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首钢”变成“夺金地”!中国用废旧厂房终结了运动员出国训练的历史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957_1645225808173.jpg?width=509&size=6005随着冬奥赛事陆续进行
各比赛场馆
也如一道道风景线
依次亮相
在众多竞赛与非竞赛场馆中
北京冬奥会
对很多场地进行了
创新利用
“旧貌”焕“新颜”
作为运动员腾空时的背景
“老首钢”遗存的冷却塔
以及很多场地
成功“出圈”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577_1645225808485.png?width=28&size=1444
“老首钢”变身记
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
数次被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盛赞“不可思议”的首钢园区
开始了凤凰涅槃之旅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454_1645225808543.jpg?width=1065&size=100158
首钢滑雪大跳台的造型设计还融入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元素,建筑曲线优美、流畅
群明湖位于首钢园区北区
始建于1943年3月
当时为配合将来炼铁及炼钢生产
修建了第二、第三贮水池
即首钢高炉工业循环水池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846_1645225808774.png?width=640&size=280150
上世纪四十年代时的第二贮水池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155_1645225809544.png?width=1080&size=308990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晾水池
1978年
当时群明湖畔还只有一座冷却塔
1984年8月
随着首钢自备电站项目开工
其余3座冷却塔陆续建成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684_1645225809793.png?width=1080&size=283146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职工在石景山上写生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718_1645225810348.png?width=1080&size=296573
陆续建设的其余3座冷却塔
作为电力厂的配套设备
它主要采用燃煤
高炉压差、干熄焦等
钢铁厂普遍采用的发电工艺
主要功能是
完成热水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降低循环水的温度
为电厂发电提供足够的冷却水
为改善环境质量
十几年前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的
主生产流程
从京西石景山搬迁到
河北唐山迁安、曹妃甸
留下了包含高炉、转炉
高速线材和棒材生产线的工业园区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916_1645225811250.png?width=1080&size=650070
2010年底首钢老厂区钢铁主流程停产前的电力厂冷却塔
主流程停产后
4座冷却塔
便作为厂区特色标志物被保留下来
为了深入挖掘
园区工业遗存文化价值
高水平建设奥运竞赛场馆
首钢集团对场地情况、赛时需要
赛后利用等方面
进行了大量调研
矿石原料仓“变身”冬奥组委办公区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893_1645225812068.png?width=240&size=1653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352_1645225812114.jpg?width=600&size=38393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455_1645225812180.jpg?width=720&size=32242
首钢园区五号筒仓办公楼门厅里
原本上下贯通的筒仓空间
被分割成一层层办公区
保留着混凝土立柱和钢板横廊
屋内还安装了
智慧照明系统、智慧温控系统等
能适应环境
自动调节光线、温度
筒仓外
一条长长通廊与三座高炉连接
支撑钢梁是铁锈色
……
老工业和新科技的元素交融
充盈着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
改造工程
基本保留了主要工艺流程的建筑构物
并在布局、颜色、质感等方面
还原老厂区的历史沧桑感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111_1645225812349.png?width=1080&size=821110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609_1645225813423.png?width=1080&size=882911
改造后的办公区
还会运用光伏发电
无负压供水系统
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等
先进节能新技术
精煤车间“变身”训练冰场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379_1645225814033.png?width=240&size=1653
2017年,因训练需要
国家体育总局决定
在首钢园区建设国家冬训中心
打造短道速滑馆、花样滑冰馆
冰球馆、冰壶馆等
“四块冰”场地
除冰球场馆是由运煤车站改造之外
剩下三个场馆的基础厂房
都选在一个
长300米、宽66米的老储煤仓库
此前为卸煤工作而建
长度相当于一列火车
建设团队保留老厂房的整体结构
内装修秉承简单、朴素
低饱和的配色原则
避免分散运动员的注意力
因老厂房没有吸音效果
他们将混凝土板、木饰面穿孔
来吸纳噪音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101_1645225814243.jpg?width=600&size=30861
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呈现出“工业特色冰雪场馆”的风貌。贾天勇 摄
首钢“四块冰”
虽然并非冬奥会的正式比赛场馆
但四个场馆
全部配备冰场
冰面完全按照国际比赛标准打造
