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2020:市州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青海2020:市州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第1063期)
青海省,简称“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西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毗连,东南部与四川接壤,位于四大地理区划的青藏地区。青海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青海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东部多山,西部为高原和盆地,兼具青藏高原、内陆干旱盆地和黄土高原三种地形地貌,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地跨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大通河5大水系。青海辖有两市六州,“两市”指的是西宁市和海东市,六州指的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见图1)。
图1:青海省行政区划图
2020年是青海历史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困难挑战,青海省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交出了非同寻常、特殊考验之年的好答卷。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6.3%,城镇登记失业率2.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2.6%。随着2020年青海省各市州经济运行数据的陆续发布,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据指标的对比分析,来反映各市州2020年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变化,以更加全面了解青海省各市的发展状况。
一、青海省市州2020年经济发展
(一)各市州GDP规模与增速
从2020年GDP规模来看,省内各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作为青海省的首府西宁(1373.0亿元)遥遥领先其他市州,位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是海西州(619.8亿元)和海东市(514.6亿元),GDP规模相差不大,均超过了500亿元;海南州(181.6亿元)和黄南州(109.4亿元)GDP规模在100-200亿元之间,处于第三梯队;位列第四梯队的海北州(95.1亿元)、玉树州(63.6亿元)和果洛州(48.9亿元)GDP规模均不足100亿元。GDP规模最高的西宁市和最低的果洛州相差1324.1亿元,是果洛州的27.08倍。
从2020年GDP增速来看,除海西州的GDP增速(-2.1%)为负增长之外,其余各市州的GDP增速均为正。其中,黄南州的GDP增速最快,达到了5.3%,领跑全省。除了黄南州之外,还有2个市州GDP增速超过了全省的GDP增速(2.3%),分别为海东市(4.9%)和海南州(2.9%)。其余市州GDP增速均低于全省增速,如西宁市(1.8%)、海北州(0.5%)、玉树州(0.2%)和果洛州(2.1%)(见图2)。
图2:青海各市州2020年GDP及增长率
(二)各市州GDP占比
从2020年各市州GDP占比来看,西宁市(45.6%)独占鳌头,几乎占到了全省GDP的一半。紧随其后的就是海西州(20.6%)和海东市(17.1%)。其余市州均不足10%,其中黄南州和海北州的GDP占比差距较小,占比分别为3.6%和3.2%。GDP占比最低的果洛州仅为1.6%,与西宁市的差距可见一斑(见图3)。从另一经济指标中也说明了青海省内部地区间的发展较不平衡。
图3:青海各市州2020年GDP占比
二、青海省市州2020年财政收入
(一)各市州财政收入及其规模
从2020年财政收入规模来看,8个市州财政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差距较大。但整体上看,各市州的财政收入规模均不高,均为超过140亿元。其中,西宁市财政收入规模最高,为133.5亿元,海西州紧随其后,接近于西宁市的一半,为75.9亿元。海东市和海南州财政收入规模分别为26.9亿元和13.7亿元,其余市州财政收入均不满10亿元,最低的玉树州为2.5亿元。财政收入规模最高的西宁市和最低的玉树州之间相差了52.4倍。从2020年财政收入增长率来看,各市州财政收入增速均高于了全省财政收入增速(5.6%),增速仅为两位数。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是海北州,最低的为海西州(见图4)。
http://file.tax100.com/o/202207/29/952_1659097529629.png?width=752&size=44636
图4:青海各市州2020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率
(二)各市州财政负担率
从2020年财政负担率来看,各市州排名与GDP规模和GDP占比排名一致。8个市州中财政负担率(一般预算收入/地区GDP)有3个市州高于全省财政负担率(6.8%),分别是海西州(12.2%)、西宁市(9.7%)和海南州(7.5%)。其余5各市州中财政负担率之间相差不大,最低的为玉树州(4.0%),与最高的海西州相差8.2个百分点(见图5)。
图5:青海各市州2020年财政负担率
(三)各市州税收收入及财政收入质量
从2020年各市州的税收收入规模来看,各市州税收收入规模在1.4至112.0亿元区间,平均规模为24.1亿元。税收收入规模呈三级阶梯式分布。第一阶梯为西宁市,税收收入规模为112.0亿元,远远领先于其它市州。第二阶梯为海西州(44.0亿元)和海东市(17.4亿元),税收收入规模为两位数。海南州(9.0亿元)、海北州(4.0亿元)、黄南州(2.9亿元)、玉树州(1.6亿元)和果洛州(1.4亿元)税收收入规模均不足10亿元,处于第三阶梯。从财政收入质量(税收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看,各市州的财政收入质量均高于50%,处于52.7—83.9%的区间内,平均财政收入质量为65.7%。西宁市的财政收入质量为83.9%,依然领先于其他市州。海北州(73.2%)、海南州(65.8%)和玉树州(65.2%)分别位列全省第2-4名。税收收入规模最低的果洛州,其财政收入质量全省也为最低,为52.7%(见图6)。
图6:青海各市州2020年税收收入规模及财政收入质量
三、青海省市州2020年财政支出
(一)各市州财政支出规模和增速
从2020年财政支出规模来看,西宁市、海东市和海西州位列全省前三名,分别为329.5亿元、234.2亿元和165.8亿元。省内财政支出规模不足100亿元仅有果洛州和海北州,两者财政支出规模相差了2.0亿元。省内财政支出规模最高的西宁市是海北州的2.5倍,远远低于了上述省内市州经济指标相差的倍数。从2020年财政支出的增速来看,青海省各市州财政支出大部分为正增长,仅海东市(-1.5%)和玉树州(-16.0%)两地为负增长。财政支出增速高于全省财政支出增速的市州有海南州(10.5%)、黄南州(9.7%)和海北州(13.0%)(见图7)。
图7:青海各市州2020年财政支出及其增长率
