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财政这十年丨用“政策工具箱”为首都建设引来“源头活水”
http://file.tax100.com/o/202210/24/294_1666585522526.png?width=624&size=234578这十年,财政部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聚焦大局、细致谋划,财政政策“工具箱”多元化发展,协同组合,撬动社会资本,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间接输血”,助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http://file.tax100.com/o/202210/24/425_1666585522774.png?width=1080&size=28332
政府投资基金“四两拨千金”,释放社会资本活力
2015年底,经市政府批准,我市设立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以政府投入带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截至2022年上半年,已向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出资475.4亿元,累计投资6030个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总规模达1872.3亿元,政府出资引导放大至4.9倍,在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区”建设、国资国企改革等多个重点政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PPP项目签约落地率居全国第一,为公共服务供给“引资”“引智”
按照“规范、高质、持续”的发展导向,在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推广PPP模式。十年来,本市PPP项目已涉及交通运输、污水垃圾处理、生态环保、体育等10个公共服务领域;打造了京雄高速公路(北京段)、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轨道交通新机场线等一大批重大PPP项目;采取PPP模式建设了国家速滑馆、冬奥会延庆赛区等项目,初步形成了模式能复制、经验能推广、程序能借鉴的示范效应。截至2022年9月底,全市PPP项目共计82个,总投资2476.6亿元,预计吸引社会资本1563.51亿元,占总投资63.13%,项目落地率97.4%,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一。
发挥“财政+金融”协同效应,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通过贷款贴息、担保补贴、融资奖补等政策措施,助力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扩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覆盖面,在中央支持范围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创业主体纳入创业担保贷款保障范围。优化创业担保贷款办理流程,将开展创业贷款及贴息奖补业务的银行从1家扩大至14家。2022年上半年,市区财政合力支持10家新设及增资金融机构在京落户,支持15家企业新上市融资。
政府购买服务借力推动公共服务“效能升级”
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弥补公共服务供给“短板”。2016年以来,在民政、环保、城市管理等10大领域重点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2017-2021年,北京市政府购买服务总体规模由125.82亿元增加到203.97亿元,年均增幅12.7%。2022年,继续在就业、科普、法律和应急等4个领域开展试点,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初步形成,“满足百姓需求”与“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共赢格局初步显现。探索形成政府购买服务的“回天经验”,2018年以来,在全市两轮“回天行动计划”框架下,2019年6月,北京市财政局联合相关单位,以“回天地区”为试点,印发《关于在回天地区开展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的试点方案》,在改善社会机构准入环境、完善管理平台、优化购买流程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支持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2020年结束试点后,近9成受访居民感到回天地区生活环境和配套设施提升效果显著,在政府购买服务促进社会组织参与超大型社区治理方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工作经验。
来源及编辑:市财政局预算处(预算编制中心)整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