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21:各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江苏2021:各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
(第967期)
2021年,江苏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各项风险挑战,综合实力再攀新台阶,结构转型实现新突破,发展动能彰显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江苏省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中向好。全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364.2亿元,跃上11万亿元新台阶,较2020年增长8.6%,高于全国增速(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22.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51775.4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59866.4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20年的4.4:43.1:52.5调整为4.1:44.5:51.4。从全国排名来看,江苏省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仅次于广东省(124369.7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2021年江苏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98元,比上年增长9.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743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91元,增长10.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19:1调整为2.1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分区域来看,苏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68191元;其次是南京,为66140元;宿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为29122元。从全国排名来看,江苏省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次于上海(78027元)、北京(75002元)、浙江(57541元),位居全国第四。
2021年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5.2亿元,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完成预算的105.8%。加上中央补助、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上年结转等6220.8亿元并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70.5亿元后,收入总计17006.5亿元。分结构来看,税收收入8171.3亿元,增长10.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1.6%,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非税收入1843.9亿元,增长12.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18.4%。从全国排名来看,江苏省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次于广东省(14103.4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2021年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586.0亿元,比上年增长6.6%,完成预算的92.2%。加上上解中央、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等1189.6亿元后,支出总计15775.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2562.1亿元,增长6.5%;公共安全支出908.4亿元,增长2.7%;卫生健康支出1182.7亿元,增长1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95.6亿元,增长6.5%;住房保障支出777.8亿元,增长17.6%。从全国排名来看,江苏省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仅次于广东省(18222.7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江苏省总面积达10.7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12%。截至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505.4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28.1万人,增长0.3%。其中,城镇人口6288.9万人,城镇化率达73.94%,比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全省设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13个地级市。目前,按地理位置可将江苏划分成苏南、苏中、苏北。苏南地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包括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和镇江,这5市均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唯一的特大城市和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城市、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城市;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和泰州,这3市也均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南通是中国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和宿迁。其中,盐城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同时拥有空港、海港两个一类开放口岸,徐州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际新能源基地(见图1)。
http://file.tax100.com/o/202206/09/508_1654785908349.png?width=686&size=412805
图1:江苏省行政区划图
随着江苏省各地级市2021年经济运行数据的陆续发布,通过对比分析经济财政数据指标,来反映全省各市2021年的经济发展以及财政收支变化,更深刻地反映江苏省经济财政发展的内在特征,助力全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江苏省各市2021年经济发展
(一)各市GDP规模与增速
