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井冈 红色摇篮
http://file.tax100.com/o/202210/11/664_1665430207975.jpg?width=1080&size=34978八百里巍巍井冈,尽染了层林青翠,飞流着瀑布的绝美。
又是一年初夏时,井冈山的映山红开得如火如荼,灿若云霞。茨坪镇红军南路上游人如织,不远处,是由毛泽东审阅陈列大纲、朱德题写馆标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http://file.tax100.com/o/202210/11/812_1665430208227.jpg?width=1080&size=79516
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锻造和培育出宝贵的井冈山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井冈山的山山水水,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井冈山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回望那段红色岁月,那些陈列的展品,在井冈山每年盛开的映山红中,烛照着传奇、迸发着力量、绽放着光彩!
一条红带:为有牺牲多壮志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第二展厅,静静的陈展着国家一级文物——一条长70厘米、宽4厘米的红色带子,带子两端印有“遂川第五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字样。
这是井冈山根据地遂川赤卫队队长王棣权的一条红军识别带,这条小小的带子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牺牲带,是战争年代革命者的一种标记,也是红军战士无畏精神的象征。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由于条件艰苦,部队中没有统一的军服。有的官兵穿着旧式军服,有的穿着学生服,更多的是一身普通老百姓的装扮。为了区分敌我,战士们便在脖子上系上红带子,这种识别带也被大家称为“牺牲带”,系上它,就准备随时为革命献身。
有位老红军回忆道:“在打仗前,战士们互相交代的话通常只有两句。一句是‘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了,请记得告诉我家里的老母亲,她的孩子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牺牲的’,另一句是‘等将来革命胜利了,请记得为我在革命烈士名册上也登记一个名字吧’。”可大多时候战士们前赴后继地倒下,旁边的战友根本来不及掩埋同伴的遗体,更无法把战友牺牲的消息告诉他们的家人,因为很多红军战士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共4.8万余名,有名有姓的烈士只有15744名,3万余名无名英雄长眠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烈哉,我红军革命,不畏牺牲!壮哉,我民族精神,与天不老!
青山巍巍埋忠骨,白云悠悠照后人。那条凝聚着鲜血的红、初心的红、信仰的红的识别带,一端连着历史,一端连着现在;一端连着井冈,一端连着中华。井冈山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高地,吸引着无数游人穿上整齐的红军服,系上鲜红的识别带,在井冈山的山路间追寻着先辈们闪光的足迹。
两篇著作:敢教日月换新天
“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我们的毛委员在灯光下写文章,革命风雷笔下起,五洲四海红旗扬……”歌曲《八角楼的灯光》中唱的“毛委员在灯光下写文章”,所指的文章就是陈放在展柜里的《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篇光辉著作。
http://file.tax100.com/o/202210/11/567_1665430208420.jpg?width=1080&size=108375
革命斗争时期的井冈山,在八角楼,每晚都有一道微弱的光。一灯如豆,人影摇曳,毛泽东凝神静思,苦苦思索着中国革命的前途。
厉行节约,毛泽东宣布了一个关于使用油灯的规定: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连部留一盏灯作带班、查哨用,只准点一根灯芯。
按此前的规定,毛泽东可以使用三根灯芯,但自从宣布新规定那天起,每当夜幕降临,八角楼上便经常只亮着一盏燃着一根灯芯的青油灯。毛泽东用一根灯芯点亮了八角楼上的夜夜光辉,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打消了上至中央下到军民关于“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标志,照亮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前程。
井冈山上的红旗不倒,也极大地鼓舞了共产党人进行武装斗争的斗志,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在井冈山红旗的指引下,各地被打散了的革命力量又纷纷聚集起来,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这两篇光辉著作犹如一道光,划破苍穹,照亮星空,指引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这道光也穿越时空,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穿越百年,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化身“追光者”,在任何时候都要实事求是,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勇闯新路、顽强奋斗,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三发炮弹: 红旗遍地卫黄洋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一架迫击炮、一个空油桶和十几枚竹钉。
这些展品记录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战斗经过。1928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去湘南,毛泽东率领一部分红军去桂东迎接红四军主力,井冈山只留少量部队,造成井冈山红军兵力空虚。湘赣两省敌军乘红军主力未归之际,调集重兵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第二次“会剿”。8月30日,敌军以四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红军仅两个连兵力的守山部队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凭险抵抗,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当天下午,当敌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利用空油桶放鞭炮冒充机枪声,并用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向敌军发射了三发炮弹,前两枚都没有响,第三发炮弹正好击中敌军指挥所,敌军误以为红四军主力回山,当夜撤退,红军从而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毛泽东获悉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喜讯后,诗兴骤起,欣然命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并在1928年11月25日《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黄洋界保卫战,保存了我们最后根据地,且使敌胆为寒,不敢轻视红军,为边界名战之一。
“保存了我们最后根据地”的黄洋界保卫战,是党领导人民军队,依靠群众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它体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始终重视群众,紧密联系群众,积极发动群众的革命底色。参加过黄洋界保卫战的三十一团二连党代表刘型,在重上井冈山时表示,黄洋界保卫战主要靠的还不是那门炮,最关键的因素还是靠人民群众,靠同心同德、众志成城。
硝烟远去,神州日新,国力愈强。在黄洋界保卫战中,党始终依靠群众,把群众的力量汇聚成革命前进的磅礴力量的光荣传统,在现在及未来,依旧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只要我们坚持扎根群众,任何时候都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百字法规:红色星火孕育红色税收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角落的小橱窗里,珍藏着一张不大而略显残旧的黄纸,那是1928年12月湘赣边工农兵政府颁布的《井冈山土地法》。
http://file.tax100.com/o/202210/11/482_1665430208889.jpg?width=1080&size=73591
《井冈山土地法》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制定的第一部较为成熟的土地法。它总结了1927年冬到1928年冬土地革命斗争经验,解决了土地的没收与分配、山林的分配和竹木的经销、土地税的征收和使用等问题。它的颁布和实施,改变了几千年来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土地关系,从法律上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井冈山土地法》条文不多,内容也不繁杂,但却具体、实用,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其中,第七条专门规定土地税的征收,成为征税在经济上支撑政权机构运转的初步尝试。1928年秋,在不增加农民过多负担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根据地征收土地税。这一举措,虽然在当时的财政收入中占的比例不算很大,但意义深远。
虽然有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同甘共苦的战斗精神,但红军和红色根据地要战斗、发展、壮大,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钱从哪里来?毛泽东深知这个道理,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军队大了,地域宽了,就必须而且可能用税收的办法筹措军费。”这和若干年后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人不做李自成是一脉相承的。
《井冈山土地法》中“土地税之征收:土地税依照生产情形分为三种:(一)百分之十五,(二)百分之十,(三)百分之五。以上三种方法,以第一种为主体。遇特别情形,经高级苏维埃批准,得分别适用二三两种。如遇天灾,或其他特殊情形时,得呈高级苏维埃政府核准,免纳土地税。土地税由县苏维埃政府征收,交高级苏维埃政府支配。”这条法规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却概括了纳税人、税制、税率和税收减免等必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法的形式确定征收土地税及征收土地税的标准。
战火中的井冈山税收实践时间不长,但它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税收尝试。它不仅指导了湘赣边界的土地革命斗争,为根据地军事、政治斗争及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后盾和保障,也为以后中央苏区税收建设和各革命根据地税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井冈山的红色星火孕育了红色税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税收改革的今天,新中国税收赓续着红色基因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没有井冈山上的崎岖小道,哪有中华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奋斗永远在路上,井冈山精神不朽!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江西省税务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