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兴领域 推动基建合作多元发展
http://file.tax100.com/o/202209/16/282_1663320621471.jpg?width=1080&size=78948尽管面临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基础设施领域为大多数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但更有能力的国际承包商多将其自身的优势转换为开拓新业务的实际行动,通过业务多元化捕捉新机遇,实现更为稳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第12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呼吁企业关注新兴领域,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更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方向和利益的领域,推动基建合作多元发展。
新基建发展打造国际合作新引擎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各国纷纷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尤其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各国政府认识到依托大数据、5G技术、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巨大潜力,也意识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很多国家根据自身需求推出了符合现发展阶段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其中数字基础设施是规划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如欧盟计划构建安全、高性能、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在未来10年每年将投入200亿欧元用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于2021-2027年在共同数据空间和云基础设施领域启动40亿—60亿欧元的投资,并通过连接欧洲基金计划向数字领域投资30亿欧元。
新能源将为新基建发展带来活力。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环保事业和新能源,进行节能减排,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是我们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碳中和目标正在推动全球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经历深度革新,能源新技术、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新能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在第12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通过各国基建部长或驻华大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为顺应全球能源转型趋势,引领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新能源电力在各国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面临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预测,2020-2035年能源消费增量主要依靠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以及东南亚地区,全球能源消费重心正逐步由欧洲、北美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到 2035年,预计中国能源增量占世界增量的36%,印度为22%,东南亚区域为13%,中东区域为11%,非洲为5%,巴西为3%。新兴经济体普遍存在更棘手的资金持续短缺问题,各国政府正在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国私人投资参与到电力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中。
在需求大的同时,很多国家在技术标准以及项目建设实施经验上都较为欠缺,需要国际承包商加深与他们在新能源发展目标、技术、标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建低碳发展、合作共赢的生态圈。如中资企业在巴西并购的风电平台,在2020年实现了清洁能源上网电量约35亿kW·h,减少燃煤消耗105万吨,减排CO10273万吨,相当于在亚马逊雨林植树2500万棵。
国际承包商在进行新基建投资与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发展需求迫切
目前,全球累计报告接种超过 68亿剂次新冠疫苗,完全接种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3,但低收入国家获得的疫苗总量不到全球疫苗总量的0.5%,急需获得疫苗。新冠疫情继续构成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能否有效防控疫情,仍是影响各国经济表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下,各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欠缺、检测能力及救治能力不足等问题暴露了出来。各国政府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保障医疗系统正常运行和提升医疗相关产品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尤其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水平较低,需要尽快完善和提升医疗保障系统,以对抗新冠疫情常态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各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纷纷出台了新的支持政策。公共医疗设施改造、医疗服务信息化、智慧医院建设,以及与公共卫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物实验室建设、药品与医疗器械厂房建设等,将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发展的潜在增长点,为承包工程行业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和数字化发展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公路、铁路、航运、航空基础设施组成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世界成了紧密相连的地球村。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世界贫富差距持续加大。只有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交通投入,发挥好交通基础设施的先行作用,让欠发达地区经济民生因路而兴,才能解决这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更加广阔、明亮的发展未来。为此,我们要加强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为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支持,促进共同繁荣。互联互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国必须不断加强在交通和通讯领域的合作力度,在内提升连通水平,在外畅通联系通道,提升基础设施可及性,增强运输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而如何在各方资源禀赋、发展诉求、技术标准和文化理念均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建设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并防控各类风险,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将成为顺利平稳完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对基础设施的影响十分深远。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需求,我们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进行深度融合。
绿色基础设施实现“双碳”目标
随着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加明显。为紧跟“碳达峰”“碳中和”步伐,把握“双碳”时代的巨大发展机遇,国际承包商需要将可持续和绿色环保的理念融汇贯穿于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中,降低碳排量,进行脱碳转型。基础设施的绿色发展是一项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推进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绿色发展的推广和普及亟待建立综合保障体系。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为绿色环保作出积极的贡献。如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主动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研究制定2030“碳达峰”规划,积极构建碳资产管理平台和管理体系,瞄准基建全生命周期减碳模式和技术瓶颈开展专项攻关,加快“双碳”技术储备和业务布局,在装配式建筑、基础设施养护升级、海上风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市政环保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技术和施工成果,获得绿色技术国家专利218项。
建设绿色基建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其本身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机遇,这在发达国家的表现更为突出。如2021年底,英国颁布了关于绿色工业革命的10点计划,涉及到清洁能源、交通、自然以及创新技术,涵盖了10个大的类别,包括海上风电、氢能、核电、碳捕捉、电动车等领域。英国政府的雄心壮志不止于此,正准备投资120亿英镑,创造25万个高技能的绿色就业机会,将英国打造成为清洁增长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全球领导者。
城市化激发基础设施建设新动能
城市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对于承包商而言,也是进入新业务领域、完善业务结构、提升投建营能力,实现战略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机遇。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人口高速增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住房紧张、交通拥挤、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随之出现。为缓解发展矛盾,部分国家提出了大规模的新城建设计划,如埃及新行政首都、印度尼西亚美加达新城、缅甸曼德勒产业新城、孟加拉国普巴乔新城和达卡南部新城等。受新冠疫情影响,发展中国家基于对疫情防控、改善民生、优化投资环境的考虑,或将把医疗基础设施及居民住房项目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并更加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城市建设就是为市民打造和维护用于生活、办公和娱乐的巨型公共空间。在项目国国家城市化发展布局中探寻自身发展空间,从建设者转变为城市运营商,国际承包商承担了更多的对于城市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具备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准确把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并拥有强大的统筹与资源整合能力。
城市的发展依赖于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支撑,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热力管网、道路、照明、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同样是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不再是浪漫的设想,而是成为可拥有的现实。通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进而整合对包括基础设施、环保、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的各种需求,并基于大数据分析做出智能响应,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城市的和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对大型承包商来说,摆脱行业限制,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就孕育在持久的城市发展中。但行业龙头企业一体化发展必然会进入彼此传统业务领域,导致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差异化发展战略,成为国际基础设施领域龙头企业的又一个新课题。
制造业回流释放工业工程新潜力
为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供应链断裂,发展中国家迎来了一轮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善与扩增,不少国家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进而推动全球制造业工程需求的上升。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正在积极建立新的占地144英亩,包含5个不同区域,拥有46个地块的工业园区。当地政府希望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推动物流、仓储,以及包括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节能生态、建材、生物技术等新型产业部门的增长,创造更多的工业价值。
(摘自《第12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年度报告》)
http://file.tax100.com/o/202209/16/626_1663320621653.gif?width=560&size=429524
http://file.tax100.com/o/202209/16/609_1663320621907.jpg?width=567&size=2327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