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梳理:2000-2021《中国社会科学》财税论文回顾(下)!
2000-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财税论文回顾(下)(第959期)
《中国社会科学》是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主要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成果,涵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以及跨学科研究的论文、调研报告、学术综述等,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ISSN:1002-4921
CN:11-1211/C
复合影响因子:11.715
综合影响因子:8.795
经整理,2000-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共刊发财税类文章41篇,本公众号将分两期进行刊发,其中,上篇(20篇)主要就财政理论与制度、财政分权、财政政策、地方财政等问题进行梳理;下篇(21篇)主要就财政绩效、财政收支、税收制度政策和财税史等问题进行梳理。因系统原因,下篇中有1篇文献较为遗憾,未能刊发,本公众号刊发其余20篇以供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财政绩效评价:理念、体系与实践
郑方辉 廖逸儿 卢扬帆
摘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作为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绩效评价包含支出和收入绩效评价,旨在追求公共财政的公信力,体现评价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始于2003年由财政部门主导的我国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开启了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序幕,但本质上仍为政府内部的目标性评价,甚至说是审计的简版,存在着理论悖论和现实矛盾,体现为体制机制不顺畅、目标功能不明确、组织流程不规范、法规依据不充分、技术体系不科学、结果应用不到位,难以形成有效的纠错及监督机制。现实条件下,构建由人大主导、政府部门协同、第三方实施的财政绩效评价新模式具有理论的必然性与现实的可行性,指标维度指向资金投入、过程监管、目标实现与社会满意。
关键词:公共财政;绩效评价;理念价值;评价主体;指标体系;
财政收入绩效评价:兑现减税降费政策目标的价值工具
郑方辉 费睿
摘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税负是量化政府执政为民的坐标。推行减税降费的积极财政政策,客观上要求审视政策逻辑、评价政策绩效、驱动政策落地。由于财政软约束是推高宏观税负的主因,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战略部署,财政收入绩效评价融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为遏制政府收入最大化的理性与任性、重构国家治理关系,提供了制约机制与标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税费成本反照结果导向,税负痛感凸现满意度导向,成为重要的评价维度及关键指标。理论与经验表明,避免"诺思悖论"、激发民间活力、倒逼体制改革,财政收入绩效评价作为财政决策的纠错纠偏机制和税负水平的度量方法,能有效遏制税负攀升、降低税费成本和税负痛感、提升公共财政公信力和执行力。
关键词:财政收入;政府绩效评价;减税降费;税负痛感;预算绩效管理;
财政收支关系与赤字的可持续性——基于门槛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
杨子晖 赵永亮 汪林
摘要:财政收支关系与赤字的可持续性一直是政府宏观调控关注的核心问题。运用动量一致门槛自回归等多个非线性模型,对政府收支的非对称驱动关系以及财政赤字的长期可持续性的研究,结合考察在财政改善与恶化的不同状况下政府收支的非对称性调整,可以发现:政府收支的自我修正机制使得中国财政赤字具有长期可持续性,但只有在赤字增长过快的情形下,政策当局才会对财政收支进行适应性调整;中国长期存在着"支出驱动收入"的作用关系,赤字性政策的实施可能使得税负与国债规模在未来进一步攀升。即便赤字增长没有超过4.4%的门槛值,也需要在宏观调控中把握好政府的合理支出,并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
关键词:财政收支争论;财政赤字;非对称性;
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
李永友
摘要:在财政分权体制下,转移支付能否成为治理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重要机制?基于中国县级截面数据,利用空间系统估计方法,对转移支付融资和分配机制与相邻县之间财政竞争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转移支付整体上并不具有协调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作用。因为在控制了区位、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后,无论是对财政竞争工具的直接效应,还是通过影响反应函数斜率对财政竞争工具的间接效应,中国转移支付机制都在整体上强化了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尽管作为中国转移支付重要组成部分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有显著的弱化效果,但所占比重较低,无法从整体上矫正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作为大国分权治理的重要机制,中国需要创新转移支付机制,以重构政府间竞争的激励结构。
关键词:转移支付;竞争策略;交互效应;空间系统估计;
财政转移支付与人力资本的代际流动性
范子英
摘要: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特别是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化,进而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的代际流动性。基于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在地区竞争的框架内讨论纵向转移支付的作用,发现转移支付能够有效促进人力资本在代际间的流动性。将2010年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与县级财政转移支付数据进行匹配,基于出生年份群组和地区两个维度的差异,考察转移支付能否提升人力资本在代际间的流动性,验证了以上理论结论,且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内部的教育类转移支付的作用更为明显。基于此,为促进人力资本获得的公平性,需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提高教育类转移支付的占比。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人力资本;代际流动性;