从2020年财政收支增速来看,二者的关联度不是很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8个市州的财政收入增长率均高于财政支出增长率。海西州的财政收支增速之差最小,为12.5%;差距最大的是玉树州,为43.2%,反映出了财政收支的不均衡性(见图8)。
http://file.tax100.com/o/202207/29/774_1659097530698.png?width=752&size=42988
图8:青海各市州2020年财政收支增长率
(二)各市州财政收支差额及财政自给率
从2020年财政收支差额来看,全省8个市州中财政收支差额均为负数,说明青海省各市州对于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性较强,这也与青海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民族地区有关。其中海东市的财政收支差额最大,为207.3亿元,也是唯一财政收支差额高于200亿元的市州。西宁市财政收支差额为196.0亿元。财政收支差额最小的为海北州(88.4亿元)。
从2020年财政自给率来看,作为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的经济发展长期领跑全省,财政实力也名列前茅,但其财政自给率为40.5%,位列全省第二位。海西州财政自给率以45.8%,位列全省首位。海西州和西宁市的财政自给率是唯一超过全省财政自给率(15.4%)的两个市州。财政自给率低于全省水平的有海东市(11.5%)、海南州(10.6%)、海北州(5.8%)、黄南州(4.0%)、果洛州(2.8%)和玉树州(2.0%),这些市州经济发展欠发达,市州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十四五”期间,要给予它们帮助,助力其经济的发展,挖掘其经济潜力,缩小与省内其他市州的发展差距(见图9)。
http://file.tax100.com/o/202207/29/387_1659097530967.png?width=752&size=48544
图9:青海各市州2020年财政收支差额及财政自给率
从2020年各市州的财政收支排位来看,在8个市州中,仅有西宁市的排位未发生变化,其余7个市州的排位均发生变化。海东市、玉树州和果洛州的财政收入排名高于财政支出排名。其中,玉树州财政收支排名差异最大。(见表1)。
表1 2020年青海各市州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排位表
http://file.tax100.com/o/202207/29/703_1659097531222.png?width=844&size=15878
四、对策建议
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三大视角,分析了2020年青海8个市州的经济财政发展现状。总体而言,尽管受到了国内外疫情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虽然2020年青海各市经济财政整体保持增长,但财政收支压力增大,财政增收放缓,刚性支出增长较快,基层财政紧张程度加大。与此同时,各市州经济财政格局分化明显,财政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但地区间差距依然较大,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
“十四五”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进入新发展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成果,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做好各项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深入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打造西宁—海东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领域一体化政策协同和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现代高原美丽幸福绿色“大西宁”、城乡统筹“新海东”和开放“柴达木”、特色“环湖圈”、绿色人文“江河源”,促进人口、经济、资源协调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推动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短板。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落实好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战略部署,深度参与西部陆海、进藏入疆等新通道建设,提升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规模效益。加快格尔木国际陆港建设,推进青海自贸试验区申报,拓展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办好“青洽会”等展会,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效率。做好外事侨务和港澳台工作。创新对口支援帮扶机制,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提升对口援青综合效应。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支持脱贫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做优拉面、青绣、牦牛、藏羊、枸杞、冷水鱼等产业品牌,以乡村振兴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抓好社会管理,真正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壮大生态经济。着力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重启玛尔挡水电站建设,改扩建拉西瓦、李家峡水电站,启动黄河梯级电站大型储能项目可行性研究。继续扩大海南、海西可再生能源基地规模,推进青豫直流二期落地,加快第二条青电外送通道前期工作。深入开展战略性资源绿色勘探,深化干热岩、地热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研究。更好发挥青藏高原“超净区”优势,促进高原特色资源精深加工,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以创建5A级景区为抓手,高质量推进全域旅游,鼓励发展生态体验游、民俗文化游、高原健体康养游、乡村游、低空游等新业态,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体育运动休闲小镇,支持文旅融合示范区创建,构建“一环六区两廊多点”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持续扩大大美青海、生态高地、旅游净地品牌影响力。
注:文章数据来源于青海省各市州人民政府、统计局网站。
参考文献:2021年青海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何嘉欣
指导老师:李永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