从2021年GDP规模来看,江苏省13个地级市间差距明显。苏州位于第一梯队,稳居全省第1,GDP规模连续两年迈入20000亿元大关,为22718.3亿元;其次是南京、无锡、南通,位于第二梯队,分列第2-4,GDP规模在10000-20000亿元之间,分别为16355.3亿元、14003.2亿元、11026.9亿元;常州、徐州、扬州、盐城、泰州,位于第三梯队,分列第5-9,GDP规模在5000-10000亿元之间,分别为8807.6亿元、8117.4亿元、6696.4亿元、6617.4亿元、6025.3亿元;镇江、淮安、连云港、宿迁,位于第四梯队,分列第10-13,GDP规模在0-5000亿元之间,分别为4763.4亿元、4550.1亿元、3727.9亿元、3719.0亿元。GDP规模最高的苏州是GDP规模最低的宿迁的6.1倍,与2020年相比,两市间的差距在缩小。总的来说,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较为协调,与2020年相比,各地级市2021年GDP规模排名未发生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全部入围全国GDP百强市(见图2)。
http://file.tax100.com/o/202206/09/383_1654785909111.png?width=689&size=65026
图2:江苏省各市2021年GDP规模及增长率
从2021年GDP增速来看,各地级市GDP均实现恢复性增长。与2020年相比,2021年仅南京、扬州、盐城3个市的GDP增速低于全省GDP增速(8.6%),其余10个市的GDP增速均高于全省GDP增速。其中,GDP增速最高的是泰州,由2020年的3.6%增长至10.1%;其次是淮安,由2020年的3.2%增长至10.0%,泰州、淮安两市实现经济强势增长;GDP增速最低的是扬州,为7.4%(见图2)。
(二)各市GDP占比
从2021年各市GDP占比来看,各地级市间也存在差距。GDP占比超过10%的有3个市,分别是苏州为19.4%,接近全省的五分之一,南京为14.0%,无锡为12.0%;占比在5%-10%之间的有6个市,分别是南通(9.4%)、常州(7.5%)、徐州(6.9%)、扬州(5.7%)、盐城(5.6%)、泰州(5.1%);占比在0-5%之间的有4个市,分别是镇江(4.1%)、淮安(3.9%),连云港(3.2%)、宿迁(3.2%)(见图3)。总的来说,各地级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失衡,苏州、南京、无锡、南通这4个市的GDP占比之和就超过全省的二分之一,GDP占比不足5%的多集中在以淮安、连云港、宿迁为主的苏北地区,南强北弱现象十分明显。
http://file.tax100.com/o/202206/09/598_1654785909394.png?width=686&size=76911
图3:江苏省各市2021年GDP占比
二、江苏省各市2021年财政收入
(一)各市财政收入规模和增速
从2021年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来看,各地级市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苏州位于第一梯队,稳居全省第1,财政收入规模为2510.0亿元,是全省唯一一个超过2000亿元的地区;其次是南京、无锡,位于第二梯队,分列第2、第3,财政收入规模在1000-2000亿元之间,分别为1729.5亿元、1200.5亿元;南通、常州、徐州,位于第三梯队,分列第4-6,财政收入规模在500-1000亿元之间,分别为710.2亿元、688.1亿元、537.3亿元;盐城、泰州、扬州、镇江、淮安、连云港、宿迁,位于第四梯队,分列第7-13,财政收入规模在500亿元以下,分别为451.0亿元、420.3亿元、344.1亿元、327.6亿元、297.0亿元、274.8亿元、267.8亿元(见图4)。财政收入规模最高的苏州与最低的宿迁,相差8.4倍。总的来说,各地级市间财政收入规模存在显著差异,财政收入规模大多集中在500亿元以下。
http://file.tax100.com/o/202206/09/815_1654785909707.png?width=685&size=65223
图4:江苏省各市2021年财政收入规模及增长率
从2021年财政收入增速来看,各地级市财政收入均实现正增长。苏州、南京、扬州、镇江这4个市的财政收入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10.6%),余下9个市的财政收入增速均高于平均值。其中,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是宿迁,虽然该市的财政收入规模最低,但财政收入增速表现理想,由2020年的4.0%上升至21.1%;财政收入增速最低的是扬州,由2020年的2.6%下降至2.0%(见图4),且是唯一一个较2020年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地区。
(二)各市财政负担率
从2021年财政负担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区GDP)来看,各地级市财政负担率也有所差异。有4个市的财政负担率超过平均财政负担率(7.5%),分别是苏州(11.0%)、南京(10.6%)、无锡(8.6%)、常州(7.8%);9个市的财政负担率低于平均值,分别是连云港(7.4%)、宿迁(7.2%)、泰州(7.0%)、镇江(6.9%)、盐城(6.8%)、徐州(6.6%)、淮安(6.5%)、南通(6.4%)、扬州(5.1%)(见图5)。总的来说,GDP规模较大的地级市(苏州、南京、无锡等),财政负担率相对较高。
http://file.tax100.com/o/202206/09/218_1654785909958.png?width=686&size=48110
图5:江苏省各市2021年财政负担率
三、江苏省各市2021年财政支出
(一)各市财政支出规模和增速
从2021年财政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来看,各地级市间存在较大差距。苏州仍位于第一梯队,保持第1,财政支出规模超过2500亿元,为2583.7亿元;其次是南京、无锡、南通、盐城、徐州,位于第二梯队,分列第2-6,财政支出规模在1000-2000亿元之间,分别为1817.7亿元、1357.9亿元、1122.2亿元、1053.5亿元、1004.5亿元;常州、扬州、泰州、淮安、宿迁、镇江、连云港,位于第三梯队,分列第7-13,财政支出规模在500-1000亿元之间,分别为771.9亿元、684.9亿元、667.9亿元、613.0亿元、584.7亿元、543.4亿元、534.1亿元(见图6)。财政支出规模最高的苏州与最低的连云港,相差3.8倍。总的来说,相较财政收入差距而言,各地级市间财政支出差距相对较小,财政支出规模多集中在500-1000亿元之间。
从2021年财政支出增速来看,各地级市间差异明显,除宿迁外均实现正增长。有6个市的财政支出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6.7%),有7个市的财政支出增速低于平均值。其中,财政支出增速最高的是苏州,该市的财政支出规模最大,财政支出增速也保持着最高,由2020年的5.7%上升至14.1%;财政支出增速最低的是宿迁,由2020年的16.6%下降至-0.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财政支出实现负增长的地区(见图6),财政支出增速排名也由2020年的第1位调整至第13位。
http://file.tax100.com/o/202206/09/157_1654785910251.png?width=686&size=72627
图6:江苏省各市2021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增长率
从2021年财政收支排位表来看,各地级市排位变化不大。在13个地级市中,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徐州这5个市的财政收支排位未发生变化,常州、盐城、泰州、扬州、镇江、淮安、连云港、宿迁这8个市的财政收支排位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盐城、扬州、淮安、宿迁的财政支出排位领先于财政收入排位,这4个市相当于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常州、泰州、镇江、连云港的财政收入排位领先于财政支出排位,这4个市则相当于“享受”了其他市所做出的“贡献”(见表1)。
表1:江苏省各市2021年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排位表
地区
财政收入排位
财政支出排位
排位差异
苏州
1
1
南京
2
2
无锡
3
3
南通
4
4
常州
5
7
-2
徐州
6
6
盐城
7
5
2
泰州
8
9
-1
扬州
9
8
1
镇江
10
12
-2
淮安
11
10
1
连云港
12
13
-1
宿迁
13
11
2
(二)各市财政收支差额和财政自给率
