500万日元(接近128万人民币)。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615_1678413981440.jpg?width=1080&size=63034
所以年轻人也需要在建立合理预期,量入为出外,还要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物价的问题,如果过早的停止获得收入,最后可能会无法覆盖支出。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497_1678413981771.jpg?width=962&size=80927
余清泉
我个人建议大家分层去考虑这个问题:
最底层是基本的社会保障,这是目前相对科学且规模最大的制度手段,而且是稳定长久地持续到人的一生,现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差不多有80%的国家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社保制度,虽然具体各有差异,但社保还是全世界应对养老问题的一个通用做法。
中间层是企业或职业保障,就业不仅仅是可以获得相对持续的收入,而且还是一个知识技能、实践经验等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所以大家经常会说“就业是最大的保障”。
上层是个人保障,这就是有赖于个人理性决策、规划和经营自己的人生,提前储备积累、投资理财,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平滑消费,实现自己最大化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532_1678413981960.png?width=807&size=9775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715_1678413982668.png?width=807&size=75111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10/424_1678413982848.png?width=807&size=2167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