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专访著名作家梁晓声(三)
文化的使命是“化人”,税收文化建设很有必要记者:您一直很关注文化建设,您还有四句传播很广的话,说的是对文化的理解:“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能否进一步谈谈您的文化观?
梁晓声:文化,不仅是供人欣赏的所谓优雅文艺,或满足人娱乐的所谓通俗文艺。文化从来就和思想连在一起。有多么自信的文化,才有多么自信的思想。只有平等并受尊重的文化,才能培植优秀的文化知识分子族群,才能形成有思想力的文化。
http://file.tax100.com/o/202205/31/377_1653939334610.jpg?width=1080&size=102780
http://file.tax100.com/o/202205/31/405_1653939334829.jpg?width=1080&size=153123
梁晓声在本报《税收文化专刊》签名。
文化有本能性、商业性和自觉性。本能性是满足人们娱乐快感的原始属性。商业性即逐利性,为金钱而冲动的文化现象几乎满目皆是。自觉性表现为对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提升和灵魂塑造的责任感、使命感。如果文化几乎只能提供娱乐,以商业为目的,使自身品质萎缩、退化,便难以与世界接轨,展现魅力与亲和力。在我看来,世界了解一个国家,主要是看这个国家的当下文化怎么反映当下现实。所以,文化要走在前边。如果热点事件出现,文化再跟进,不论拍电影还是著书讨论,那时多已失去对民众的影响力。而做到文化在前,文化人的自觉性尤为重要。
我始终认为,文化的终极使命是“化人”,以文化人。到任何时候,我都相信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和改造力,这种影响和改造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的文化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一个人,让他的内心、气度,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都更上一层楼。
目前社会文化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影视剧文化品质的良莠不齐、部分年轻人认识世界的价值观有偏差,等等。这些都会对受众产生不好的影响。文化应该担负起培养公民品行、抚慰和温暖心灵的职责,帮助公众培养起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社会飞速转型,面对各种问题和矛盾,有些文化课程在今天的中国,还应该补上。上面那四句话,是我对文化的理解。
我认为,文学应该是文化的长子。生活中的长子,都要替家庭承担一些责任,文化的长子看到文化在那里发挥作用发挥得那么沉重,也要做些什么。所以我写文章写书,更多着眼在大文化的平台上,而不仅仅是文学文坛上,即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文化,这个大文化平台下哪些元素是缺失的,我就去做这个“拾遗补阙”的工作。
记者:全国有70万税务人员。近年来,税务系统也在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凝聚这支队伍的精气神。比如我们创办了《税收文化专刊》,今年还进行了增期扩版,能否请您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些指导和建议?
梁晓声:我了解到,很多行业、系统都有自己的刊物,不管是报纸还是杂志,多数都有文化类或文学类的版面。我认为这些版面很重要,不可缺少。刚才我也谈到,文化是“化人”的。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艺术?因为它们能够给人以精神的滋养,促使我们在精神品格上提升、再提升。报纸上的文化专刊、专栏,还有文学杂志等,都是很好的传播媒介。回想起来,当年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如果没有《兵团战士报》,我也许不会走上文学道路。我到北京语言大学当老师,也用稿费资助学生办了个文学刊物《文音》。我甚至在《人世间》中写到周秉昆做编辑,因为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税收文化建设很有必要,希望你们能够进一步推进税收文化、税收文艺的发展。关键是要关注普通税务人,了解他们的情感、心理、精神需求,把《税收文化专刊》打造成税务人的精神家园。希望以后我有机会和税务系统的文学爱好者交流心得。
本文刊发于《中国税务报》2022年5月30日B1版。
原标题:
现实主义,“梁记面食店”的特色和招牌
——著名作家梁晓声访谈
来源:中国税务报
责任编辑:杜伟 (010)6193018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