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
马光荣 郭庆旺 刘畅
摘要:基于1997—2009年县级层面数据和中央对国家级贫困县资格的划分,采用断点回归方法估计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类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经济增长都有正向作用,但是专项转移支付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大于一般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具有更高的财力均等化程度,可能会对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产生负向激励,使转移支付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弱化。我国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转移支付结构时,应当在促进地区间财力均等化("公平")和经济增长("效率")之间适当权衡。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时,应配套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防止地方政府对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低效率使用。
关键词: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财力均等化;
财政收入垂直分配关系及其均衡增长效应
李永友 沈玉平
摘要:不断扩大的地区间差异正在困扰着中国发展,并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为了缓解地区间差距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中国政府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确立了具有集权倾向的财政收入垂直分配关系。通过财政资金的大规模双向流动,这种财政收入垂直分配关系促进了财政资金的跨区域配置和财政能力的地区间均等。但作为分权体制的重要制度安排,其在均衡地区间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却很有限,主要表现为大规模收入集中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增长抑制。财政收入垂直分配关系的这些影响与地方财政非税收入依赖程度以及中央专项补助水平存在明显交互作用,前者显著弱化了财政收入过度集中的不利增长效应,后者却显著弱化了中央补助的增长激励。
关键词:财政收入;垂直分配关系;均衡增长;
中国税收高速增长的源泉: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框架下的解释
吕冰洋 郭庆旺
摘要:在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中国税收高速增长的源泉,可以发现,在分税制改革后,中国税收长时间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税制的税收分权契约性质具有强烈的税收激励作用;间接税的制度设计放大了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我国正处于"税收增长红利"集中释放期。未来第一种因素的作用将减弱,第二种因素的作用部分消失,第三种因素的作用依旧存在。从长期看,由于税收增长红利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期,税收仍可能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关键词:税收增长;税收分权;税收能力;税收努力;
财政压力、税收征管与地区不平等
陈晓光
摘要:利用2005年全国取消农业税作为准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区县级政府财政压力对当地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负担以及税收偷逃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取消农业税费改革冲击越大的区县,其制造业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越多,且低报利润偷逃所得税更加困难。地区间的财政压力差异会通过税收征管的"乘数效应",使地区间人均GDP差异进一步扩大。各级政府通过严格税收征管并完善地区间转移支付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区间税负差异与经济不平等。
关键词:以支定收;财政压力;税收征管;税收偷逃;区域差异;
中国宏观税负政策偏向的经济波动效应
杨灿明 詹新宇
摘要:新常态下,中国税收收入增速趋缓,财政支出需求却在刚性增长。双重压力下,政府在决定宏观税负水平时,面临着"盯住税负稳定"、"盯住支出需求",还是同时兼顾这两者的"盯住双重目标"等多种政策选择。在扩展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下,分析宏观税负政策偏向的经济波动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发现,宏观税负是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宏观税负政策偏向下,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幅度和趋于稳态所需时间存在显著差异。"盯住双重目标"模式较好地融合了税收政策的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效应,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效应。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事实上实行的正是更加偏向于支出需求增长的"盯住双重目标"模式。
关键词:宏观税负;财政支出;政策偏向;经济波动;
