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意中圆融自适
http://file.tax100.com/o/202209/18/447_1663430413682.jpg?width=900&size=38707苏东坡传
http://file.tax100.com/o/202209/18/632_1663430413966.jpg?width=353&size=11074
http://file.tax100.com/o/202209/18/128_1663430414090.jpg?width=200&size=8747
再一次翻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不由掩卷感叹,这不单为苏东坡所写的美丽诗文,也不单为其坎坷的政治仕途,而是其在种种经历之后所形成的超然物外、圆融自适的人生观将我深深折服。
确实,人的经历、心境不同,在不同的阶段读同一本书的感悟也不一样,早年读《苏东坡传》只觉苏东坡热爱生活、好游山水,诗词写得极其漂亮,当然也知其历经政治仕途沧桑,但始终未细细深究和感悟苏东坡在这段经历中的思想转变。人近中年,不如意事渐多,才慢慢体会到苏东坡之困境,才深深折服于苏东坡之旷达。
从乌台诗案开始,苏东坡就屡遭贬官,先贬黄州,再贬惠州,卒贬儋州。这种经历,但凡有一次降临我们身上,我们终其一生都有可能尽处于颓唐愤懑之中,但苏东坡却能在屡遭贬黜的人生逆境中做到随缘自适、超然物外。是什么造就了他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能够圆融自适、乐观放达?
其实,在起初因乌台诗案入狱时,苏东坡也一度担惊受怕、抑郁寡欢,觉得自己的生命犹如被炙烤的锅上的蝼蚁,又如天空中随风飘舞的羽毛,命运不由己定。被贬黄州之后,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由于在黄州时身任闲职,苏东坡遍访佛寺、道观,结交僧人道士,开始精研佛学、道家,他汲取了道家的顺其自然、安处当下的态度,佛家的超越凡俗欲念、求得本性空明的精神,慢慢形成了随缘自适、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不再为祸福得失所恼,不再为生死苦乐所烦。
http://file.tax100.com/o/202209/18/929_1663430414241.jpg?width=640&size=37945
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正是不为物累、超脱方外的佛道思想成为了他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撑,让苏东坡随时随地都能乐于当下、安土忘怀。他在诗词中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在政治失意之时,苏东坡还善于在自然山水中发现真美,寄托精神,寻求超越。他总是用审美的眼光观照自然,所以即使住于黄州常常梅雨阴云,他也能道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即使身处蛮荒未化的惠州,他还是能感受“岭南万户皆春色” “罗浮山下四时春”;即使立身于瘴疾遍地的儋州,他仍能看到“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正是受道家摆脱物累、任性旷达、 自由逍遥的思想影响,苏东坡在对山水的审美与共适中, 回到了生命的自由本真状态。
在苏东坡的诸多诗词文作品中,最能体现苏东坡随缘自适、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的作品当数《前赤壁赋》和《定风波》了。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面对友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愁时, 回答道“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了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感受这些都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 )在此,苏东坡以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来协调自己和友人的内心,这番话正是源自其万法皆空、以心为本的禅宗思想与老庄哲学混合而成的哲思。“变”与“不变”只在于观者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这就使得苏东坡不再为人生的无常而烦恼,更无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长期以来,正是这种以超脱物外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帮助苏东坡调节了政治失意、仕途黯然的失落心理,让他可以从深深的悲哀和低潮中解脱出来。
http://file.tax100.com/o/202209/18/889_1663430414442.jpg?width=640&size=28800
在《定风波》中,苏东坡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突来的风雨, 同行之人甚是狼狈,苏东坡却淡定从容,在风雨中吟唱徐行,肆意潇洒。即使胯下无马,用自己手上脚下的竹杖芒鞋一样能轻快而行。所以,为什么要怕风雨呢,就算害怕风雨,风雨一样也会到来,还不如在风雨中无惧无畏地安然前行。春天的微风尚是清冷,不想抬头一看,晚霞却已迎照在脸上。回首看看来过的地方,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云开雾散,没有了阳光,也没有了风雨,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里的风雨既是自然界中的风雨,也是政治上的风雨。面对骤然而至的“风雨”,苏东坡表现出惊人的旷达和乐观。是的,对这时的苏东坡来说,风雨不会让他愁眉不展, 阳光也不会让他欣喜若狂。一切都过去了——失意过去了,喜悦也过去了,失意和喜悦都是生命无差别的一部分,它们都是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这时苏东坡的思想已进入佛道的无差别、齐物论的境界。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对一切无欲无求,超然自得,那么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就像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天一样。那么,人生道路上的忧患和喜悦、官场上的得意与失意又有何不同呢?一切只不过是心的幻象而已,所以痛苦也罢,欢乐也罢,世事沧桑都是过眼烟云,而求得本心宁静便是对红尘的解脱和超越。
而由此联想到我们自身,我们是否也常常觉得工作、生活不尽如人意,但与苏东坡的人生起落相比,我们的失意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与苏东坡的差距,难道单单仅在于自己缺乏那天纵之才吗?也许更在于我们无法放下物欲,无法放下对名利的追逐,无法放下对事物的评判和分别,无法把喜和乐、得意和失意看作同一,看作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作者:南平税务 林章其
(刊登于《海峡税务》2022年第3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