不仅可以满足国家队
冬奥训练的需要
未来同样有能力承办大型赛事
带动首钢区域转型发展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956_1645225814316.jpg?width=1080&size=127959
国际奥委会官网曾刊文指出
北京冬奥会留下的
最伟大遗产之一
便是带动首钢工业园区域的复兴
它的转型
呈现了最佳范例和基准
巴赫亲笔致谢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511_1645225814803.png?width=240&size=1653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609_1645225814862.png?width=1080&size=774650
2月15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到首钢滑雪大跳台观看
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决赛时
亲笔书写:
“
"Thank you to all the team of Shougang to support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Beijing 2022."(感谢首钢团队对北京2022冬奥会的支持)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397_1645225815485.png?width=1080&size=1276043
岁月无声,时光有痕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
首钢老厂区
完成了华丽转身
实现了从厂到城的转变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853_1645225816635.gif?width=480&size=243217
为了秉持
“绿色冬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提升现有奥运场馆的利用率
北京冬奥组委
还开创性地提出
改造一批夏季奥运场馆
为冬奥会所用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542_1645225817230.png?width=28&size=1444
从“夏福娃”变成了“冰墩墩”
国家游泳中心:从“水立方”到“冰立方”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989_1645225817457.png?width=240&size=1653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429_1645225827675.mp4
“水立方”在2008年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
举办了
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
水上项目比赛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729_1645225817771.png?width=911&size=994209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
“冰立方”被用来举办
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
场地采用
可转换的钢架支撑系统
和可拆装的制冰系统
为了达到保湿、保温
防滑、防漏的效果
依次铺设了防水层、保温层
防潮层、防滑层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264_1645225818139.png?width=912&size=777949
还加铺制冰管
让整个赛道的制冰管里循环
零下18摄氏度的载冷剂时
一整块冰面就渐渐形成了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422_1645225818244.png?width=913&size=636039
2019年12月
运营团队完成了
第一次“水冰转换”
为了压缩转换时间
运营团队
把支撑体系每个构件的重量
限定在200公斤以内
一系列的改进之后
“水立方”进行的第二次水冰转换
仅用了20天
在泳池中搭建了临时冰面
形成4条标准的冰壶赛道
使“水立方”变成“冰立方”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665_1645225818692.png?width=910&size=467265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728_1645225818779.png?width=914&size=517331
“水冰转换”模式
大幅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碳排放
冬奥会后
场馆既能举办冰上赛事
又能举办游泳赛事
同时还能承接全民健身
大型文化演出等活动
从而实现场馆的多元化利用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287_1645225818986.png?width=913&size=779250
五棵松体育中心:6小时“篮冰转换”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801_1645225820179.png?width=240&size=1653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259_1645225820334.gif?width=360&size=3889155
五棵松体育中心
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
篮球比赛场馆
其配套服务设施为
棒球项目比赛场馆
建造之初
就已经预埋了制冰管道
篮球、冰球、文化演出三种模式
可在6小时内完成转换
是中国首家
冰篮双主场体育场馆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484_1645225823378.jpg?width=1080&size=129388
为冬奥测试赛筹备中的五棵松体育中心
2022年北京冬奥会
则在这里承接冰球赛事
场馆对原有标准冰面
照明设施等系统
和显示屏做了改造
赛后可通过转化冰场尺寸
举办各类冰上赛事
