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杂志 发表于 2023-2-17 11:01:57

发展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国家税务总局定点帮扶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纪实

http://file.tax100.com/o/202302/17/447_1676602916944.jpg?width=960&size=2343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国家税务总局积极落实定点帮扶工作政治责任,通过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引入多方资源支持,持续提升对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的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有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通过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近两年来,税务总局始终将“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作为帮扶工作追求的方向,在平安区实施帮扶项目共计49项,投入、引进资金2415.1万元,其中,直接投入资金907.4万元,引进各类资金1507.7万元,产业类项目资金占比41%,全面构建起了定点帮扶的新局面。
按照“平安所需、帮扶所能”的原则,税务总局精准聚焦平安区产业发展现状和群众需求,充分发挥平安区区位交通优势和富硒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当地发展特色产业。2022年,税务总局培育壮大平安区菌菇种植、饲草加工等特色产业,投入资金120万元,新建拱棚15座,购置菌种培育设备,完善出菇车间基础设施,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6万元,村民们务工年收入超60万元。
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魏君自2019年开始通过外出学习和自学钻研羊肚菌种植技术,在平安区三合镇庄科村开始了种植羊肚菌的创业尝试。2022 年,他种植的35个大棚羊肚菌亩产350斤左右,每斤价格120元左右,远销北京、广东、福建、云南等省市。“在税务总局的帮扶下,我们专门购进了菌种制种设备并新建了15座大棚。”魏君介绍,“下一步,我们要努力突破菌种制种技术,进一步降低乡亲们的种植成本,带动更多老乡参与到菌菇种植中,为大家开辟一条新的致富渠道。”
亲历本地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历程的,还有李增光。为了帮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税务总局对接“速卖通”外贸平台,引进了假发工厂项目。李增光夫妇放下了经营多年的餐饮生意,投身到假发工厂的项目建设中,通过承接手工编织环节参与到跨境电商产业。2022年,税务总局专门安排产业资金25万元用于城区工厂的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建成城区工厂1个、乡镇分厂1个、村级站点3个,累计培训女性劳动力 206人,熟练上岗177人,其中脱贫户20人、残疾人22 人,共计发放工资99万元。“通过转型电子商务,我们对接上了更广阔的市场,高原的姐妹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出更美好的生活!”对于当地假发产业的发展前景,李增光信心满满。
狠抓数字经济机遇,多领域拓展新经济业态
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当今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税务总局将当地实际需求与平台数字技术精准匹配,不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加速数字产业对接。通过引入数字化智力支持,对接编写《平安区特色产业数字化发展研究报告》,为平安区数字经济发展问诊把脉。引进蚂蚁服务星站项目,建成数字化就业基地。引入天猫优享、天猫国际、考拉海购等电商平台的后端客服业务,组织培训平安区适岗青年变身电商店铺“店小二”,为来自五湖四海的电商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真正做到“全国呼叫,平安应答”。
http://file.tax100.com/o/202302/17/453_1676602917109.png?width=1080&size=1102363
为平安区定向培训电商新农人。
自2022年2月15日运行以来,蚂蚁服务星站累计培训125人次,稳岗就业98人,其中脱贫子女3人、低保户子女3人,累计发放工资140万元。“蚂蚁服务星站的落地不仅带来了就业机会,更带来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平安区蚂蚁服务星站管理负责人、爱豆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荣颇有感慨。
与此同时,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数字资产,积极对接公益设计项目“寻找远方的美好”落地平安区,为平安区设计了包含区域品牌形象、县域吉祥物、县域旅游推广及文创、县域核心商品系列化设计、柴火鸡餐饮品牌等在内的整套区域品牌。自2022年7月区域品牌数字资产发布移交以来,平安区出台了《平安区区域公共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区域品牌已在城市形象宣传、电商产品、青绣设计等多个场景广泛应用,在推广当地独特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河湟民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让数字经济深入人心,税务总局协助搭建了数字化线上学习平台“数智学堂”,推动党员干部传统教育培训优势与信息系统高度融合。引入“云支教梦想师”项目,邀请各行业职场大咖为青少年开设生涯规划公益课堂,项目开办以来,开展21次线上授课和1次线下授课,累计3662人次参加,借助数字化手段,拉近平安区与沿海地区的时空距离。2022年,14位同学参加了途梦第三届主题征文大赛,1位同学获得二等奖,2位同学获得优秀奖。
