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见证税收改革历程
http://file.tax100.com/o/202210/12/747_1665507340708.jpg?width=960&size=23438新闻记录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税制与税收改革工作,全方位实施、多领域并进,不断取得新突破。新闻宣传紧贴税收脉搏,记录、见证了这一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
国家治理与百姓生活
2016年5月1日零点,北京民族饭店大堂灯火通明,温州商人陈生,拿到了北京酒店业开出的第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也是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后全国首张增值税发票。众多媒体记者和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这一天,征收了66年的营业税告别了中国税收舞台。
这只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税制改革的“高光时刻”之一。十年来,宏大的税制改革从增值税拉开帷幕,持续深化推进,既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又为百姓美好生活增添了“税动力”。
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日益彰显。在新闻报道中,税收始终和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宏观政策紧密相连,这从十年间经常见诸报端的几个关键词可见一斑:
“税收法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重要部署,各项税收立法工作加快推进,充分体现了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今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正式实施。至此,我国现行18个税种中,已有12个税种完成立法,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的立法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税收收入”——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是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财力保障。月度、季度、年度的经济数据中,税收收入一项格外引人注目。十年来,我国税收组织收入能力不断增强,收入质量不断提高。全国税收收入从2012 年突破10万亿元,到2021年已超17万亿元,充分彰显了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基本职能,我国的“家底”越来越殷实。
“营改增”——增值税改革引人关注,从实施营改增试点,到全面推开营改增,实现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全覆盖;增值税税率由四档简并为三档,并降低税率水平,扩大进项税抵扣范围;从试行期末留抵退税制度,到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改革逐步深入推进,让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更加现代化,更加公正、简明、高效。
“绿色税制”——在北京等地的自来水缴费单上,“水资源费改税”一栏,提醒着人们加强节水意识。从全面推行资源税从价计征、扩大水资源税试点,到环境保护税开征、资源税法实施,绿色税制体系逐步建立,全力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税收,一头连着国计,一头连着民生。如果说上述关键词更多关系国家治理,还有一系列税制改革和百姓生活紧密关联。
十年来,税收宣传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税收政策与新闻不仅仅受企业关注,同时也受到广大普通百姓的关心和热议。
“你申请专项附加扣除了吗?”“年度汇算是退税还是补税?”……这些税收专业用语成为很多人日常聊天的话题,相关的新媒体报道也屡屡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
个人所得税是和百姓关系最密切的税种。2018年,新个人所得税法获全国人大通过,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跨出实质性一步。这项发轫于“九五”计划的重要改革,可谓二十五年磨一剑,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从提高“起征点”,到增加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到开展综合所得年度汇算,再到设立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展开。全方位的宣传让人民税收的理念深入人心,既让百姓得到实惠、促进社会公平,又实现税制改革从根植经济治理到嵌入社会治理,人们的依法纳税意识更强了。
经济大局与减税降费
十年来,税收新闻中出现的最高频词汇是什么?那就是“减税降费”。
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减税降费通过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并举、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系统整体推进。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减税降费举措都会成为社会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新闻报道记录了减税降费逐步深化的历程:
全面推开营改增,释放大规模减税红利;通过简并增值税税率、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等措施,切实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通过降低增值税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等措施,进一步减轻广大纳税人负担;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深化增值税改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时出台实施一批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每一年的减税降费新闻报道,都反映出新的政策举措,也给广大市场主体带来新的获得感。十年来,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8.8万亿元。
今年,为应对多重不利因素冲击,更是实施力度空前的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打出了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缓费的组合拳,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留抵退税”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热词。
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是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主要内容。留抵退税政策一再加码和提速:在对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6个行业企业实施全额退还存量和增量留抵税额政策基础上,按照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相关安排,对批发和零售业等7个行业企业实施全额退还存量和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让更多市场主体享受政策红利。今年上半年,超1.8万亿元退税款退付到纳税人账户,已达去年全年办理退税规模的2.9倍。
媒体关注减税降费,重中之重是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关系就业、发展、创新和民生,同时又是市场中最易受冲击的群体。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小微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急需政策施以援手。在延续实施已出台的优惠政策基础上,国家进一步加大减负纾困力度,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除了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还有一系列“精准滴灌”的举措: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扩大“六税两费”减免适用范围、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今年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中,中小微企业享受优惠金额占“大头”,对缓解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雪中送炭”“及时雨”,是广大中小微企业经营者向记者表达最多的感受。
征管“三合”与优化服务
2021年3月24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消息,一些中央主流媒体甚至在头版头条全文刊登《意见》全文。重磅文件的发布,再次引发社会对税收征管改革的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全力推进,啃下一系列“硬骨头”。中央对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多次作出重要部署,实际上也是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的重要体现,征管效能在改革创新中稳步提升。
从“合作”到“合并”,再到“合成”,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生动概括。每一次“合”,在新闻报道中都有浓墨重彩的呈现。
第一步是“合作”,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国税、地税全面加强合作,推动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在采访中,企业说的最多的是“进一家门,办两家事”“一窗式”联合办税,再也不用“多头跑”了。
第二步是“合并”,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社保费和非税收入征收职责划转。2018年7月20 日,全国省市县乡四级新税务机构全部完成挂牌,“国税局”“地税局”退出历史舞台。“合二为一”的新税务机构迸发出蓬勃的活力和创造力,改革红利让广大纳税人缴费人“看得见摸得着”,采访中,企业普遍反映办理业务更便利了,实现了“最多跑一次”。
第三步是“合成”,2021年3月,《意见》要求深入推进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加快建设智慧税务,实现以“合”促“成”的化学反应和管理效果。采访中,企业谈的最多的是税务部门的“精准服务”,税收优惠政策的“直达快享”。
大刀阔斧的征管改革,有效降低征纳成本、提高征管效率,促进了税收服务国家治理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波澜壮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税收改革的每一个闪亮足迹,都被新闻报道忠实记录、深深铭刻。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特别时点,我们回望税收这十年的改革历程,触摸铿锵的时代脉搏,充满奋进的力量。
来源:《中国税务》2022年第10期
作者:曾金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