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总工会 发表于 2022-11-14 10:40:29

夫妻工作地仅一墙之隔却跨省寄信交流!背后原因让人肃然起敬

http://file.tax100.com/o/202211/14/119_1668393624779.jpg?width=509&size=5999
在青海湖北岸金银滩草原上
有一座神秘的原子城
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
见证着新中国核事业起步与发展的
峥嵘岁月

http://file.tax100.com/o/202211/14/353_1668393627860.mp4
△视频来源:《航拍中国》第四季


夫妻仅一墙之隔
却转寄书信交流
1958年
荒凉的青海湖北岸迎来大批定居者
他们的任务是研制原子弹
这里成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代号“221”
人们将一些车间建成掩体
表面再铺上草皮
用来防备间谍卫星

http://file.tax100.com/o/202211/14/887_1668393624968.gif?width=400&size=2991653

当时一对夫妇先后到此工作
因为保密要求,不能告诉对方身在何处
他们的信件从221厂寄出
在北京兜一圈后,再到对方手里
直到二人在生活区偶遇
他们才知道彼此的车间仅一墙之隔

http://file.tax100.com/o/202211/14/391_1668393625632.gif?width=400&size=6276972

邓稼先、王淦昌、于敏……
许多科学家和建设者隐姓埋名
在这里奋战
用青春和汗水换来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诞生
为国之重器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生
↓↓↓


三句“不能”
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
1958年8月,钱三强找到了邓稼先
请他参与研发新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
当晚,他将调动工作的消息告诉妻子
“调到哪?” “这不能说”
“做什么工作?” “这也不能说”
“我给你写信?” “不能通信”
这一天起,邓稼先的身影
从众多好友的视野里隐去
他的名字从学术刊物中消失
开始了隐姓埋名28年的生活

http://file.tax100.com/o/202211/14/578_1668393626447.jpg?width=924&size=200696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
直到1986年,新中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
邓稼先亲自在现场主持过15次
因长期工作在试验一线
邓稼先遭受了致命的核辐射
1986年7月29日
邓稼先逝世,享年62岁


王淦昌变成“王京”
他说:“我愿以身许国”
1961年,刚刚回国的王淦昌
受命秘密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改名时
他的回答只有短短6个字
“我愿以身许国”
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
从那以后,科学家王淦昌“音讯全无”
西北大漠深处多了一个叫“王京”的老头
在221厂,王淦昌主抓爆轰实验
那时,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
穿着军用大衣,脚踩高筒靴的王淦昌
穿梭在几个实验基地之间

http://file.tax100.com/o/202211/14/382_1668393626724.jpg?width=389&size=22384

1966年初,年近60岁的王淦昌
和实验部的科研人员一起
制定了爆轰模拟实验方案
在一次次实验中
解决了引爆设计技术中的关键问题
从1961年到1978年,王淦昌“隐身”17年
用实际行动践行以身许国的承诺


于敏“隐身”二十余载
全心为国铸核盾
1961年,钱三强把于敏叫到办公室
“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你看怎么样?”
于敏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
开启全新的氢弹研究计划
从此,他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
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
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http://file.tax100.com/o/202211/14/667_1668393626900.jpg?width=1080&size=75847

1988年,于敏的身份解密
他的妻子惊叹道
“没想到他是做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于敏曾说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
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致敬国之脊梁
致敬所有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纪录片《航拍中国》、中国军网、央视军事、《国家记忆》等
编校:余国思、张秋晨
编审:曹堯

???点击上方,即刻关注,查看更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夫妻工作地仅一墙之隔却跨省寄信交流!背后原因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