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海上,坐着直升机上下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http://file.tax100.com/o/202211/07/418_1667824209082.jpg?width=509&size=5999乘坐直升机上下班
生活在无边的海上
和台风等各种危险“作战”
他们不怕艰辛、长年坚守
在工作岗位上各司其职
在南海深处诠释着
新时代的“铁人精神”
http://file.tax100.com/o/202211/07/527_1667824209425.jpg?width=1080&size=85937
▲ 结束坞修后返回文昌油田群途中的“海洋石油116”FPSO 许德坤/摄
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之际,记者走进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南海石油生产现场,与一线产业工人同吃同住同生活,探寻产改之路,感受在无边大海的波涛中,石油工人吃苦耐劳、奉献担当的精神。
登陆平台第一课
“听到蓝色警报,所有人立即弃船逃生”
要深入到中海油南海采油平台不是一件易事。采访组一行早上从广州出发,到达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时已是下午3点多。按照海上采油平台防疫要求,需完成核酸三天二检。第三天一早,大家正准备出发乘直升机前往南海采油平台时,突然接到空中管制通知,只能待令。直至中午才接到可以起飞的通知。
“大家先要扫码填表,参加乘机安全考试,考了100分的才能上机。”航空安全员不断提示大家,“直升机噪音大,遇到对流层比较颠簸,全程在海上飞行,所以大家都要穿上救生衣,带上耳罩,系好腿上和背上的安全带,手机、相机全部统一保管。”
直升机一直往南、往南海深处飞去,在经停几个海上采油平台后,下午2点多才到达本次采访的目的地——“海洋石油116”FPSO。
http://file.tax100.com/o/202211/07/628_1667824209614.jpg?width=1080&size=121398
▲ 刚结束坞修的“海洋石油116”FPSO,正整装出发返回作业区域 许德坤/摄
“海洋石油116”FPSO所在的油田总共有117名员工,其中35岁以下员工76人,占比65%;共产党员47人,平均年龄31岁,工作年限最长的26年,毕业37年,最短出海半年,平均出海8年。
踏上长232.5米,宽46米,型深24.1米,排水量15万吨,载重12万吨的终端船,记者感到特别震撼。直指天空的火炬臂,3台轰鸣的巨型发电机,由4个矗立在百米深海上的井口平台共同组成的文昌油田群,在无边的大海中傲然屹立。
安全员先带记者走进房间,打开视频,播放讲解在“海洋石油116”FPSO上的安全须知。安全注意事项在屏幕上一条条播出,其中,一条“遇到蓝色报警,大家立即弃船逃生”紧急事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难道在海上开采石油这样危险?”记者不禁问道。
“在海上开采石油,各种风险交织,安全才是第一位的。”文昌油田群作业公司综合经理卓传金答道。
海上油气生产现场,安全大于天,任何细小的火花、手机静电、照相机闪光等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按照安全要求,记者穿上宽大的特种防滑皮鞋、白色参观服,戴上安全帽和防护镜,塞好防噪音耳塞,在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维修监督王跃鹏的带领下,深入到海上作业平台探访维修岗位工人一天的工作。
油田上的坚守
在“无边战场”筑起钢铁长城
按照引导路线,记者进入维修车间。“这位是胡子哥,机械部门的主操,负责油田的机械类设备维修保养。”卓传金指着正全神贯注检修设备的赖庆富说,“今年‘海洋石油116’FPSO坞修时,他就立志,不完成工作任务,决不刮胡须,结果胡子长了3寸长,硬是等坞修结束了才刮。”
听到谈论,赖庆富抬起头笑了一下,眼神中透出坚毅。
http://file.tax100.com/o/202211/07/581_1667824210145.jpg?width=1080&size=108618
▲ 坞修不完成就决不刮胡须的赖庆富 郭子健/摄
因疫情防控,“海洋石油116”FPSO单点系泊系统的外国技术专家无法到场,油田的维修技术员工决定挑起重担,实现自主单点解脱和回接。
正在海上带班的文昌油田群作业公司党委委员焦仕立,也是“海洋石油116”FPSO坞修的项目经理,他告诉记者,“当时工期很紧,技术上也没有底,但大家都抱着为海油争光的信心,争分夺秒,刻苦攻关,最后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还节约了2000万费用。如果自主解脱一旦失败,造成的损失将以亿、十亿来计,那段时间压力特别巨大。”
9月23日,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气象局发布台风“奥鹿”将于25日晚上进入南海,将快速西移并加强,请海上船只和作业人员及时回港避风。当天下午5点半,焦仕立马上指挥撤离,“大部队抓紧坐船,留守生产人员按最低配置要求,后续等待直升飞机撤离。”
南海是我国台风的主战场,这样的战时状况经常上演。2个小时过去了,一直坚持在撤离前线的焦仕立发现台风朝南偏离,对平台的影响减小了一点,“但我们的留守人员可能就要坚持生产了。”
http://file.tax100.com/o/202211/07/866_1667824210351.jpg?width=1080&size=79687
▲ 整装待发的油田员工 张俊健/摄