从2021年财政收支差额来看,江苏省各地级市间差异显著。财政收支差额最大的是盐城,该市是唯一一个超过600亿元的地区,为602.5亿元;其次是徐州、南通这2个市财政收支差额超过400亿元,分别为467.2亿元、412.0亿元;财政收支差额最小的是经济发展强劲、财政收支规模最大的苏州,仅为73.7亿元。财政收支差额最大的盐城与最小的苏州,相差528.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与2020年相比,两市间的差距在缩小(见图8)。
http://file.tax100.com/o/202206/09/411_1654785910538.png?width=685&size=68119
图8:江苏省各市2020年财政收支差额与财政自给率
从2021年财政自给率来看,各地级市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距。有4个市的财政自给率超过全省财政自给率(68.7%),有9个市未超过全省财政自给率。其中,财政自给率最高的仍是苏州,为97.1%;其次是南京、常州、无锡,分别为95.1%、89.1%、88.4%;财政自给率最低的是盐城,为42.8%。最高的苏州与最低的盐城,相差了54.3个百分点(见图8)。总的来说,财政自给率低的多集中在苏北地区,苏北地区的财政收支缺口相对较大,南强北弱现象明显。
四、对策建议
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三大视角,分析了江苏省2021年13个地级市的经济财政发展状况。2021年,江苏省各地级市间经济财政发展差异显著,南强北弱现象十分明显。整体来看,全省经济财政发展趋势稳中向好,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13个地级市经济发展协调,全部入围全国GDP百强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至2025年年底,全省人均GDP超过15万元,经济运行更加稳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更加充分有质量;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在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发挥重要战略枢纽作用等。基于“十四五”规划的良好预期,2022年江苏省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的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独角兽、瞪羚企业有机衔接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更多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打造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高质量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争取更多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布局江苏,加快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建设步伐,出台省实验室“人才科研特区”政策,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展现江苏担当。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苏州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好用好国家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提升创新要素集聚浓度,将辐射范围向全省拓展。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协同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环太湖科创圈,共同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积极实施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等重点项目,推动构建省际毗邻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支持苏州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支持南通建设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盐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更高起点促进南北联动发展。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开展新一轮南北挂钩合作,完善南北发展帮扶合作机制,引导各地强化全产业链分工协作,更好实现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全面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沿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加快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更大力度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南京至盐城高速公路先导段、连云港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加快南沿江和宁淮城际铁路、沪苏湖铁路建设,推进淮安机场三期建设,做好南京北站、苏州北站、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三期和苏南硕放机场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建设过江通道,打造公铁水、海江河等多式联运示范线路,推动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交通网络和物流网络。继续做好全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工作。
坚持改字发力,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完善预算管理改革配套制度。全面落实国家税制改革部署。根据国家改革进程推进我省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优化转移支付管理,促进地区间财力合理均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和协调。持续提升预算管理一体化水平。加大财会监督和预决算公开力度。保证财政收入,做好收入执行分析。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税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各项收入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密切关注财税政策动向和宏观经济走向,加强经济发展运行情况分析,及时掌握实体经济、企业经营与税源结构变化趋势,坚决防止财政收入出现大的波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从严控制非必要、非刚性的一般性支出规模,严格落实“三公”经费压减要求,节约资金用于保障“六稳”“六保”等重点支出,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
数据来源:江苏省及其各市财政、统计部门官方网站.
参考文献:
1.202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2.江苏省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预算草案报告.
作者:钟铭
指导老师:李永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