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基建合作助力拉美经济加速复苏
http://file.tax100.com/o/202209/16/580_1663320617000.jpg?width=667&size=35883新冠疫情严重阻碍了中国与拉美各国之间人员的直接往来,但是中拉合作并没有止步不前,相反,双方政治交往和互信继续深化,经贸合作逆势向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拉基建合作克难前行,大型项目频频落地,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1号线项目圆了当地人民70年的梦想;乌拉圭500kV输变电缓网闭合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高电网可造性;秘鲁钱凯港升级改造项目竣工后,将成为南太平洋重大的交通枢纽。中拉命运共同体在逆境中结出了硕果,后疫情时代中拉基建合作也充满着机遇,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推广新能源技术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中拉务实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
聚焦疫后复苏把握中拉基建合作新趋势
在全球层面,新冠疫情从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演变为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从地区层面看,拉美地区疫情延宕至今,地区国家政策内固倾向明显,影响其对外经贸投资合作。
从双边层面看,新冠疫情使中拉人员往来、商品物流受阻,影响中拉现有基础设施合作项目的进度。但是,如果放眼长远看大势,拉美国家能源富集、产业基础设施良好、市场前景广阔等发展优势没有因为疫情而改变,中拉互为发展机遇的格局没有改变,且中拉经贸合作在疫情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抗压韧性,保留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可以预见,后疫情时代中拉基础设施合作不仅机遇尤存,且潜力巨大。
一是新冠疫情催生出数字基建、绿色基建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中拉双方都对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基础设施绿色和创新发展充满期待,并已从政策、金融等方面作出了相应部署。
二是中拉务实合作基本面依然向好,经贸合作在疫情下依旧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三是中国正在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扩大的内需和不断提升的对外开放水平,将为中拉新基建合作提供难得的机遇。
当前,拉美国家正努力恢复经济增长。这一区域在基建领域的机遇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投资类项目需求旺盛,PPP模式催生基建市场的新机遇。二是拉美市场绿色复苏方面的需求在增加,同时对于电力能源在可靠性上的要求在提升,这对于新能源和输变电领域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在全球新能源建设需求激增的宏观背景下,拉美市场丰富的矿产资源将为“电—矿—冶—工—贸”的新型合作模式带来机遇。
坚定合作信心打造中拉基建合作新格局
中拉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优势互补,通过夯实基础设施、产能等传统领域合作,并在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等新基建领域开拓新局,中拉产业链、供应链有望继续深度融合。
中国在投资和经贸领域对拉的不可替代性没有改变,对拉投资合作优化升级与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度契合。中拉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激发了双方的多元化合作潜力。拉美加快工业化进程和中国不断扩大内需,将带动贸易规模稳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打造中拉合作新格局,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先导作用。双方政府应加强战略对接和政策沟通,研究建立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机制,推动中拉基建合作协同化、标准化、数字化和绿色化进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助力绿色经济复苏,为实现 “双碳”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二是要积极拓展新型基建合作领域。双方企业应加快绿色转型,共同推进绿色基础创新,积极参与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完善宽带网络、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云计算等算力基础设施,以及人工智能、5G网络、智慧城市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紧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开创疫后时期合作的新局面。双方应把握传统基建的发展优势和新型基建的市场机遇,积极打造双轮驱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新局面,服务中拉两个市场互联互通、共融发展,鼓励企业开展第三方合作,探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
围绕绿色创新深挖中拉基建合作新潜力
中拉开展基建合作要看中经济效益,更要看中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明确绿色永远是中拉合作的底色,经济效益是亮眼的花,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是埋在地底的根,是中拉基础设施合作的生命之源。在“双碳”驱动下,中拉基础设施合作的绿色创新之路已经开启,新能源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中拉基建项目商业合作模式等方面已经呈现多样化、创新化、绿色化趋势,构建了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相结合的新格局,为中拉基础设施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拉美经济复苏带来了新动力。新基建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迅速碳达峰,为各国履行在巴黎协定中的承诺和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支持,有望为拉美绿色复苏提供支撑。中拉新基建合作具备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中拉合作机制为支持新基建合作提供多元选择,帮助相关合作更快开展和推进。
无论是研发清洁技术,开发清洁能源,还是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资金、长周期的投入。为保障充足、安全、绿色融资,各国政府应在投融资、经贸合作领域给予相关方更多优惠政策的支持,以利于企业吸收国外的投资和私营的投资;金融机构要以更开放的态度,更多地开展创新合作;推动高技术与新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融合;关注ESG理念等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
(摘自《第12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年度报告》)
http://file.tax100.com/o/202209/16/230_1663320617273.jpg?width=1080&size=44718
http://file.tax100.com/o/202209/16/991_1663320617478.jpg?width=1080&size=26598
http://file.tax100.com/o/202209/16/504_1663320617637.gif?width=560&size=429524
http://file.tax100.com/o/202209/16/427_1663320617900.jpg?width=567&size=2327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