“输血”与“造血”结合,带动特色农产品消费升级
税务总局充分挖掘电商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上的“引流”作用,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不断带动特色农产品消费升级。
通过消费帮扶夯实电商发展基础,平安区先后建立了符合单位食堂采购标准的10个系列28种产品清单;出台电子商务实施方案,研究制定电子商务扶持发展奖补办法,争取到中小企业及电商专项扶持资金 300万元,推动平安区物流提速降费,快递成本从之前的每单4元降至每单2.8元。
发挥税务部门优势,出台政策定向采购帮扶地区农产品,汇集全税务系统之力拓展消费帮扶,持续带动帮扶地区特色涉农产业和企业发展,全系统通过“832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采购平安区农产品超过4000万元;引入公益流量支持,开展“高原硒都·平安好货”公益助农直播等公益助农活动,邀请知名网络主播开展公益带货,联系《中国税务》杂志等媒体连续刊登乡村振兴税务公益广告,帮助平安区销售农特产品超1000万元。2022年,平安区电商销售额达到1.15亿元,不仅让平安区实现了富硒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销售,更让老百姓富了钱袋子。
王胜江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抓住电子商务发展机遇,借助“832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销售平台”,采取“电商+企业+农户”模式带动富硒农产品种植以及当地富硒蒜酱、富硒杂粮、高原牛羊肉等特色农副产品线上销售。为更好带动农民增收,王胜江主动与5个村400户种植户签订马铃薯收购协议,对建档立卡户和一般农户以高于市场价定量收购,带动百姓实现销售收入238.6万元,产业发展成果也通过分红、就业、捐赠等方式持续回馈乡村。
为了更好发展电商产业,税务总局将培育电商人才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实施电商企业“陪跑计划”项目,结合直播活动定向辅导培训20场次,累计培训6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电商产业链的从业人才,为平安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发挥行业部门作用,汇聚乡村振兴社会力量
税务总局始终将拓展帮扶资源作为重要突破口,积极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爱心人士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参与平安乡村振兴事业,把力所能及的帮扶资源重点投向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
引入人员支持,阿里巴巴集团公益派驻乡村振兴特派员1人,专职对接企业和公益资源,协同阿里巴巴集团FC事业部累计派驻9名业务老师驻场指导平安区数字项目建设;引入资金支持,阿里巴巴集团两年累计在平安区投入和引进资金超1000万元;引入科技、金融支持,实施“科技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带头人”“云支教梦想师”“数智学堂”等项目,从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支撑帮扶工作;引入基金会等社会公益资源,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北京新越基金会等10余家公益基金会和一大批公益项目落地平安区,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平安区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带来了资金支持,更带来了社会关注,形成了乡村发展供需链接的良性循环。比如,阿里巴巴公益平台通过“公益宝贝”进行公开募捐,支持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壹基金、爱德基金会等多家公益机构在平安区落地“新未来高中生”“壹乐园” “乡村医疗振兴计划”等系列公益项目。其中,阿里巴巴公益平台筹资200万元,支持由阿里巴巴公益和爱德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战略合作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医疗发展计划”,该项目2022年8月落地平安区,对平安区内34 所乡村卫生室进行翻修,为40所村卫生室配备基本医疗设备,为120名乡村医生提供40场专业技能培训,受益者达5.4万人,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2023年初,紧急筹措抗疫物资支援乡村疫情防控,捐赠80000粒退烧药、6000份抗原试剂、260台血氧仪,有力支援了平安区的疫情应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税务总局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持定力和韧劲,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贡献更大的税务力量。
来源:《中国税务》2023年第2期
作者:刘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展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国家税务总局定点帮扶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