中国税制的收入分配效应测度
岳希明 张斌 徐静
摘要:测度税制的收入分配效应对改善中国收入分配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传统税收归宿分析方法,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住户调查数据和资金流量表,计算每个家庭承担的税负总额,观察它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税制整体是累退的,个人所得税等累进性税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间接税的累退性,但因其规模小,不足以完全抵消间接税的累退性。有效税率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税收的累退性在农村较城镇更为明显。
关键词:税收归宿;收入分配;累退性;
增值税有效税率差异与效率损失——兼议对“营改增”的启示
陈晓光
摘要:以增值税为例,利用Hsieh和Klenow模型和企业层面数据,对由增值税有效税率差别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0—2007年间,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年均高达7.9%。这一结果不仅重新让我们认识到"税率差异导致效率损失"这一基本经济法则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对我国目前推行的"营改增"具有显著的政策含义。"营改增"有助于缩小和消除我国间接税的税率差异,由此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目前在"营改增"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增值税率多档化的趋势,多档增值税率意味着税率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效率损失。为了避免效率损失,在推行"营改增"改革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减少增值税率的档次。
关键词:增值税;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营改增;
中国工薪所得税有效税率研究
刘怡 聂海峰
摘要:对工薪所得课征的所得税是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的主要部分。本文使用广东省的数据对工薪税的税率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由于没有对标准扣除进行通货膨胀调整,尽管法定工薪所得税税率是九级超额累进的设计,但是现阶段工薪所得税的主要负担是月收入在800—2800元的个人,很少人适用20%或者更高的税率,工薪税制中法定的高边际税率没有发生作用。如果调整通货膨胀对标准扣除的影响,将有一半现有工薪税的纳税人不需要缴纳工薪所得税。
关键词:工薪所得税;工薪收入分布;有效税率;边际税率;
个人所得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了吗——基于对1997—2011年微观数据的动态评估
徐建炜马光荣 李实
摘要:利用微观住户调查数据考察1997年以来中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1997—2005年,在税制保持不变而居民收入增长时期,个税累进性逐年下降,但是由于平均有效税率上升,个税的收入分配效应仍在增强。2006—2011年,在税制改革时期,尽管三次免征额提高和2011年的税率层级调整提升了个税累进性,但同时降低了平均有效税率,恶化了个税的收入分配效应。不同收入人群的纳税份额和平均税负变动迥异,中等收入阶层是税制不变时期个税收入增加的主要负担者,也是免征额提高时税负降低的主要受益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个税累进性较高,但平均税率偏低,导致个税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有限,这与当前居民收入水平和政府征税能力有关。因此,个税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完善税收征缴能力,同时降低流转税的税率,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累进性;税收负担;
资源税改革:以煤炭为例的资源经济学分析
林伯强 刘希颖 邹楚沅 刘霞
摘要:以煤炭为例,利用修正的ElSerafy使用者成本法估计煤炭资源耗减成本可以证明,中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使用者成本,并随着煤炭产量的大幅增加而迅速提高,需要通过征收资源税来反映煤炭资源的真实成本。计算结果还表明,1992—2009年间,中国基于使用者成本设定的从价煤炭资源税理论税率在2%—14%之间波动。进一步通过动态CGE模型分析从价煤炭资源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发现,对煤炭资源征收5%—12%的资源税,宏观经济成本将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而且能够反映煤炭作为稀缺性资源的耗减成本。因此,中国的资源税改革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资源税;资源耗减成本;宏观经济影响;
边际减排成本与中国环境税改革
陈诗一
摘要:从促进减排和低碳转型的角度看,在确定碳税税率时,其大小要足以影响和改变排放者的行为,才能体现环境税的制度价值。短期而言,可以执行无差别的碳税政策;长期来看,碳税税率应适当调高,且因行业而异。征收碳税在短期会对工业产出造成负面影响,但影响幅度很小;征收碳税促进碳强度减排的作用明显,有利于2020年实现国家承诺的40%—45%的碳强度减排指标。对某些重化工行业,仅靠征收碳税不足以降低碳强度,应辅之以其他环境政策。
关键词:环境税改革;工业碳税;边际减排成本;
“先征后返”、公司税负与税收政策的有效性
吴联生 李辰
摘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目标差异,可能导致中央政府的政策并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有效执行。地方政府自行制定并实施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就是地方政府未能有效执行中央政府税收政策的具体事例。2000年中央政府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禁止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实施该优惠政策。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实施的"先征后返"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确干扰了中央政府税收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中央政府取消该项优惠政策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执行,并有效地减弱了地方政府实施该项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恢复了中央政府税收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公司实际税率;先征后返;税收政策;