首都体育馆:老场馆打造“最美的冰”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758_1645225823441.png?width=240&size=1653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736_1645225823591.png?width=712&size=229175
见证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
中国代表团首金诞生的
首都体育馆
建成于1968年
是我国第一座
现代化体育场馆
也是我国第一座人工冰场
2008年
首都体育馆承担了
北京奥运会排球项目比赛
如今
53岁的她经过2年的改造
焕发出新的青春和面貌
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承担
短道速滑
和花样滑冰项目比赛
在改造中
突出了绿色低碳理念
保留了建筑原有的
历史风貌
场地冰面还采用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为短道速滑
和花样滑冰两种场地模式的转换
提供了技术保障
并通过增加新的声光电技术
竭力打造“最美的冰”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839_1645225823690.png?width=710&size=524163
除此之外
馆里还安装了
4台转轮除湿机组
确保冰面1米以上的区域温度
保持在15~16摄氏度
湿度达到35%左右
冰面不起雾
8台直膨机组
通过送回风运行
使观众席等区域温度
维持在18~19摄氏度
让运动员和观众
始终处于舒适的赛事环境中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605_1645225824623.png?width=708&size=635687
冬奥会后
除保障国家队日常训练之外
还将承接各类高水平冰上赛事
面向公众
特别是青少年开放
成为公众冰上训练基地
和冰雪体验中心
2021-2022
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
北京站比赛
就在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
成功举办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791_1645225824768.jpg?width=1080&size=85738
首都体育馆——2021-2022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比赛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524_1645225825155.png?width=28&size=1444
“冰雪丰碑”闪耀五环光芒
从北京出发
无论是走京藏、京礼高速公路
还是乘坐京张高铁
都能在途经延庆时
看到一座百米高塔
——海坨塔
在近120米高的塔身上
耸立着高18米、直径12米
重51吨的巨型奥运五环
宛若一座“冰雪丰碑”
矗立在北京延庆的群山中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323_1645225825232.jpg?width=1080&size=101900
海陀塔是在
原中科院延庆太阳能
发电研究基地
太阳能集热塔的基础上
进行改造设计完成的
重重加固确保塔身“稳如泰山”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708_1645225825548.png?width=240&size=1653
6条120米长的“冰晶飘带”
围绕塔身旋转而下
像从高山上
俯冲而下的滑雪赛道
又像一座冰雕状的奖杯
由于每条飘带重达45吨
为了保证塔身结构稳定
使新增加的奥运五环
不会对原结构造成破坏
工作人员特意在底座塔壁
增加了24根支撑柱
两道环梁、3个集热洞口
分别加装
混凝土支撑立柱和环梁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417_1645225825649.jpg?width=1080&size=106778
120米高空拼装51吨冬奥会标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576_1645225825813.png?width=240&size=1653
延庆的冬季,风大气温低
如何扛住12级大风
成为了工作人员最大的难题
为此,他们用三维化
模拟不同风力下
最佳吊装体积、重量
优化会标吊装方案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163_1645225825949.jpg?width=1080&size=158913
为保证五环标志
高空拼装严丝合缝
工作人员
提前精确测量确定吊装路线
在吊装路线中
增加牵引导轨
并针对性设计防风措施
确保51吨会标环
始终能在吊装过程中保持稳定
最终将焊接误差
控制在了2毫米以内
6条百米飘带打造冰裂纹奇效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428_1645225826286.png?width=240&size=1653
海陀塔6条120米钢结构飘带
犹如6条蟠龙
环绕塔身,扶壁而上
为打造“冰晶飘带”
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
创新性地采用了
双层叠加的方式
数条不规则的白色拉索
分为上下两层交叉排布
ETFE膜在两层之间
5厘米的空间之中
打造出了“冰裂”的效果
在进一步提升观赏性的同时
也保证了膜结构
不被大风吹拉变形
为了让“奥运五环”点亮夜空
在五环结构的双侧
工作人员还安装了
8万余个0.3瓦白色点光源
使奥运五环的光芒
照耀整个延庆赛区
http://file.tax100.com/o/202202/19/185_1645225826403.jpg?width=613&size=68012
如今
这座顶部装设巨型奥运五环
塔身粉妆玉砌
飘带白雪晶莹的海陀塔
已然和其他冬奥会标志性建筑一样
将作为2022年
北京冬奥会的重要文化遗产
被永久保留着
冰雪运动普及
城市转型升级
地区生态环境改善
……
作为一场全球体育盛会
这些“转变”不仅为各国运动员
搭建了公平竞技
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还为我们的国家、城市和公众
以及奥林匹克运动
留下了
长期受益的奥运遗产
更书写下了
专属于“双奥之城”的
时代传奇
来源:共青团中央、央视科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国冶金报社、北京交通广播、中国建设报、首钢园、首钢新闻中心、央视一套、微博@界外编辑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编校:马晨琦、张秋晨
编审:曹堯
???点击上方,即刻关注,查看更多
页:
[1]