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峰值已过,光靠发钱能鼓励生育吗?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467_1678206922620.gif?width=1080&size=1783592近期,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则调查数据一经发布就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2015年为6.1%,2020年接近10%。
该研究中心另一项2021年的调查显示,35岁以下女性只有不到70%的人认为“有孩子的人生才完整”。
“总和生育率”指一位育龄女性平均生育2.1个小孩,才能保证下一代的人口总数不增不减。
根据《中国报道》记者梳理发现:
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在2017年至2020年的3年时间里,由1.88快速下降到1.3。经多方机构计算和预测,2021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可能为1.17左右,2022年为1.075,跌到警戒线2.1的一半。
综合来看,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育率下降。
为了进一步鼓励生育,三孩政策开放,多地政府开始发放育儿补贴。人口负增长是否意味着国家会进一步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呢?应该如何看待人口负增长对生育的影响呢?
今天,我们继续跟众合云科创始人兼CEO、国内知名社保专家余清泉、众合云科副总裁、统计与服务管理专家杨守国、众合云科增长副总裁刘上一起来探讨以「人口峰值已过,对我们有哪些影响?(生育篇)」。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350_1678206923214.png?width=1080&size=1050548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979_1678206923813.png?width=860&size=1382
鼓励生育直接发钱,可行吗?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221_1678206924042.jpg?width=1080&size=114880
刘上
2023年1月11日,深圳市卫健委就《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将为生孩民众提供补贴。
初步拟定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办理出生入户后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3000元,另外每年发放1500元育儿补贴,直至该子女满三周岁。
具体措施如下:
[*]生育第一个孩子:补贴7500元
[*]生育第二个孩子:补贴11000元
[*]生育第三个孩子:补贴19000元
纵观各地政府出台的鼓励生育政策,大多数地区选择生娃发钱的方式,应该如何看待生娃发钱这种方式呢?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898_1678206924528.jpg?width=1080&size=93788
杨守国
生育政策是一项国策,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非常重要,有着长期、深远的影响。
如,2016年出台二孩政策后,当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2017年略微下降至1723万人,但在2018年就迅速回落至1523万人,也就是说生育需求在政策出台的2年内得到了迅速释放,然后就“结束”了。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669_1678206924957.png?width=1080&size=92124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出生到成为劳动年龄人口一般需要20年左右,所以生育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出生率是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与总人口的占比,通常以‰为单位。生育率是一个模拟指标,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出生婴儿数(人口学上精准定义为活婴数)与同期平均育龄妇女人数之比。
出生率,反映的是出生水平;生育率,则是反映生育强度。
2020年我国的出生率是8.52‰,低于1%,但通过普查年鉴计算出的当年总和生育率(不同年龄妇女的生育率之和)是1.3,也就是说一个女性平均生育1.3个孩子。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865_1678206925306.png?width=558&size=57489
在国际上,通常把总和生育率2.1作为人口更替水平,也就是说,只有总和生育率在2.1时才能保持人口长期平衡的生育水平。
但我国现目前的总和生育率1.3是明显低于这一更替水平的,这也反映出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人口会出现衰减。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280_1678206925624.jpg?width=967&size=78503
余清泉
社会问题往往是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一个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既取决于政策措施,更取决于社会大众的意识和心理因素。
所以,有些公共政策更多是“信号”的作用,是引发注意,唤醒意识。发补贴、给假期都是一些政策信号,用以唤醒大家意识。我们很难指望一招就搞定全部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综合的社会问题;但如果社会意识觉醒了,未来社会行为习惯变化就有希望。
在国内,现目前提出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提出“家庭友好型政策”,其实核心都是通过多种措施的一揽子政策,来支持生育、支持家庭照料儿童、支持儿童成长教育等,最终是实现“工作-家庭-生活”的平衡。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488_1678206926074.png?width=860&size=1502
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
是在鼓励未婚先育吗?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763_1678206926248.jpg?width=1080&size=118893
刘上
最近,四川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这一新闻登上热搜并引发了网友热议。
根据四川省卫健委消息,《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办法》规定:
凡生育子女的公民,均应办理生育登记。公民应当在生育前进行生育登记,生育前未登记的,可在生育后补登。与此同时,生育登记将取消结婚限制、取消数量限制。
该《办法》自2023年2月15日正式执行,这是一种包容未婚先育的政策吗?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556_1678206926721.jpg?width=939&size=77183
余清泉
说这个政策是鼓励未婚生育有点过度解读了,《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其初衷应该还是从新生人口基本权利出发,完善户籍登记制度,有利于推进解决长期以来的“黑户”问题,为新生人口提供更便利的公民服务和权利保障。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396_1678206927122.jpg?width=1080&size=93982
杨守国
其实这不完全是一个新政,本意也不是鼓励非婚生育、未婚先育,而是反映出我们公共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包容性,是从保障新生儿权益的角度出发的。
仔细研究会发现,该《办法》主要修订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取消了婚否的限制,将生育登记的重心转移到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结果上来;
二是取消了生育数量限制,规定凡是生育均要登记;
三是简化生育登记要求,能通过相关系统调取资料的,不再要求登记人提供;
四是专门增加了信息共享要求,体现了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
在当前的形势下,建议大家把关注点主要放在了一和二。
生育对于父母角度,好像是“一次性”的事儿,但是对于子女角度,是一辈子的事儿,涉及抚养、教育等方方面面,是需要家庭、社会、国家共同考虑提供保障。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424_1678206927540.jpg?width=1080&size=113486
刘上
国家和各地政府都陆续出台了各种各样的生育政策,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效果呢?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408_1678206927915.jpg?width=967&size=78503
余清泉
国内有学者在研究中国“用工荒”演变轨迹和大量的数据实证研究后,也发现了一个“23定律”,就是眼下的劳动力市场与23年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有稳定关联规律存在的。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一个人从出生,7岁上学,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进入劳动力市场差不多也就23岁。
所以,今天这个时点看就业问题,要看看2000年左右的人口出生情况;而今天的人口负增长,在20多年后劳动力市场就会特别明显。
人口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对应的生育公共政策措施也是一揽子的综合举措,从公共政策的信号释放到大众理解到生育行为是一个长期过程。这方面肯定不会立竿见影,需要我们有耐心,有前瞻性。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840_1678206928151.png?width=807&size=9775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607_1678206928979.png?width=807&size=75111
http://file.tax100.com/o/202303/08/282_1678206929194.png?width=807&size=2167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