在茫茫大海上工作,大家各司其职,像一个精密运转的小社会,吃喝拉撒都有人负责,但绝大部分人难以忍受的还是长时间出海。长年累月生活在无边的大海上,颠簸、恍惚、孤独、寂寞、焦虑、烦躁、恐惧……都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切身体验:来到海上平台,看到美丽的蓝色大海,仅从心理上来说:第一个月是天堂,第二个月很平常,第三个月就会疯狂。然而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数千名员工长年累月坚守在生产现场,五年、十年、二十年……
创新无止境
首创出中控系统不停产更换技术
来自湖北恩施巴东县的焦仕立是一位80后,同时是一个非常敬业,做事踏实,富于创新而有故事的人。他用亲身经历告诉记者:“创新无止境”。
2000年,焦仕立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专业录取,从此迷上了电子电路、仪表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大学毕业后,他应聘到中海油湛江分公司,被分配到位于广西北海北部湾海域的涠洲11-4油田做仪表工。
http://file.tax100.com/o/202211/07/915_1667824210827.jpg?width=1080&size=123356
▲ 创新不断的焦仕立在全神贯注地工作中 郭子健/摄
“我总想着让控制系统这个机器尽可能多干活,不出错,减少工艺操作人员的手动操作强度。”焦仕立说,中控系统犹如人的大脑,要升级更换中控系统,油田必须停产才能换,停产就意味着产量损失。
“一般情况下更换一个油田的中控系统再怎么安排紧凑也需要7天左右,为啥不能不停产升级更换中控系统呢?”一天早上刷牙时,焦仕立突然有了主意。
焦仕立通过严谨的步骤方案、风险分析、核心关键技术点等说服领导,在中控室大约80平方米的空间内,把梳理出来的线缆铺满整个中控室,厚度大约3厘米,最后一根一根的慢慢接回去,中间没有出现差错,巧妙地采用替代法实现了中控系统的不停产升级换代。涠洲11-4油田首创了中控系统不停产更换,折算当时情况增油价值超2000万元。
2015年,涠洲海上平台网络只有办公内网,员工上网需求根本无法满足,于是,焦仕立开始钻研涠洲海域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修好海底光缆后,说服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免费送基站、教授安装技术,不仅实现了4G基站涠洲全海域覆盖,目前还实现了整个北部湾超过1600平方公里海平面信号全覆盖,这在全国海上油田是第一个。
今年“海洋石油116”FPSO的坞修,更是惊心动魄。8月1日下午,接到通知“海洋石油116”FPSO要提前两日离开泊位,巧妙避开台风,按分秒来倒排日期,经历各种艰难险阻后,在8月4日抵达文昌海域并顺利单点浮筒回收固定,于8月15日复产。通过97天的坞修(包含了停产和复产全部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39天,创造了海油类似项目的新纪录。
啃下安全管理“硬骨头”
“没有标准,就创造标准”
“安全是每位员工回家最近的路,海上平台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和实践中,我发现人的不安全因素占事故发生原因的比重特别大,就琢磨怎样解决安全问题。”
2014年,邱宝年出任文昌13-6油田安全监督。文昌13-6油田下辖井口平台多、分布散,给油田的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在他的牵头下,油田成立了“人的不安全因素研究小组”,这也是文昌油田群互助安全文化建设团队的前身。
http://file.tax100.com/o/202211/07/682_1667824211053.jpg?width=1080&size=209531
▲ 夜间作业的 “海洋石油116”FPSO 郭子健/摄
“人的不安全因素主观能动性太大,不可量化,没有标准可依,根本无法控制。”研究小组在深入现场员工调研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觉得不可行。
“没有标准,我们就创建标准,争做动程序制定的开创者。”文昌油田群研究小组再次坚定信心。经过无数次的讨论,研究小组创新性地采用班组长定期“谈心谈话”的形式及时了解员工心理动态,制定油田“作业许可处罚细则”,通过对作业许可体系条目和高频事故直接原因的“法条化”,补上公司HSE体系没有“罚则”的“结构性短板”,并推动《中国海油人员出海时间管理规定(暂行)》出台,对人员出海时间及海休时间进行量化限制。该项成果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同行业的重视,获得了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论文三等奖和集团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精品工程。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安全文化建设,中海油湛江分公司以“五化六有”的互助安全文化“软实力”建设,“啃”下企业安全管理的“硬骨头”,实践案例在国家应急管理部第二届企业安全文化最佳实践案例评选中,成功获评“十大案例”第二名,这是文昌油田群互助安全文化建设在湛江分公司推广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级大奖。此前,该文化建设已获得全国石油化工系统创新三等奖两个、二等奖一个。(记者:郭子健 通讯员:董哲 王瑞 罗茜允)
来源:广东省总工会、南方工报
编校:夏会儒、马晨琦
编审:曹堯
???点击上方,即刻关注,查看更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