税制变迁与税收法治现代化
张守文
摘要:税制变迁是国家法治发展的缩影,它不仅与政治、经济、社会等要素密切关联,更与法律要素须臾不可分割;应从法律视角审视税制变迁所涉及的各类核心问题,并不断完善税制的价值、结构和功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特定"时空",使历次税改呈现连续性与差异性、周期性和建构性等多重特征。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是对税改最基本的法治期待。2014年开启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应继承既往经验,正视现实问题,坚守基本价值,以推进税收法治和国家整体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关键词:税制变迁;关联要素;基本价值;税收法治;
清末民初遗产税的引入
雷家琼
摘要:"遗产税"原为海外税制,于清末民初引入中国,以新知识与新税种交缠的形式传播。它最初附属在印花税项下,清末由驻外使节引介给清政府,并通过报刊等媒介在社会上传播。聚焦于丰厚的财政收入设想,遗产税的引入契合了严峻的财政困境,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开征遗产税的条件,筹设者意图以遗产税等新税解决财政问题的设想,最终不了了之。史实表明,不考虑具体国情,盲目而硬性地搬用外国制度,是不能成功的。
关键词:遗产税;郭嵩焘;税制改革;印花税;
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思想与实践
闫坤 史卫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人民长期利益与当前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思想与实践的主线。它贯彻于革命根据地财政建设的实践,促进了新中国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农村完全摆脱绝对贫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财政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财政制度建设,需要有序加大社会主义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财政思想;财政实践;以人民为中心;
参考文献:
郑方辉,廖逸儿,卢扬帆.财政绩效评价:理念、体系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17(04):84-108+207-208.
郑方辉,费睿.财政收入绩效评价:兑现减税降费政策目标的价值工具.中国社会科学,2019(06):85-105+205-206.
杨子晖,赵永亮,汪林.财政收支关系与赤字的可持续性——基于门槛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6(02):37-58+205-206.
李永友.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中国社会科学,2015(10):114-133+206.
范子英.财政转移支付与人力资本的代际流动性.中国社会科学,2020(09):48-67+205.
马光荣,郭庆旺,刘畅.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16(09):105-125+207-208.
李永友,沈玉平.财政收入垂直分配关系及其均衡增长效应.中国社会科学,2010(06):108-124+222-223.
吕冰洋,郭庆旺.中国税收高速增长的源泉: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框架下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1(02):76-90+221-222.
陈晓光.财政压力、税收征管与地区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16(04):53-70+206.
杨灿明,詹新宇.中国宏观税负政策偏向的经济波动效应.中国社会科学,2016(04):71-90+206-207.
岳希明,张斌,徐静.中国税制的收入分配效应测度.中国社会科学,2014(06):96-117+208.
陈晓光.增值税有效税率差异与效率损失——兼议对“营改增”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13(08):67-84+205-206.
刘怡,聂海峰.中国工薪所得税有效税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06):58-66+206-207.
徐建炜,马光荣,李实.个人所得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了吗——基于对1997—2011年微观数据的动态评估.中国社会科学,2013(06):53-71+205.
林伯强,刘希颖,邹楚沅,刘霞.资源税改革:以煤炭为例的资源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2(02):58-78+206.
陈诗一.边际减排成本与中国环境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2011(03):85-100+222.
吴联生,李辰.“先征后返”、公司税负与税收政策的有效性.中国社会科学,2007(04):61-73+205.
张守文.税制变迁与税收法治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2015(02):80-102+204.
雷家琼.清末民初遗产税的引入.中国社会科学,2020(12):181-199+204.
闫坤,史卫.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思想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21(11):95-114+20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